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1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258篇
测绘学   98篇
大气科学   153篇
地球物理   360篇
地质学   576篇
海洋学   273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5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41.
三道湾子金矿床是近年来在中国北方地区新发现的典型碲金矿床,矿石矿物由大量碲化物及自然金和少量硫化物组成。本文主要研究产于矿床中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重点探讨了该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过程。通过研究表明矿床产出的黄铁矿主要有两期:第一期黄铁矿(Py1)呈粗粒立方体自形晶产出,为碲金成矿前黄铁矿化蚀变阶段的产物;第二期黄铁矿(Py2)主要呈细粒产出,与碲金矿化关系较为密切。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第二期的黄铁矿中存在微细粒的碲银矿;稀土元素研究表明黄铁矿及金矿化的形成与安山质岩浆活动关系较为紧密,而与该区花岗质岩浆活动关系不大。对三道湾子碲金矿床产出的黄铁矿进行热电分析表明,黄铁矿热电系数主要变化于-180~-90μV/℃之间,以N型导电型为主;且由矿体顶部至底部,N型导电型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大(57.5%→84.2%→92%→97.4%);与蚀变安山岩中黄铁矿的热电系数比较,产于脉状石英中的黄铁矿具有更低的热电系数值。通过黄铁矿热电系数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可以计算出该矿床的平均剥蚀速率为53.6m/Ma。最后对该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对于该区内寻找中生代之前形成的矿床应注意砂矿的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42.
《Geodinamica Acta》2013,26(5-6):225-232
The current study presents and combines data concerning relative sea level fluctuations from six coastal areas in the Aegean Sea, from Thrace to North-Eastern Crete. These data have been derived from analyses and geo-chronologies on coastal sediments obtained from boreholes in coastal lagoons and from beachrock bends. Trends of 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 at the study areas are presented for the last 6000 years and are compared with K. Lambeck's and A. Purcell [1] estimations for the same areas. It is concluded that sea level is rising faster in Skyros and Mykonos-Delos insular complex of Cyclades islands, mainly due to tectonic movements or lithosphere elastic deformations.  相似文献   
943.
??2010?????????????????????????????????????6??2013??12??16???5.1????????????仯??????????????仯????????????仯?????????????????????з???,?????????1)?????????????????????????????????????飬????????仯????????????????????;2??2010????????????????仯??????????λ?仯??????????????????????仯????????????к?????????????????Ч????и?????????£???????????仯??????????Щ?????;3????????????????????????????????????????????仯??????????????????????????????????仯?????????????????????????????仯???????????????????????????????????????????????????  相似文献   
944.
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分析)2种方法,分别提取了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982~2011年秋季(9~11月)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变化的主要模态,辨识了植被绿度变化的区域差异;并采用奇异值分解(SVD)的方法,综合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上的变异信息,揭示了植被绿度变化的气候背景。结果表明,北半球中纬度秋季植被绿度变化有2种基本模态,一种是持续增加模态(模态I),该模态广泛分布于北美大陆、亚欧大陆的北半部(大约在55oN以北)和东西两端,NDVI平均增速为0.014/10a;另一种是趋势转折模态(模态II), NDVI先增加,后减少,转折点大致出现在1994年,该模态主要出现在亚欧大陆中部,NDVI变化的平均速率分别是0.027/10a和-0.017/10a,其中以40oE~80oE最为典型。植被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基本一致。模态I区域的温度变化以持续性升高为主要特征,模态II区域的温度变化则以先增加后降低为主要特征,转折年份与NDVI变化的转折年份基本一致。SVD分析的第一模态NDVI与温度的时间系数相关系数为0.82,第二模态为0.92。由此表明,植被绿度变化主导模态可能由温度变化模态所致,在区域-大洲尺度上,温度变化的区域差异导致了秋季植被绿度变化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45.
中国年代际暴雨时空变化格局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史培军  孔锋  方佳毅 《地理科学》2014,(11):1289-1298
采用1951~2010年中国659个气象站点的日值降水数据,以中国气象局颁布的降水强度等级划分标准为依据,分别计算1951~1960、1961~1970、1971~1980、1981~1990、1991~2000、2001~2010年的年代际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并统计了其相应的站点数目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上,中国年代际暴雨雨量和雨日显著增加,暴雨雨强也呈现增加趋势;在空间上,中国年代际暴雨雨量和雨日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华中和西南及环渤海地区逐渐扩张的梯度增加趋势,年代际暴雨雨强远不如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梯变明显。中国暴雨1951~2010年年代际时空变化格局很可能是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中国地势与城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46.
近20年累积的全球IGS基准站位置时间序列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变化,尤其是高程方向的季节性变化。随着各研究领域对大地测量成果所要求的精度越来越高,大地点位的非线性时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详细阐述了造成基准站非线性变化的成因,包括与GPS相关的技术类系统误差、地球物理效应、接收机及天线变化、地震引起的突变、噪声影响等,研究了消除或减弱各种非线性变化的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947.
李淑瑶  崔红艳 《海岸工程》2022,41(2):162-172
基于北极海冰密集度、海冰范围、大气环流和海温数据,研究了1982—2001年与2002—2021年两阶段各20 a间北极秋季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近20 a(2002—2021年)北极海冰密集度的下降中心由过去(1982—2001年)的楚科奇海及白令海峡一带,转移至亚欧大陆海岸的巴伦支海附近,且海冰范围每10 a减少量由0.44×106 km2增长至0.72×106 km2,减少速度加快约64%。秋季北极海冰范围与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表面气温(Surface Air Temperature,SAT)及比湿(Specific Humidity)均呈显著负相关。2002—2021年的相关系数较1982—2001年有所提高,且与温度相关系数最高的月份提前了一个月。通过对海水表面温度、表面气温、比湿、气压场和风场的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可知,1982—2001年间,北极地区的温度及比湿的上升中心集中在楚科奇海及白令海峡一带;2002—2021年间,上升中心则转移至巴伦支海一带。气压场和风场在前后两阶段也出现了中心转移的分布变化。北极地区大气与海洋环流各因素的协同变化影响着北极海冰的消融。  相似文献   
948.
金姗姗  付姣 《北京测绘》2013,(1):20-23,10
采用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多时相Landsat TM/ETM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SRTMDEM),结合中国冰川目录,获得阿尼玛卿山地区不同年份的冰川范围,进行冰川变化监测。综合分析该冰川的变化情况,计算冰川进退变化速率,并对其中4个变化较大的冰川进行详细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从1991年至2009年,阿尼玛卿山地区既有退缩冰川也有前进冰川,其中冰川退缩面积为15.30km2,前进面积为4.46km2。总体面积持续退缩,其中退缩最大的冰川长度缩短了900m,其它冰川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49.

Popper's concept of Worlds 1. 2, and 3 is discussed briefly in the light of idealism and materialism and to illustrate the debate about reification and reductionism. Then six types of change in geography are classified as changes in the phenomenal environment (World 1) and in that part of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 that constitutes World 3. These changes involve those comparisons within or between “Worlds” that identify future research problems.  相似文献   
950.
The effect of building density on the interior temperatures of buildings is explored using scaled physical models. The urban canopy layer is modeled as a single-cube structure surrounded by a wall that represents neighboring structures. Each physical model was constructed of plywood and consisted of a cube 200 mm in height, enclosed by a wall 200 mm in height. Four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corresponding to height/width ratios (H/W) of 4, 2, 1, and 0.5 and placed at an exposed site located at 34°N. The interior air temperature of each cube, direct and diffuse solar radiation on a horizontal surface, and ambient air temperature and wind velocity were measured over a period from late November 1996 to early June 1997. To extract the influence of building density, air temperatures were compared against those measured in the model representing a H/W of 1. The results show that nighttime cooling is primarily a function of building density, but that daytime heating depends on the interaction of density with changing model-sun relationships. [Key words: urban canopy layer, building air temperature, building density, physical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