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31篇
  免费   4085篇
  国内免费   4335篇
测绘学   1384篇
大气科学   2763篇
地球物理   4788篇
地质学   10102篇
海洋学   1766篇
天文学   594篇
综合类   1895篇
自然地理   2059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00篇
  2022年   464篇
  2021年   605篇
  2020年   591篇
  2019年   763篇
  2018年   578篇
  2017年   703篇
  2016年   707篇
  2015年   864篇
  2014年   1014篇
  2013年   1053篇
  2012年   1182篇
  2011年   1243篇
  2010年   1062篇
  2009年   1172篇
  2008年   1070篇
  2007年   1333篇
  2006年   1228篇
  2005年   1061篇
  2004年   935篇
  2003年   867篇
  2002年   752篇
  2001年   746篇
  2000年   681篇
  1999年   675篇
  1998年   575篇
  1997年   537篇
  1996年   471篇
  1995年   382篇
  1994年   354篇
  1993年   353篇
  1992年   256篇
  1991年   185篇
  1990年   158篇
  1989年   125篇
  1988年   104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20篇
  1977年   20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81.
在分布式土壤侵蚀过程模型中 ,承载数据以及进行运算的最小单元 ,即基本地块的选取是非常关键的 ,它直接关系到模型的模拟精度和运算数据量。目前大多数分布式模型都采用平均布设矩形网格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基本网格的大小选取上存在着盲目性和不统一性。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例 ,利用GIS和SPSS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性均一的基本地块在面积上的统计规律 ,给出了基本地块选取的合理依据 ,以促进建立更好的分布式模型  相似文献   
282.
根据2000年阿克苏水平衡站有底测坑试验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有效性函数与土壤相对有效含水率,作物生物学特性函数,与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有效性函数与土壤相对有效含水率呈直线函数关系;(2)作物生物学特性函数与群体叶面积指数呈指数函数关系。选用20cm蒸发器水面蒸发量、作物生物学特性函数和土壤水分有效性函数,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阿拉尔灌区棉田蒸散量计算模型。该模式仅需常规气象与土壤湿度资料,计算简便,精度较高,便于在缺乏实测资料的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283.
谭丽燕 《热带地理》2002,22(1):71-75
分析南宁市旅游商品资源优势及旅游商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旅游商品资源优势及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的原则 ,设计旅游商品系列和旅游商品销售网点空间布局。提出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284.
285.
286.
287.
288.
Practising geographical knowledge: fields, bodies and dissemin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D. Dewsbury  & S Naylor 《Area》2002,34(3):253-260
In this article we make a case for a renewed emphasis upon some of the generic, albeit often tacit, spaces of practice that we share across our sub–disciplinary boundaries. In this we seek to emphasize the ways in which everyday actions make up the grander facades of institutional agendas, empirical projects and disciplinary schools of thought. To achieve this we trace the performance of disciplinary contours and identities across three important sites: the field, the body and the act of dissemination. There are, we will argue, significant commonalities that bind us as disciplinary practitioners in terms of how we perform within and across these sites, and indeed, how we join them up through our practices.  相似文献   
289.
2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