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7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347篇
测绘学   179篇
大气科学   148篇
地球物理   124篇
地质学   649篇
海洋学   154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2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The prograde amphibole that coexists with chlorite, epidote, muscovite, albite, quartz and hematite in Sanbagawa schists was examin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grade P-T paths of individual rocks and the metamorphic field gradient in the Sanbagawa metamorphic belt, central Shikoku. The amphibole changes from actinolite, through ferri-winchite and crossite, to barroisite and hornblende with increasing grade along the metamorphic field gradient. However, the sequence of prograde amphibole compositions in each sample varies in different mineral zones. The general scheme can be summarized as: magnesioriebeckite-riebeckite crossite in the upper chlorite zone of lower-grade rocks; crossite or glaucophane barroisite in the garnet zone of medium-grade rocks; and actinolite or winchite barroisite hornblende in the albite-biotite zone of higher-grade rocks. Changes of amphibole composition indicate that the prograde P-T path recorded in the higher-grade rocks was situated on the higher-temperature side of that of the lower-grade rocks and on the lower-pressure side of the metamorphic field gradient. The systematic change of P-T paths implies an increasing d P /d T during continuous subduction. These features can be interpreted as documenting prograde metamorphism within a young subduction zone that has a non-steady-state geotherm.  相似文献   
72.
Using long path UV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we have measured OH concentrations close to the earth's surface. The OH values observed at two locations in Germany during 1980 through 1983 range from 0.7×106 to 3.2×106 cm-3. Simultaneously we measur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O3, H2O, NO, NO2, CH4, CO, and the light non methane hydrocarbons. We also determined the photolysis rates of O3 and NO2. This allows calculations of OH using a zero dimensional time depdendent model. The modelled OH concentrations significantly exceed the measured values for low NO x concentrations. It is argued that additional, so far unidentified. HO x loss reactions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that discrepancy.  相似文献   
73.
吉南古元古代集安群泥质变质岩P—T—t轨迹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南古元古代分布区大地构造划分为辽吉裂谷系和浑江裂陷槽,集安群是辽吉裂谷系早期产物。泥质变质岩呈北东向分布于裂谷带内,经历了形成期后的中高级变质作用。本文在岩石建造、地质构造等研究基础上,通过变质作用研究,利用变质石榴石环带分析方法,建立了集安泥质变质岩P-T-t轨迹。该轨迹表明集安群形成以来经历了两次拉张变质作用。在变质作用动态过程中,泥质原岩发生变质变形,P-T-t轨迹反映了该区古元古代地质演  相似文献   
74.
微量元素在矿源岩(层)中迁移遵循严格的级序路径,并且存在两种迁移倾向。迁移的结果图象是一分维结构。两种共轭地球化学异常出现的有利环境是温度高度反差地区和大断裂系及其附近。  相似文献   
75.
钢筋混凝土建筑抗倒塌设计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建筑抗倒塌问题近年来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关注,并颁布了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我国还没有制定有关建筑抗倒塌方面的规范和标准。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建筑危险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抗倒塌设计方法。该方法将钢筋混凝土建筑分为四类,通过设置拉杆连接系统和Alternate Path设计提高建筑抗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76.
77.
WIN32下电子地图制图与应用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电子地图制作和分析应用的相关技术,并认为电子地图已从“只读”系统向“分析”系统发展,电子地图的应用分析功能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8.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P-T-t轨迹的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现有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以及同位素年龄等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新西兰南岛北端陆壳俯冲的最新发现,提出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四阶段演化模式:板片俯冲形成增生楔、板片俯冲驱动角落流、板片拆离浮力抬升至Moho深度和后期上地壳伸展阶段.以此为定量模拟的出发点,利用二维有限元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演化进行了动力学和热演化模拟,追踪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演化过程中的质点路径以及对应的P-T-t轨迹.计算的P-T-t轨迹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均能与实测结果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79.
陈传康的学术生命路径和学术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必虎 《地理学报》2001,56(5):622-630
通过扩展传统的生命路径 ( life path)概念、并建立学术树 ( discipline tree)概念 ,研究已故当代中国著名地理学家、旅游学家陈传康教授的学术史。在统计了陈传康教授全部 1 2 1 2种次的学术著述的基础上 ,首先在时间纬度上建立了学术生命路径曲线、系统式和时序式生命路径表 ,用以统计分析陈传康教授的学术论著种次的分布情况和变迁过程 ,一方面反映出著作量随中国当代历史的脉动而出现的起伏变化 ,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时间轴上这些著述的学科点的分布变化 ,不仅体现 2 0世纪 5 0年代~ 90年代陈传康学术偏好的转徙 ,也反映出 5 0年间中国地理学整体的变化轨迹。利用学术树的概念 ,统计分析陈传康一生构筑的个人学术体系 ,最终勾勒出其一生经营的学术群落的整体景观。  相似文献   
80.
龙门山穹状递增变质作用特征及岩石圈深部作用信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变质带的空间分布特征,矿物组合的世代关系和同位素定年的综合研究表明,龙门山造山带的穹状递增变质作用是发生于燕山期的区域动热变质作用,所形成的递增变质带在空间上呈穹隆状,等变带围绕热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热中心发育花岗岩,从热中心向四周变质程度依次递减,热中心花岗岩的侵位和上隆滞后于穹状递增变质作用,二者在成因上无直接的联系,其pTd轨迹揭示出了盆山耦合过程中壳幔间相互作用过程和热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