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5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233篇
测绘学   878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251篇
地质学   686篇
海洋学   191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207篇
自然地理   3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271.
针对当前加权对称相似变换中仅考虑观测值含有随机误差,而不考虑观测值含有粗差的情况,基于加权对称相似变换进一步验证其不具有抗差性,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选权迭代法进行稳健加权对称相似变换。由中位数法求解具有抗差性的单位权中误差,构造标准化残差,求解权因子,进而求得可靠的参数解。实验结果表明,当观测值含有4~6个粗差时,采用该方法能够探测出更多可能存在粗差的数据,给出的权因子更合理,所得参数解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强。  相似文献   
272.
研究目的:"三旧"改造项目改造后效益评价是对改造后的项目进行有效性、合理性、节地率等方面的定量化评价。研究方法:通过评价指标及权重录入、评价模型建立、评价结果展示输出,建立评价数学模型。研究结果:建立"三旧"改造项目改造效益评价体系研究,对部分已完成改造项目进行效益评价。研究结论:构建了"三旧"改造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分析"三旧"改造效益,对改造后的项目进行有效性、合理性、节地率等方面的定量化评价,给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73.
以贵阳市花溪区某市政道路控制网成果为数据支撑,结合贵阳市独立坐标系建立的相关理论,采用平面四参数模型、仿射变换模型、多项式拟合法实现了贵阳市独立坐标系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并对各种转换成果进行精度评价与分析,可为以后的工程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74.
针对试验中对坐标转换的应用范围和精度要求,本文从坐标转换七参数的解算方法、精度评定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分析,并结合某试验场区CGCS2000建设,进行了数据精度分析,为今后局域地区坐标转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5.
船舶测量环境的特殊性给船舶测量带来了挑战,如何快速高效地完成船舶测量任务十分关键;本文采用全站仪配合球棱镜进行测量,在船头、船尾和船上分别架设仪器建立测站坐标系,通过公共点对各测站坐标系进行转换,统一建立龙骨坐标系,使船上所有测量点坐标均在龙骨坐标系下,以便在后期的安装测量及检测中能快速恢复龙骨坐标系并直接进行后续测量工作。事实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船舶测量的要求,准确可靠地完成了船舶测量的任务。  相似文献   
276.
ITRF2014通过对多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解的联合处理,在ITRF2014建立过程中首次对非线性运动建模,包括季节性变化的估计和震后形变(PSD)模型的应用。针对基准定义、输入数据和数据处理策略等方面介绍ITRF2014实现的基本情况,并对之前版本进行优化改进。  相似文献   
277.
论乡村重构   总被引:91,自引:18,他引:73  
龙花楼  屠爽爽 《地理学报》2017,72(4):563-576
快速城镇化进程驱动中国乡村地域发生巨大变化。乡村重构,即为适应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的变化,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以及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的过程。本文在界定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构建基于“要素—结构—功能”演变助推乡村重构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视角探讨了乡村重构的实现路径,并着眼于服务当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未来中国乡村重构研究需重点关注的内容。最后,就现有旨在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引导性战略和政府干预性政策及其在实践操作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批判性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78.
农村宅基地是农村土地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农村衰落、农村空心化等各种问题表征的重要载体。农村地区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农村宅基地也发生着深刻的转型。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对于农村宅基地多功能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问卷,从宅基地功能提升的角度划分并界定了宅基地的人口承载功能、资产以及居住功能。通过协调转型度模型对农村宅基地的功能及协调转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7年鄱阳县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度在整体上有了明显提升。(2)北部山地丘陵区及环鄱阳湖区主要分布着协调转型度的高值区,近县城的平原区主要分布着协调转型度的低值区。(3)区位条件与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域,人口、资本等要素非农化的支撑条件也比较好,相应的非农化趋势也更为明显。应根据不同区域农村宅基地转型的差异化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79.
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利用1990、2000、2010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特征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990~2010年,长三角地区基于“三生用地”的土地利用转型表现为生产用地减少,生态用地稳定,及生活用地快速增加。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0年的0.470持续降至2010年的0.444,整体质量有所恶化,较高质量区和高质量区面积与比重保持稳定。1990~2010年,长三角地区同时存在生态改善和恶化的两种趋势,生态环境改善小于环境恶化的趋势。城镇和农村生活用地、工矿生产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的挤占则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80.
三峡库区规模农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梁鑫源  李阳兵 《地理学报》2018,73(9):1630-1646
探讨库区农地利用的转型及其机制,可反映中西部结合带、山区、库区的农村变化和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为典型山区的农业多功能转型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三峡库区腹地5个区县为研究区,通过定义“规模农地”相关概念,利用ArcGIS 10.2软件并结合SPSS、地理空间探测器等技术手段对规模农地的变化与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规模农地的转移来源主要由耕地和灌木林地组成,除部分高山反季节蔬菜,规模农地的增长一般发生在低海拔地区,且在坡度30°范围内均有分布;不同类型的规模农地空间变化有所不同,但均与道路和乡镇级行政中心的关系明显。斑块水平上,高程、坡度等自然因素对规模农地的贡献相对较大;乡镇水平上以道路交通、农业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与人文因素驱动力为主;区域水平上,各区县的驱动因子影响力较研究区整体尺度更为显著。规模农地的变化与发展受多种因素驱动,但农业政策始终是各驱动因素的主导,不同水平的行为主体会促使规模农地发展趋向不同的方向,但原则上均受国家农业发展现状与政府政策导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