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9篇 |
免费 | 59篇 |
国内免费 | 5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篇 |
大气科学 | 150篇 |
地球物理 | 35篇 |
地质学 | 99篇 |
海洋学 | 21篇 |
综合类 | 20篇 |
自然地理 | 1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9篇 |
1993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Located in the intertidal zone of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oasts, mangrove forests are an important ecosystem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serve as a protector of local seashores. Under the doubl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especially sea-level rise, and human activity, mangrove forests around the world have faced degradation, against which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angrove forests using an effective indicator has been regarded as a necessary strategy for designing a predictable model. As the primary product of mangrove forest, it is reasonable that the content of leaf fragments of mangrove(CLFM) buried in sediments in the form of sub-fossils potentially has the same indicative fun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grove forests as that of widely-used mangrove pollen. In this study, the leaf fragments of mangrove in two sediment cores(YLW02 and YLW03) drilled in the Yingluo Bay in Guangxi, Southwest China were picked out and weighted for calculation of CLFM, which was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mangrove development after examination of parallelism and a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of the CLFM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mangrove pollen. The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CLFM for the core taken from the landward margin of mangrove forests(YLW03) only parallels that of the local mangrove species(Rhizophora. stylosa) with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R=0.56, P=0.05), whil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CLFM for the core taken from the interface between seaward margin of mangrove forest and the trunk of tidal creeks of the bay(YLW02) parallels the summed concentration of mangrove pollen(SCMP) with a more positive correlation than that of YLW03(R=0.85, P=0.01), indicating that the trunk outlet of tidal creeks must have been the site where mangrove production gathered from the overall forest rather than from local production. The variations in the CLFM of both cores indicate that overall the mangrove forests in the Yingluo Bay have increasingly flourished over the last 130 years except for the interval of 1940–1950 AD in response to an increase in air temperature and decrease in rainfall, which would have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seawater salinity;while the coupled extreme increases in air temperature and in rainfall in summer, which would have resulted in extreme decreases in seawater salinity, w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lative degradation of mangrove forests in the interval of 1940–1950 AD. 相似文献
462.
2008 年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与专业化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对农业地理集聚和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计算和比较中国2008 年种植业不同分类层次中类、小类和细类的平均基尼系数、平均Moran’s I指数和各层次农作物的专业化指数发现, 在中国省域层次上(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种植业具有一定的地理集聚态势, 且种植业划分越细, 空间集聚和专业化生产趋势越明显。从大类看, 种植业生产分布相对分散, 各省在大类上“大而全”的生产, 但从较小类上更加集聚和专业化。中国种植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已逐步出现。大宗农产品的区域专业化程度较低, 而经济作物区域专业化程度很高。虽然具体的空间集聚格局是由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各种农作物生产条件的匹配程度来决定的, 但政府决策、制度变革等社会因素在区域专业化生产上起着重要作用, 是对自然集聚格局的优化调节。定量测度种植业地理集聚与专业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找出进行农业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具有潜力的具体区位, 可以加大政府对种植业空间布局调控优化的作用, 对各地区制定具体的农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3.
464.
近45年拉萨浅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5年拉萨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浅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43~0.60℃/10a,春季最大,夏季最小。各层年平均地温以0.45~0.66℃/10a的升温率显著上升,40cm深度的升温率最大,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升温率比较,地温比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强。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浅层年、季平均地温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以冬、春季最为明显。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为偏冷阶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地温为偏暖阶段。各浅层平均地温在1986年秋季均发生了突变,冬季突变时间都出现在1984年。年平均地温除在40cm处1999年异常偏高外,其它各层为异常偏低年份,且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气温升高是影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65.
466.
西安高陵渭河近120年来的洪水演变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西安高陵渭河漫滩沉积剖面发育,能较好地指示渭河洪水变化.沉积物以粗粉砂、细粉砂、极细砂及粘粒为主.粒度较粗层位指示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和短暂的湿润气候或一定地区的暴雨增加,粒度较细的层位则代表较弱的水动力条件和短暂的湿润程度略低的气候,而在各洪水沉积层之间无洪水发生的阶段则是正常的气候阶段或偏干的气候阶段.高陵渭河近120年来的河漫滩沉积剖面可分为16层,代表了16个大的洪水阶段.高陵渭河近120年来的河漫滩沉积粒度成分比更早期的河漫滩沉积粒度偏细,反映出近120年来渭河洪水深度与规模在变小,这主要是气候变干造成的. 相似文献
467.
我国江淮地区平均场水汽输送与扰动场水汽输送的不同特征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利用NCEP/NCAR1957-2001年45a逐日的再分析资料,从地面开始积分计算整层的水汽输送通量,减去平均场的水汽的输送量,从而得到扰动水汽输送量,初步讨论了我国江淮地区水汽输送场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我国江淮梅雨期旱、涝年平均场水汽输送与扰动场水汽输送的差异。分析发现:扰动场水汽输送与平均场水汽输送差别较大,源自孟加拉湾的平均水汽输送对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影响较大,但该地区的扰动水汽输送却主要是影响印度北部地区。而影响我国江淮地区的扰动场水汽输送主要来自于南海地区。源自西太平洋和我国北方的偏强的水汽输送是造成江淮梅雨期降水偏多的主要因子,扰动场水汽输送在我国江淮地区梅雨期降水异常时期与平均场水汽输送基本呈反方向输送,其差值散度场与平均场水汽输送差值散度则为反位相分布,因此说扰动场的水汽输送对平均场的水汽输送起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468.
极移的频谱分布包含f0、f(-1)和f(-2)分量,研究各个分量的统计特征及其产生机制在天文地球动力学的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利用小波分析的正交分解的特点,将地球极移按幂律谱进行分解,提出了核函数的概念,并对校函数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过程的核函数的平均变化周期438天,最大变化周期525天,最小345天,f(-2)过程的核函数的平均变化周期426天,最大变化周期495天,最小360天.f0过程与太阳黑子的变化有很强的相关性,f(-1)和f(-2)分量与太阳活动无关. 相似文献
469.
近年来,基本农田植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耕地保护的形式日益严峻。以莱芜市莱城区张家洼街道办事处为例,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为部分农民耕地保护意识淡薄;而种树投入少却见效快;此外,还有农村劳动力减少等原因,建议要改变现状应加快政策研究,使法律更加完善;出台地方保护政策,建立奖惩制度;成立专门工作班子,采取强制措施,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等措施。 相似文献
470.
近百年东亚冬季气温及其大气环流变化型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最新20世纪近百年再分析气象资料,研究近百年东亚冬季气温变化型及其相关的大气环流型态.结果表明近百年内东亚冬季气温主要有两种变化型:第一是东亚西南与东北相反气温变化型,表现在40°N以南及105°E以西地区(西南地区)气温变化与40°N以北及105°E以东地区(东北地区)变化相反;第二是40°N以南气温一致变化型.与第一种气温变化型耦合的大气模态是500hPa欧亚型遥相关、西伯利亚高压及北大西洋涛动.当欧亚型遥相关负位相,北大西洋涛动正位相及西伯利亚高压减弱时,有利于蒙古和我国105° E以东的区域增温而我国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降温,反之亦然.第二种气温变化型耦合大气模态是500hPa西太平洋型遥相关,北太平洋涛动.当西太平洋型遥相关及北太平洋涛动处于正位相时(北太平洋北负南正),东亚40°N以南地区增温,东亚40°N以北地区降温.耦合的大气模态的型态差异,影响各阶段气温的年际变化.近一百年中,欧亚型遥相关和北大西洋涛动在1984~2010期间的型态最显著,是20世纪80年代东亚显著增暖的原因之一.研究还发现20世纪中期后东亚气温的年际变化与极地环流的变化联系紧密,表现在西伯利亚高压范围东扩并与极地环流联系,也是近百年气温趋势上升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