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069篇 |
免费 | 13841篇 |
国内免费 | 191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278篇 |
大气科学 | 9499篇 |
地球物理 | 15445篇 |
地质学 | 49985篇 |
海洋学 | 9425篇 |
天文学 | 8147篇 |
综合类 | 5607篇 |
自然地理 | 136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58篇 |
2023年 | 1398篇 |
2022年 | 2841篇 |
2021年 | 3195篇 |
2020年 | 3167篇 |
2019年 | 3665篇 |
2018年 | 2808篇 |
2017年 | 3288篇 |
2016年 | 3458篇 |
2015年 | 3766篇 |
2014年 | 4585篇 |
2013年 | 4605篇 |
2012年 | 4930篇 |
2011年 | 5231篇 |
2010年 | 4494篇 |
2009年 | 5698篇 |
2008年 | 5434篇 |
2007年 | 5909篇 |
2006年 | 5791篇 |
2005年 | 5243篇 |
2004年 | 4778篇 |
2003年 | 4555篇 |
2002年 | 4001篇 |
2001年 | 3481篇 |
2000年 | 3370篇 |
1999年 | 3026篇 |
1998年 | 2728篇 |
1997年 | 2196篇 |
1996年 | 1880篇 |
1995年 | 1621篇 |
1994年 | 1622篇 |
1993年 | 1354篇 |
1992年 | 1069篇 |
1991年 | 771篇 |
1990年 | 651篇 |
1989年 | 529篇 |
1988年 | 405篇 |
1987年 | 273篇 |
1986年 | 164篇 |
1985年 | 106篇 |
1984年 | 56篇 |
1983年 | 43篇 |
1982年 | 40篇 |
1981年 | 33篇 |
1980年 | 31篇 |
1979年 | 33篇 |
1978年 | 47篇 |
1977年 | 29篇 |
1975年 | 8篇 |
1954年 | 2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2009年10月在辽东湾西部海域进行了14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99种,其中多毛类44种,软体动物13种,甲壳动物39种,其他类群3种.调查海域内IRI指数排名前十位的种中,多毛类和甲壳动物各占60%和40%,其中前三位的是日本双边帽虫(Amphictene japonica)、二齿半尖额涟虫(Hemileucon bidentatus)和滩拟猛钩虾(Harpiniopsis vadiculus).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为2387.1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11.16 g/m2,整个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呈现出高丰度低生物量的现状.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8881~4.626,平均值为3.556;丰富度指数为1.197~5.474,平均值为3.426;均匀度指数为0.213~0.9248,平均值为0.7714.以40%的相似性尺度,取样站可被划分为5个大型底栖动物站组.通过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分析,本文认为该海域的底栖生态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72.
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东西向移动的热力强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R 1 000~10 hPa 2.5 °×2.5 °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2003年6月22—25日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下同)短期东西进退的热力强迫过程,并探讨了相应机制。结果表明:东风带扰动附近非绝热效应分布和强度的变化影响着西太副高东西向的运动;西太副高短期东西向移动有趋“冷”的趋势,即西太副高向非绝热加热减弱或者非绝热冷却增强方向移动;在西太副高突然东退前后,东风带扰动东、西侧的非绝热加热效应出现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东风带扰动东侧非绝热冷却效应增强和东风带扰动西侧非绝热冷却效应减弱东退的特征,而且在对流层300 hPa高度附近表现最为明显;在非绝热加热效应影响因子中,垂直输送项最为重要,其次为局地变化项,水平平流效应最不显著,因此,垂直输送作用和局地变化作用引起的非绝热效应的变化是影响西太副高突然东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3.
提高信息的共享与服务水平是一个国家迈向信息社会与服务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而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在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许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走在前列,并在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在对国外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的体会和意见。 相似文献
174.
地球重力场模型在GPS高程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地球重力场模型(EGM2008)及其精度,对利用EGM2008模型进行GPS高程测量这一方法进行了探讨。在试验区内采用多种方案进行数据处理,结合试验区内的已有GPS水准点资料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多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利用EGM2008模型进行GPS高程测量的精度与采用水准点的大致关系,为GPS高程测量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5.
结合上海软土地区12个场地57根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研究建筑桩基单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根据试验实测数据,探讨不同桩径、不同试验加载方法及灌芯对预应力空心桩受力性状影响等因素,认为建筑工程中,可选择桩径较大或者采用在桩顶一定范围内扩大桩径的做法进行单桩水平承载力优化设计,试验加载方式建议可采用单向单循环恒速水平加载法,预应力空心桩顶部灌芯可作为水平承载力的安全储备,为软土地区类似工程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的设计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6.
Gamma-ray burst remnants become trans-relativistic typically in days to tens of days, and they enter the deep Newtonian phase in tens of days to months, during which the majority of shock-accelerated electrons will no longer be highly relativistic. However, a small portion of electrons are still accelerated to ultra-relativistic speeds and are capable of emitt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 The distribution function for electrons is re-derived here so that synchrotron emission from these relativistic electrons can b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revised model, optical afterglows from both isotropic fireballs and highly collimated jets are studied numerically, and compared to analytical results. In the beamed cases, it is foun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steepening due to the edge effect and the lateral expansion effect, the light curves are universally characterized by a flattening during the deep Newtonian phase. 相似文献
178.
佳木斯地块西缘金矿带的形成受左行走滑断裂带和深部流体控制,壳-幔作用和地球动力体制转换是成矿物质活化→运移→聚集→成矿的基本动力学保障,构造应力场转换是其重要表现形式。深切地幔牡丹江岩石圈断裂的活动发生了深熔作用,使成矿物质得以活化、运移的重要驱动力,是成岩成矿作用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地幔流体通过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含矿流体,为流体成矿作用提供了矿源,并沿深断裂运移到更高的层位,在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时沉积成矿。佳木斯地块西缘金矿带是受深断裂控制的,矿床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在一个构造应力体制下完成它们的成矿作用的。北北东向和伴生的北西西向断裂,并有中生代浅成-超浅成岩体或脉岩侵位是今后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9.
结合辽宁省新宾县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在充分分析影响该地区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基础上,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通过网格单元剖分,对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5种地质灾害进行易发程度划分与评价.结合Visual BASIC软件编程对各单元区评定等级,对其数字化结果进行叠加分析,最后应用Sufer 7.0软件生成等值线进行了新宾县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并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80.
川东地区碳酸盐岩超压与天然气富集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地层流体超压的形成、演化及分布与油气成藏的主要石油地质过程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由于碳酸盐岩本身的复杂性,其超压的成因及研究方法不能简单地借用“欠压实”的原理。本文从对比砂泥岩和碳酸盐岩在成压机理上的差异性入手,详细探讨了川东地区碳酸盐岩成压的各种机理,指出成烃作用是造成区域性超压的最主要因素;并结合该区超压平面上的分区性及纵向上的分带性,论述了各区、带超压与气藏分布的内在联系,总结出该区超压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