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8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26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850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沉积岩中的碎屑组分及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可以反映物源信息,广泛应用于沉积源区的确定、构造背景的分析。通过对柴窝铺盆地及北缘地区侏罗纪至古近纪沉积地层的碎屑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盆地沉积岩的原岩来自上地壳,岩性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并混合进了部分安山质及基性岩石。源区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因其原岩是在大陆岛弧环境下形成的,所以部分构造背景显示为大陆岛弧。本次研究不仅可以为柴窝铺盆地及北天山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机制提供有力证据,并且对柴窝铺油气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2.
东昆仑地区发育一套显生宙碎屑岩地层,包括下寒武统沙松乌拉组、中—上奥陶统纳赤台群、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浩特洛哇组、下三叠统洪水川组、中三叠统希里科特组以及上三叠统八宝山组。研究区砂岩的CIA值反映沙松乌拉组砂岩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高,其余各组砂岩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低。主量和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各组砂岩源区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包含少量中性成分。La、Ce、Th、U、∑REE含量和La/Sc、Th/Sc、Sc/Cr、La/Y比值指示沙松乌拉组和纳赤台群砂岩沉积环境为大陆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浩特洛哇组砂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洪水川组砂岩沉积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希里科特组砂岩的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接近于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八宝山组砂岩沉积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综合分析认为沙松乌拉组和纳赤台群砂岩形成于原特提斯洋俯冲阶段,浩特洛哇组砂岩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持续扩张阶段,洪水川组砂岩形成于古特提斯洋俯冲阶段,希里科特组砂岩形成于陆(弧)陆初始碰撞阶段,八宝山组砂岩形成于陆陆全面碰撞—碰撞后阶段。  相似文献   
183.
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第四系重矿物物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岩性圈闭作为三湖坳陷下一步勘探的主要对象,明确物源区及各源区对坳陷内部的影响范围是首要任务。依照 重矿物“相关性分析定母岩类型、因子分析定物源主次、Q聚类分析定影响范围、稳定系数分析定物源方向”的研究思路,综合分析研究区内所有重矿物数据的数理统计特征,发现工区母岩类型主要为变质岩、中基性喷出岩和少量沉积岩,分别对应南部昆仑山主要物源、东北埃姆尼克山次要物源和北部祁连山弱物源。南部物源主要控制南斜坡区沉积,但其中西南昆仑山-那北分支物源影响范围可达北斜坡台南-涩北气田一带;东北物源对坳陷内部影响范围局限在盐湖、哑叭尔及察尔汗一带;北部物源对区内沉积起微弱作用。  相似文献   
184.
随着开放科学时代的来临和空天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类地球观测信息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得以充分共享,信息的可信度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地球观测信息溯源作为通过过程追踪保证信息质量的关键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对国内外地球观测信息溯源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PROV模型扩展的地球观测信息产品溯源表达方法,通过对溯源模型中...  相似文献   
185.
Micromorphology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in earth surface process and landform studies particularly in alluvial settings such as the Indo‐Gangetic Plains (IGP) with different geomorphic surfaces to identify climatic changes and neotectonic even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pedogenesis. The soils of the IGP extending from arid upland in the west to per humid deltaic plains in the east developed on five geomorphic surfaces namely QIG1 to QIG5 originating during the last 13.5 ka. Four soil‐geomorphic systems across the entire IGP are identified as: (i) the western Yamuna Plains/Uplands, (ii) the Yamuna‐Ganga Interfluve, (iii) the Ganga‐Ghaghara Interfluve, and (iv) the Deltaic Plains. Thin section analysis of the soils across the four soil‐geomorphic systems provides a record of provenance, mineral weathering, pedogenic processes and polygenesis in IGP. The soils over major parts of the IGP dominantly contain muscovite and quartz and small fraction of highly altered feldspar derived from the Himalayas. However, soils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the IGP contain large volumes of fresh to weakly altered plagioclase and smectitic clay derived from the Indian craton. The soils in western Yamuna Plains/Uplands dominated by QIG2–QIG3 geomorphic surfaces and pedogenic carbonate developed in semi‐arid climate prior to 5 ka. However, soils of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IGP in the Yamuna‐Ganga Interfluve and Ganga‐Ghaghara Interfluve regions with dominance of QIG4–QIG5 surfaces are polygenetic due to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last 13.5 ka. The clay pedofeatures formed during earlier wet phase (13.5–11 ka) show degradation, loss of preferred orientation, speckled appearance in contrast with the later phase of wet climate (6.5–4 ka). The soils over the deltaic plains with dominance of vertic features along with clay pedofeatures suggest that illuviation of fine clay is an important pedogenic process even in soils with shrink‐swell characteristics.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6.
戴亚权  罗静兰  王孟  李杪  白雪晶  闫辽伟  程辰 《地质通报》2009,28(10):1465-1471
东秦岭丹凤县东部的郭家沟是丹凤蛇绿混杂岩的典型出露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沉积岩主要由夹有少量硅质岩的泥质粉砂岩构成,目前已变为角闪石英片岩和少量黒云石英片岩。这些变泥质粉砂岩显示了活动陆缘岛弧物源区沉积物高CaO、MgO、MnO、Sr、Ba,低K2O/Al2O3比值,轻稀土元素中等富集,Eu异常微弱的地球化学特征。其中,占主体的角闪石英片岩高Co/Th、低La/Sc和Th/Sc比值;黒云石英片岩低Co/Th、高La/Sc和Th/Sc比值,反映其源区以基性物质为主,花岗质物质的供给有限。根据与变泥质粉砂岩共生的硅质岩形成于奥陶纪—志留纪推断,这套沉积岩形成于北秦岭区活动大陆边缘岛弧演化早期弧前沉积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187.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研究表明, 沉积物主要蚀源区是遭受海西-印支运动影响的盆地周缘山地, 燕山运动仅在柴西阿尔金山有所表现。揭示出蚀源区发生过多次的(热) 构造运动, 在柴北缘有5次( ~284.5 Ma、~263.6 Ma、~243.6 Ma、~221.6 Ma和~199.8 Ma) , 而在柴西则有6次( ~344.2 Ma、~275.2 Ma、~244.9 - 246.8 Ma、~210 - 220.3 Ma、~186.9 - 195.7 Ma和~162.9 Ma) , 说明青藏高原北部在前新生代具有多阶段、同步整体隆升特点。进入新生代, 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山带构造活动具有强-弱-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8.
为了探讨车莫古隆起对内物源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从车莫古隆起形成与演化入手,利用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多种方法结合恢复其剥蚀量、古地貌,提出车莫古隆起从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发育,侏罗世末是其鼎盛时期,并提供内物源,控制围绕车莫古隆起周缘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从岩心、地震特征、重矿物稳定系数、古水流指向、砂岩厚度等方面给出存在依据,合理解释了古隆起控制范围内已发现油藏的砂体成因。车莫古隆起发育和潜伏埋藏期控制古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掀斜后内物源砂体展布、断裂体系和现今构造共同控制着油气调整、运移及次生油气藏的分布,围绕车莫古隆起发育的内物源砂体尖灭方向与现今构造高部位指向垂直和斜交区域是岩性地层油气藏有利区。围绕内物源勘探刚开始,在此认识指导下部署的沙门1、莫17、夏盐11、夏盐12等井已获得突破,腹部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将进入一个油气发现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9.
目前高邮凹陷深层勘探以寻找岩性油气藏为主,准确预测岩性体储层是寻找油气藏的关键,而对岩性体做出准确的预测,需要对沉积时期的物源做出准确的判断。利用重矿物法、碎屑岩类分析法、沉积法对高邮凹陷的物源进行了分析。重矿物的相关性分析及R型聚类分析表明本区存在南北两大物源;碎屑岩类分析法表明本区物源来自再旋回造山带,砾岩和岩屑的分析表明本区也存在南北两大物源;沉积法表明本区除了南北两大物源外,还存在一个来自盆地西部菱塘低凸起的次级物源。结果表明:高邮凹陷泰一段沉积时期,存在3个方向的物源,分别来自凹陷南部的通扬隆起、北部的建湖隆起、西部的菱塘低凸起,物源对凹陷的贡献的大小也如上隆起顺序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90.
根据岩芯、录测井、地震以及其它分析化验资料,对白音查于凹陷早白垩世腾格尔组的沉积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腾格尔组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浊积扇4种沉积相类型,扇三角洲分布在北部陡坡带,辫状河三角洲分布在南部缓坡带,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沉积相由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逐渐转变为半深湖-深湖沉积,在三角洲侧翼发育滨-浅湖相沉积,在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以及半深湖中发育浊积扇沉积,整体呈东西洼凸相问、南北隆凹成带的格局,这种沉积格局受盆地周边断层和古地形控制.利用岩石组分和重矿物成分进行物源分析,认为白音查干凹陷沉积物丰要来自凹陷北部的巴音宝力格降起和凹陷南部的赛呼都格凸起方向,并具有多期次、阵发性、近物源的特点,母岩岩性主要为沉积岩,其次为岩浆岩,见少量变质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