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4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389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216篇
地质学   1031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27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The Fengzhou loess section is very typical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The section, which is about 82 m thick and underlain by Neogene red clays, consists of 33 layers of loess and 33 layers of palaeosol. It covers the Brunhes normal polarity zone and Matuyama reversed polarity zone, and the B/ M boundary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loess layer 8 (L8). The loess of the Matuyama reversed polarity zone records the Jaramillo, Olduvai and Reunion normal polarity subchron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Matuyama reversed polarity zone and Gauss normal polarity zone (M / Ga) appears on the lithological boundary between loess and Neogene red clays. Loess accumulation in the Fengzhou section started before 2.48 Ma B.P. Based on the stratigraphical structure,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urve of the Fengzhou loess section, the palaeo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2.48 M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are subdivided into 66 cold-dry and warm-humid stages, equivalent to 33 climatic cycles. The  相似文献   
132.
黄土基底构筑物边坡稳定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适合露天开采的煤田,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基底构筑物在加载过程中,曾出现过某些惨痛的工程教训。基于黄土基底排土场形成后黄土底工程性质演化规律及失稳机制分析,提出其边坡稳定的研究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3.
关于黄土碳酸盐与气候环境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中碳酸盐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从碳酸盐的成因看,干冷的气候利于原生碳酸盐的保存,而温湿的气候使大量的次生碳酸盐产生。碳酸盐的存在形式与降水量多少有关,降水量大可形成结核层和钙板等,而降水量小则形成各种胶膜。胶膜中各种不同形态的方解石胶膜又可反映不同的气候条件。黄土一古土壤中形成的碳酸盐实际上在古土壤期形成的碳酸盐要高于黄土期形成的,只是由于古土壤期强烈的风化淋溶作用,大量的碳酸盐从古土壤中淀积到下伏的黄土层中。黄土中CaCO3的淀积可分为连续淀积和不连续淀积两类。依据淀积深度和降水量的关系,可建立二者定量的关系。从黄土碳酸盐的不同方面,得到其与气候环境关系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4.
135.
模糊评判法在公路黄土洞穴发育程度分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影响黄土洞穴形成的黄土湿陷性、崩解性、地质构造、节理裂隙、微地形地貌和水文及气候条件等工程地质特性和地质因素;在公路沿线地区,公路工程质量及人类活动也是黄土洞穴形成的影响因素。洞穴发育程度分区预测和评价极具复杂性、随机性和模糊性,为此,在对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黄土区公路沿线洞穴发育程度分区进行了研究。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表明,预测评价结果合理可靠,可作为黄土区已建公路洞穴灾害的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136.
“削山填沟造地”等岩土工程在湿陷性黄土沟壑地区屡见不鲜,掌握填方区沉降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了2017年11月—2020年12月获取的56景TerraSAR-X StripMap模式影像,利用时序InSAR技术监测了陕北某湿陷性黄土填方地基工程的沉降信息,并与2017年11月—2020年12月期间监测区3个水准点的沉降测量结果比对。结果表明,在填方区地表以沉降为主,在挖方区地表以抬升为主,研究区存在有1处较为明显的地表沉降情况,位于填挖边界线附近填方区内,形变速率范围为-40~-20 mm/a,最大形变速率达-49.9 mm/a,累计量为-151.6 mm,时序InSAR形变结果和实地水准结果吻合性较好,垂直方向形变速率中误差为1.8 mm/a,表明时序InSAR技术在湿陷性黄土填挖方区变形监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7.
压实黄土非饱和渗透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压实黄土非饱和渗透特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对不同干密度的压实黄土试样,采用非饱和导水率测定系统进行非饱和渗透系数量测,得到不同干密度压实黄土的渗透系数与吸力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渗透系数随吸力的增大而成非线性减小,随干密度的减小而增大;在低吸力时,干密度对渗透系数的影响较大;在较高吸力时,干密度对渗透系数的影响较小。进一步给出了压实黄土的渗透系数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Wind幂函数模型参数与干密度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干密度的压实黄土渗透系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8.
对黄土高原南部耀县全新世黄土地层的形成及保存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磁性矿物主要为软磁性矿物,硬磁性矿物对地层的磁学性质贡献小;随着成壤强度的增加,硬磁性矿物的相对含量在减少.本区全新世地层的形成和保存环境为氧化环境,适宜用磁学手段反演全新世古气候.对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无磁滞剩磁磁化率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成壤强度较低时,细粒磁性矿物相对于磁性矿物总量的增加速率相对较快;成壤强度较高时,细粒磁性矿物的相对含量会达到或趋近饱和,相对于磁性矿物总量的增加速率相对较慢.研究表明,在黄土地层中,χfd%和χARM/χ等指示细粒磁性矿物的磁学参数可以显示更细微的气候变化;在古土壤中,χlf的气候指示意义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139.
本文旨在探索黄土塬地下煤层自燃区地震勘探技术。研究表明,火烧区在折射层析成像速度剖面、散射波地震记录、共偏移距地震剖面、地震反射波时间剖面中均有表征显示,而有别于采空区的波场特征。  相似文献   
140.
Snake Model for the Extraction of Loess Shoulder-line from DEM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oulder lin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landform demarcations for geographical analysis,soil erosion modeling and land use planning in the Loess Plateau area of China.This paper proposes an automatic,effective and accurate method of determining loess shoulder line from DEMs by integrating a hydrological D8 algorithm and a snake model.The watershed boundary line is adopted as the initial contour which evolves to identify the exact position of loess shoulder-line by the guidance of an external force of snake model from DEMs.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method overcomes the difficulties in both threshold selection for edge detection and the disconnecting issues in former extraction approaches.The accuracy evaluation of shoulder-line maps from the two test sites of the loess plateau area show obvious improvements in the extraction.The average contour matching distance of the new method is 12.0 m on 5 m resolution DEM,and shows improvement in the accuracy and continuity.The comparisons of accuracy evaluations of the two test sites show that the snake model method performs better in the loess plain area than in the area with high gully den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