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3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209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858篇
海洋学   137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本文根据笔者在第55届EAEG会议期间了解到的情况,对勘探地球物理在石油能源、固体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领域的进展作了综述,指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2.
The three GC coeluting C40 bis-phytanes with head-to-tail, tail-to-tail and head-to-head linkages considered to be archaebacterial marker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petroleum by enhanced mass-fragmentography. Supporting evidence has been obtained by the 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two C21–C24 series of isoprenoid and quasi-isoprenoid hydrocarbons that are supposedly formed during the catagenetic degradation of the isomeric C40 isoprenoids. The C21–C24 quasi-isoprenoid hydrocarbons have been identified conclusively for the first time by comparison with authentic standards.  相似文献   
63.
油藏地球化学的基础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系统综述国内外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其4个研究领域及地质意义,即:油藏地球化学描述、油藏原油混合作用原理、油藏中的有机隔层-沥青垫、油藏内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及储层润湿的改变。  相似文献   
64.
含油气盆地成藏动力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成藏动力学是石油地质领域一个研究热点,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在国内外均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笔者介绍了成藏动力学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论述了成藏动力学的定义、划分原则、类型及命名等基本内容,并总结出了其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出了成藏动力学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认为在进一步认识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过程和机理的基础上,实现盆地温度场、压力场、应务场的耦合和流体流动、能量传递和物质搬动的三维模拟,是成藏动力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5.
塔里木盆地哈得4油田成藏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哈得4油田是近年来在满加尔凹陷北部发现的第一个海相油田,一直被认为是喜山期形成的油藏。然而,根据包裹体测温、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以及油气水界面追溯等多种方法对其成藏年代重新研究表明,该油田主力油藏石碳系CⅢ油藏主杰晚海西期形成的古油藏,C5薄砂层油藏则可能为喜山期由CⅢ油藏垂向调整形成的次生油藏。  相似文献   
66.
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及附近的钻井(出油井和未出油井)中揭示的裂缝,裂缝与成岩序列的穿插关系,连通砂体及断层和不整合面附近的矿物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运移路径和期次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指出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主要经历了3期大规模的油气运聚,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为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高角度的裂隙及微裂缝为纵向运移主要通道。第一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于海西期,第二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14-17Ma;第3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最近的5Ma以来。第一期油气运聚主要为自塔北隆起的西南,南向北,以横向运移为主;第二,第三期运聚主要自西南,南向北,自东向西运移,但主要以垂向运移为主。  相似文献   
67.
周兴熙 《地学前缘》2001,8(4):351-361
库车油气系统中、新生界流体压力纵向结构可分为台阶式、中凸式、均斜式 3种类型。平面分布可分两个带 3个区 :北带主要是台阶式压力结构分布区 ,南带的大部分是中凸式压力结构分布区 ,南带的南缘为均斜式压力结构分布区 ,构成不同类型的封存箱。这种压力结构分异主要是喜玛拉雅晚期 ( 5Ma)天山向南强烈推挤造成的 ;喜玛拉雅早期 ,整个油气系统压力结构大体是一致的 ,深浅层基本为正常压力 ,也即均为均斜式压力结构分布区。喜玛拉雅早、晚期的流体压力封存箱规模不等 ,油气运聚的环境不同 ,因而不同时期、不同地带具有各不相同的油气成藏机制。初步可概括为 3种机制和 3种成藏模式 :早期封存箱内成藏机制———牙哈模式 ;晚期封存箱内成藏机制———克拉苏模式 ;封存箱外成藏机制———大宛齐模式  相似文献   
68.
藻类勃发—湖相油源岩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浮游藻类是重要的湖相生油母质,本文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早第三纪湖相生油岩为例,研究了其中藻类(主要是颗石藻和沟鞭藻_化石的分布特征,并通过与现代水体中藻类生产和沉积作用的比较,探讨了生油湖泊中藻类生产和沉积方式及其对油源岩形成所起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藻类勃发现象在早第三纪生油湖泊中相当普遍,而且贯穿于各类油源岩的形成过程,这类快速事件性沉积是湖相油源岩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9.
在回顾我国大修侧钻技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立足于大修偶侧钻技术现状,展望了21世纪我国修井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