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9篇
  免费   295篇
  国内免费   412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396篇
地球物理   224篇
地质学   755篇
海洋学   308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25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西太平洋暖池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近几年国内外有关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现场观测、暖池物理机制、暖池与ENSO的关系、暖池异常变化对气候的影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回顾;同时,对目前暖池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2.
水生动物往往会通过调整自身生理生化特征而形成各自固有的越冬生存适应对策,因此,深入探究越冬对具有冬眠习性的目标水产养殖动物机体生理状况的影响过程与机制,对指导其安全养殖具重要参考价值。以池塘专养模式下2+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同生群个体为研究对象,从机体形态、血清生化、脏器相关功能酶活力和肌肉与裙边物性等四个维度开展了中华鳖越冬前后生理生化特征的差异研究,以进一步了解越冬对中华鳖生理生化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越冬期间实验中华鳖总体上呈现较明显的生长态势,所测30项体尺性状和12项质量性状测定值间的差异相似性分别为46.7%和8.3%;(2)所测16项血清生化指标中,越冬后显著降低的为TG等5项(P<0.05),显著增加的为TP等4项(P<0.05),无显著差异的为GLB等7项(P>0.05);(3)所测8项脏器酶学指标中,越冬后酶活力显著下降的为肝脏CAT、POD和脂肪酶(P<0.05),显著升高的为胃蛋白酶等相关酶指标(P<0.05);(4)所测7项物性指标中,越冬后裙边弹性和咀嚼性均显著增加(P<0.05),其余为下降或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越冬为引起肝脏功能发生正常切换的重要时期,但不会引起心肝功能产生实质性改变。研究结果可为中华鳖越冬生理生态学研究和池养中华鳖越冬管理技术体系构建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3.
赤潮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赤潮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的分析,认为赤潮生物是引发赤潮的内在因素,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而物理因素则是提供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在赤潮生物存在的前提下,化学和物理因素都可以限制赤潮的发生,所以,将生物学、化学与物理海洋学耦合仍旧是赤潮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分析了现有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赤潮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4.
本研究根据崇武水文站1976—2007年共31 a的波浪观测资料,使用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进行拟合分析,推算出崇武在不同重现期条件下的特征波浪要素,再将其作为外海波浪要素输入,通过基于椭圆型缓坡方程的CGWAVE近岸波浪数值模型,模拟西沙湾的重现期波浪场,得到其设计波浪要素,得到较为合理的计算结果。西沙湾的海底地形强烈地影响近岸波浪,导致了波高和波向的不均匀分布特征,岛屿和礁石都是天然屏障,东侧水域受龟屿及闽台码头的掩护,波浪反射、绕射明显,对避风坞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此外,对于不同地质的边界,反射系数不同使得近岸波高分布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5.
冻融作用与土壤理化效应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冻融使土壤经历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过程,冻融作用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改变土壤结构、含水量分布和水热运动,影响微生物活性和以微生物为媒介的有机质矿化作用,改变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从而对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冻融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主要受冻融速率、温度、冻融交替次数和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土壤质地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冻融作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养分的有效性,有利于耕作和促进植物生长,但也可通过含水量的重新分布和径流淋失而导致土壤养分损失。  相似文献   
126.
北京精细下垫面信息引入对暴雨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根据2000年环北京实际的精细下垫面布局资料(500m分辨率),按美国USGS陆面资料分类标准(25类)对其提供的全球30 s经纬分辨率(≈1 km)下垫面分类资料进行了更新设计.进而针对一个北京夏季暴雨过程,利用10:3.3km双向双重嵌套的MM5V3.6-Noah LSM陆气耦合模式进行24h数值对比试验,研究了北京精细下垫面信息引入对暴雨的影响.分析表明:新设计的陆面资料更真实地反映了环北京区域的下垫面结构,尤其针对北京城区面积迅增特征;同时还修正了原资料将亚洲中纬度区域落叶阔叶林下垫面类型归属为热带(或亚热带)稀疏大草原类型的问题.其在数值天气模式中的引入会对短期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此次暴雨主要降水中心的模拟,12h差值分布范围远达30km以上,中心值相对差异可达30%.研究发现在城市下垫面和大气相互间存在一个重要的相互影响机制,即由于城区面积的扩大会导致自然植被减少,进而会减少地表蒸发及相应局地大气水分供应、加深边界层高度并增强大气水汽混合,这不利于降水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7.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research need of Nanshan 25 m radio telescope of Xinjiang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XAO) and study the key technology of the planned QiTai radio Telescope (QTT),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based real-time search algorithm of FRBs (Fast Radio Bursts), we have studied the GPU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based real-time search algorithm of FRBs, and built the corresponding real-time search system of FRBs. We have made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the GPU system and CPU system, the test result shows that under a given searching accuracy, the speed of the GPU-accelerated algorithm is improved by 35–45 time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PU algorithm.  相似文献   
128.
A new methodology to classify European North-East Atlantic transitional waters into ecological types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most important hydr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that are likely to determine the ecology of aquatic systems in transitional waters. Hydrological indicators help identifying if a transitional water area is dominated by fresh or sea water and/or by intertidal or subtidal areas, while morphological indicators allow an estimation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transitional water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habitats involved. Twelve transitional waters of the southern Bay of Biscay were classified using this methodology and the five hydro-morphological types obtained were validated with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data. Transitional waters with a complex morphology showed the highest values of species diversity, while those with a smaller tidal influence showed lower species diversity. The ‘Scrobicularia’ and ‘Abra’ assemblages, previously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area, were found to be related to different types of transitional waters. The ‘Abra’ assemblage only appeared in estuaries with a complex morphology and dominated by tidal influences, while the ‘Scrobicularia’ assemblage was detected in all the transitional waters except for a single coastal lagoon. This classification of transitional waters may therefore be useful to establish the biological reference conditions needed for European Directives.  相似文献   
129.
130.
魏晓宇  刘雪峰 《台湾海峡》2010,29(1):122-127
将1992~2006年15a间影响和登陆闸坡站的热带气旋按照登陆点和移动路径进行分类.研究各类热带气旋在闸坡站引起的风暴潮增水峰值的出现时间与热带气旋登陆点及移动路径的关系,定性分析热带气旋风场结构对风暴潮增水的影响并经过2007年至今风暴潮增水预报过程中的实例检验.结果表明:闸坡站的增水类型与热带气旋的登陆地点和路径关系密切.在闸坡站登陆的东北行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增水多出现在登陆前,其他路径则出现在登陆时或登陆后;在闸坡以西登陆的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增水峰值一般发生在登陆时或登陆后1h以内;在闸坡站以东登陆的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增水峰值一般发生在登陆前10h以上;而其他类型的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增水由于个例较少规律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