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本文发展了一种三维欧拉型污染物长距离输送实用模式,比较详细地考虑了源、输送、干、湿沉降、气、液相化学过程。用分裂解法对气相化学过程进行查表式处理,颇具特色,使用实测气象输入场,节约了大量的计算机资源。通过模式的灵敏度试验,模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根据与实测资料对比,模式有较好的可信度,能方便的计算长时间(月、季、年)的污染物沉降及远距离输送态势。  相似文献   
82.
Studies of sediment cores from 12 acidic lakes in granitic, forested and uninhabited catchments in northern New England, U.S.A. produced diatom-inferred pH (IpH) 5.2 to 5.8 and alkalinity (Ialk) –12 to 31 µeq l–1, with slowly declining values at some lakes, for one to four centuries prior to logging. Increases of IpH (0.05 to 0.60) and Ialk (5 to 40 µeq l–1) correlate with logging in the catchments in the early-1800s to early-1900s. Recovery to pre-logging IpH and Ialk correlates with forest succession toward conifers, and is completed in the late-1800s to mid-1900s. Beginning at 1915–1920 (4 lakes), 1930–1950 (4 lakes) and 1965–1970 (4 lakes), IpH and Ialk start decreasing below pre-logging values due to atmospheric acidic deposition, leading to respective total decreases of 0.10 to 0.45 (X=0.25) and 5 to 25 µeq l–1 (X=15). Inputs of anthropogenic Pb, Zn, V,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soot from the atmosphere are first detectable in early- to late-1800s sediment, and Cu in late-1800s sediment, increase rapidly in the late-1800s to mid-1900s, and level off or decrease since the 1960s — partly due to emission controls. Decreasing Ca, Mn, and possibly Zn relative to other metals and normalized to organic content, and increasing flux of Fe to the lakes, indicate soil and water acidification after 1900.This is the fourteenth of a series of papers to be published by this journal which is a contribution of the Paleoec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Recent Lake Acidification (PIRLA) project. Drs. D. F. Charles and D. R. Whitehead are guest editors for this series.  相似文献   
83.
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的分布与释放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官厅水库库区55个表层底泥样品的采样分析,对库区底泥中重金属的存在状态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通过底泥释放研究,预测了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可能对水体造成的影响。同时对官厅水库库区底泥中重金属及氮、磷的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铅的污染主要由历史上上游污水入库所致;而铜、氮、磷污染主要是由于上游入库水体、库区周边的农田及葡萄园使用农药化肥所致。底泥中的重金属较稳定,一般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84.
利用行业经济活动数据、1 580个地面监测站和6套卫星反演数据,分析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为碳排放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变化。与2019年第一季度相比,2020年同期我国碳排放降低9.8%,其中交通部门降幅最大达到43.4%。与2019年2-3月相比,疫情期间全国地表臭氧浓度同比升高1.9 nL/L(5%),其中华北平原以降低为主,东南部地区以上升为主。PM2.5浓度同比下降12.6μg·m^-3(24.9%),其中长三角降幅最大。二氧化氮(NO2)的地面浓度和对流层柱浓度在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都降低20%~30%,体现了高低层的一致性。地面一氧化碳(CO)浓度同比降低17%,而对流层CO柱浓度升高2.5%,可能原因是境外生物质燃烧输送提升了我国南方高层大气的CO浓度。中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显著降低,导致地表晴空短波辐射同比升高11.6 W·m^-2(9.6%)。  相似文献   
85.
文章以瓯江入海河口水体为研究对象,结合综合指数法对2013—2018年瓯江入海水体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与评价,同时分析主要污染物的入海通量变化,以期为温州海域近岸环境改善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瓯江河口水体中TP、CODCr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质标准。瓯江河口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6.54,平均污染指数均值为0.60,主要污染物为TP和CODCr,研究期间瓯江河口水体环境质量呈好转趋势。瓯江年均污染物入海总量约为665 950 t,污染物入海通量中CODCr占比最大,其次为TP;2014—2018年,TP入海通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6.
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迁移扩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沛  张洪  王超  潘科 《湖泊科学》2018,30(6):1489-1508
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扩散对研究其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评估水生态系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关于沉积物-水界面的基本研究历程,重点介绍沉积物-水界面的垂向结构以及扩散边界层(DBL)的作用,展示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多维度分布(一维垂向、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及其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过程,详细总结影响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迁移扩散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溶解氧或氧化还原条件、pH值、离子强度或盐度、沉积物组成、共存污染物、溶解性有机质、水动力条件、生物扰动、微生物以及其他因素),讨论当前关于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扩散通量估算几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扩散研究在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7.
人工湿地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成水平  王月圆  吴娟 《湖泊科学》2019,31(6):1489-1498
自1950s开始系统性研究以来,人工湿地研究日趋深入,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文献报道,对人工湿地研究的历程特别是我国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分为起步探索、迅猛发展和规范应用三个阶段.梳理了人工湿地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脱氮除磷效率、对新兴污染物的去除、人工湿地根区微生物结构与功能以及人工湿地模型四个方面.核心还是提高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并解释其机理.未来需要长期监测数据支撑的理论实践结合的设计规程;进一步揭示人工湿地的生物过程;建立合理简化的模型,对系统进行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88.
采用2016—2017年中国366个城市1 484个监测站点的空气质量近地监测数据,以期最大程度覆盖西部地区,填补现状对西北热点地区污染因子探讨的空白。运用空间描述性统计、空间插值、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与重心分析方法,从年度、季度、月度、日度对比的角度探讨中国空气质量的污染类型、发展趋势、集聚与迁移特征。研究发现:基于插值法,可将全国分为3个区域,临海性与山地性对空气质量优良区产生显著的正响应。山西是污染加重程度最大的省份,主要受SO2浓度升高影响,而北京与河南是污染改善效果最明显的省份,主要是PM2.5的治理成效显著。空气质量分布格局以新疆西部和冀鲁豫形成双核高值聚类模式,并且集聚深受温度分带的影响。空气质量总体分布朝向呈东北—西南方向,转移重心均分布在河南省,以向东北方向移动为主,这种分布变迁又重新定义了其季节分异。全国主要的污染类型以PM10与PM2.5为主。PM10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受风沙过境扬尘污染自然因素更大,PM2.5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北、苏北地区,受人为经济活动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9.
近30年胶州湾海水中主要化学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近30年胶州湾海域的历史监测资料和2007年5,8,10月3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氮(DIN)、磷酸盐(PO4-P)、石油烃和化学需氧量(COD)等化学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和平面分布的长期变化规律,并应用富营养化状态指数(E)对海域水质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代至今,胶州湾海水中DIN年均浓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变化范围为6.14~33.19 μmol·dm-3;PO4-P、石油烃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PO4-P浓度变化范围为0.32~0.92 μmol·dm-3,石油烃为28.26~79.13 μg·dm-3;COD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变化范围为0.57~1.60 mg·dm-3.从污染物平面分布看,DIN、PO4-P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海域,进入21世纪后向西部海域转移;石油烃呈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COD呈东北和西北沿岸海域浓度较高,向中部和南部逐渐降低的趋势.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1980年代,胶州湾海域E值<1,未达到富营养化状态;1990年代至今,E值超过1并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表明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重, 2007年E值达到4.15.从E平面分布看,富营养化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部沿岸邻近海域,这主要是受到陆源营养盐和其他污染物大量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
Crustacean zooplankton form the keystone link between primary producers and fish stocks in marine and estuary, ecosystems. We have established a multi-generation cultivation system for zooplankton ruth which future experiments on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pollutants in marine and estuary environments can be better performed. A population of calanoid copepod, Sehmakeria poplesia, was collected in December 2003 and maintained in a static system through all stages (eggs to adults). The population ex- hinted an average developmental time of 13.6 d in condit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ater temperature 20~C salinity 15).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examine copepod egg production and hatching success as functions of food type and feeding concentration. Results in our study showed that Isoehrysis galbana was more favored for the reproduction of cope- pods than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10xl0%ellsmL-1 was the most practical algae concentration. 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Schmakeria poplesia population can be maintained in the laboratory through multiple generations. In addition, methods to control egg production through changes in food concentration have been established, making it feasible to control the start date of exposure experiments or the timing of the collection of oftspring to initiate a new gen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