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307篇
测绘学   127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215篇
地质学   679篇
海洋学   12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Governments are increasingly supporting initiatives to address plastic pollution, but efforts are largely opportunistic or driven by national socio-political prioritie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move away from piecemeal single product instruments (e.g. single use plastic bag taxes or plastic straw bans) to deliver system-wide strategies that minimise the most pervasive sources of plastic pollution. Developing a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a jurisdiction’s plastic waste stream and the solutions available to decision-makers is vital to build consensus across stakeholders and to align on an evidence-based portfolio of priority instruments.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lastic Drawdown framework as a boundary-spanning tool to quickly create a coherent, relevant, and credible analysis and visualisation for stakeholders of plastic waste, leakage hotspots and minimisation opportunities. Using a new plastic waste modelling framework with a consultative structure, Plastic Drawdown explores plastic waste and leakage over a ten-year period and assesses impacts of policy instruments on this projection. Plastic Drawdown is adaptable to the data poor environment typical of many countries and designed as a rapid assessment tool to support the decision making of governments operating in a highly resource-constrained context.The Maldives is used as a case study to show the utility of the tool, where it highlighted strategies with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leakage of plastic waste in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 by up to 85% by 2030. Plastic Drawdown built the case for phasing out single-use plastic waste across the Maldives and supported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 to set ambitious targets, as announced at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in 2019.  相似文献   
952.
针对林下水土流失缺乏有效判别方法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遥感判别方法。该方法以植被覆盖度、植被健康度、土壤裸露度和坡度为判别因子,采用规则法来建立林下水土流失遥感判别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福建省长汀县。结果发现,长汀县有311.66 km2的林地发生不同程度的林下水土流失,其中有13.35%的土壤侵蚀强度达到中度。通过遥感方法识别出的林下水土流失区的空间分布位置可为该县今后深入治理水土流失提供目标靶区。  相似文献   
953.
冯佰研 《地质与勘探》2016,52(3):564-569
本文研究水位升降对边坡稳定的影响。选取莱州仓上露天矿坑边坡蚀变岩样,对不同饱水-失水循环次数的蚀变岩进行了三轴压缩试验。对SγJH粘聚力与循环次数关系、内摩擦角与循环次数关系做了回归分析,考虑到粘聚力受水岩作用影响较大,构建粘聚力与应变软化参数联系方程,描述峰后粘聚力变化。进一步分析饱水-失水溶液成分,讨论饱水-失水循环对蚀变岩力学性质损伤机理。结果表明,随循环次数增加,SγJH内摩擦角呈指数形式减小,粘聚力呈二次多项式形式降低;峰后粘聚力随轴向应变变化规律可用双曲函数描述。关于蚀变岩受水岩作用影响机理,从水物理角度看,SγJH内部的微缺陷进一步发展,导致其力学性质的改变;从水化学角度,SγJH中由蚀变产生的黄铁矿及碳酸盐成分发生水解或离子交换,力学性质发生变化。水位升降时蚀变岩粘聚力变化明显,对边坡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54.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北断层下降盘潭口凸起的成因是该区多年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地震剖面解析,认为是由渔洋组—新沟嘴组和荆沙组—潜江组两套多层盐泥侵—底辟刺穿形成的大型盐泥隆起,主要形成于荆河镇组沉积之后,将完整的潜江凹陷分割成3个次洼;盐泥隆的成因是在差异负载和重力滑脱动力作用下潜北断裂下降盘塑性侧向上侵推挤,与上升盘重力滑脱推覆造成南北双向挤压上拱, 形成了以汉水断层面为底板、中部为盐泥隆核、上层盐泥上部膝折—断褶穹窿3层结构;强烈塑性变形使潭口地区潜北断层面中部塑化—揉皱消失, 上部强拱左旋翻转成平卧断层;各个构造层盐泥塑性变形程度和形态差异与构造层盐泥含量、盐泥比有关;盐泥隆是形成各种油藏类型的关键因素,潜三段、潜四上段、新沟嘴组中被盐泥隆和刺穿作用形成的地层、岩性油藏是该区具有勘探潜力的油藏类型,且被近期钻探证实。  相似文献   
955.
城市化在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产生一系列景观生态安全恶化问题,严重威胁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城市扩张与景观生态安全之间的关联规律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利用关联规则挖掘模型挖掘1988~2011年时间范围内武汉市城市扩张的速度、强度以及扩张类型与景观生态安全之间的关联知识,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956.
采用决策树算法进行居民地自动综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机器学习研究成果,提出一种采用决策树算法进行居民地智能选取的新方法。将制图专家对居民地综合的结果作为参照,对其进行结构化描述并构建和转化为案例库;采用决策树算法对案例库中的案例进行分类,把制图综合问题转化为分类问题,从案例库中归纳出if-then规则,进而指导同类居民地的自动综合。试验验证,算法能够较好地还原专家的选取规律,在同类型的居民地自动综合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57.
该文对甘肃省旱作农业区土壤水库的特征、土壤水库的潜能以及土壤水库对小麦产量的贡献作了探讨,同时提出了土壤水库二次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958.
我国实验岩石力学与构造物理学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胜利  马瑾 《地震学报》2003,25(5):528-534
简述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与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相关的实验岩石力学和构造物理学研究方面的进展.在此领域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大量实验以及数学模拟结果丰富了对岩石脆性破裂过程,特别是结构和介质非均匀条件下破裂过程的认识;在非均匀断层的摩擦行为与失稳成核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结果,揭示了断层滑动行为的复杂性;在岩石脆塑性转换和塑性流变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结果,特别是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的流变性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高温高压岩石物理方面取得了一批实验结果, 并应用于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和状态的研究.这些结果为深入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变形机制及地震物理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59.
我国地面沉降模拟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我国现有模型有下列特点:水流模型都是准三维模型,模型中的参数都是常数,沉降模型采用线弹性模型,水流模型和沉降模型的耦合分二步进行。因此,模型还存在难以精确刻画由弱透水层释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不符合准三维模型的应用条件。水流方程应是一个变系数的动态水流方程,渗透系数、贮水率不应视为常数。土层压缩非线性,有蠕变、塑性变形存在,沉降模型采用线弹性模型不适合,对土层厚度变化大的地区沉降模型必须是三维的,滞后现象必须克服。如何描述引起地裂缝的水平位移,分两步进行的耦合不合适,要做到水流模型与沉降模型的真正耦合等八个方面的步骤。本文提出分三步进行的解决方案:首先采用三维水流模型,以便不仅给弱透水层建立方程,还能考虑它的各向异性,参数值能随着土层的变形沉降而不断改变。沉降模型为能考虑蠕变、塑性变形的非线性模型;水流模型和沉降模型要做到能真正耦合。其次,解决滞后问题。最后,建立三维沉降模型,考虑水平位移和地裂缝问题。  相似文献   
960.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near‐fault earthquakes 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study of parameters related to both input energy and plastic cycles deman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wo different regression analyses performed with 128 near‐fault and 122 far‐field registrations, respectively, the Cosenza and Manfredi adimensional Id index was found to be the best seismological parameter correlated to the number n and amplitude m of plastic cycle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source as well as far from it. Analytical formulations for n,m and for the equivalent number of plastic cycles neq are proposed for near‐fault and far‐field regions. The study of Id and neq shows the tendency of such parameters to increase as the distance increases.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