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1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316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867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内蒙古西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航磁 异常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银根-额济纳旗(银-额)盆地出露的岩体的磁性特征和航磁异常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局部重力异常资料和前人在区域地质方面的研究成果,讨论了航磁异常与岩浆岩之间的联系,定量拟合解释了盆地东部地区的一条重磁剖面,进而探讨了岩浆岩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各类岩体磁性分布不均匀,哨马营东南侧的中性岩、银根附近的中性和酸性岩磁性较强,而其它地区出露的岩体的磁性则为弱磁性或无磁性,并且基性岩总体表现为弱磁性;区域磁异常反映了磁性基底的特征,额济纳旗西侧、苏亥图—乌力吉—苏红图一带区域磁力高异常是古元古界深变质岩系的反映,额济纳旗—绿园—特罗西滩—因格井和银根—查干德勒苏一带区域磁力低异常是前二叠系中浅变质岩系的反映;额济纳旗、哨马营北—特罗西滩、苏亥图西—因格井—乌力吉—查干德勒苏一带局部磁力高异常主要由中酸性岩所引起,哨马营—陶勒特—特罗西滩东一带局部磁力高异常主要由中性岩体所引起,绿园—务桃亥—因格井一带局部磁力高异常主要由沉积盖层中磁性物质所引起;区域性大断裂控制着银-额盆地磁性侵入岩的发育。  相似文献   
202.
西昆仑柳什塔格峰西侧火山岩的特征、时代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昆仑麻扎-康西瓦-苏巴什结合带的柳什塔格一带发现了一套火山岩建造,主要由强蚀变玄武岩、绿帘阳起石岩、阳起石岩(原岩为玄武岩)组成,上覆少量深水沉积岩.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主要来源于富集地幔玄武岩浆,形成于洋岛环境,因此它是一个古结合带大洋洋壳的残留.采样作Rb-Sr等时线年龄分析,时代为震旦纪(563±48Ma),说明麻扎-康西瓦-苏巴什结合带所代表的洋盆在震旦纪就已经存在.这个发现对重新认识麻扎-康西瓦-苏巴什结合带的演化时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3.
在扬子板块西缘断续分布有多套变质沉积岩系,厘定区内不同岩石单元的时代对于探讨扬子西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出露于扬子板块西缘米易垭口地区的五马箐组变沉积岩以及侵入其中的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区内五马箐组的沉积时代介于1.19~1.01Ga,其地层归属为会理群而非康定群,位于五马箐组之下的“冷竹关组”并非变沉积地层而是一套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体。五马箐组碎屑锆石年龄存在~1.56Ga、~2.50Ga两个主要峰值以及~1.43Ga、~1.68Ga、~1.87Ga、~2.32Ga、~2.68Ga五个次要峰值,推断其物质来源主要为扬子板块西南缘的撮科杂岩、隐伏的或还暂未发现的太古代基底岩石、同时期岩浆岩和早期变沉积岩的再循环。碎屑锆石的ε_(Hf)(t)值在~1.7Ga发生了显著变化,暗示扬子板块西缘的构造体制由陆壳汇聚向裂谷活动转变,且在~1.56Ga处于裂谷岩浆活动的峰期。花岗岩体正的ε_(Hf)(t)值反映出扬子板块西缘在~1.0Ga有一次新生陆壳生长事件,可能是格林威尔造山后的伸展塌陷构造背景下裂谷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4.
һ�ֵ�Ӧ�������Լ��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PS???λ??????????????????????????????????????????????????????????????????????????Щ?????????????????γ??????????????  相似文献   
205.
攀天阁火山弧是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的二级构造单元,近年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发现铁铜铅锌金银等多个矿点,并初步认为攀天阁火山弧的成矿环境与多岛弧盆及次一级多个封闭或半封闭,并属于弧间盆地的弧内坳陷洼地的古地理构造有关。且弧内可能存在一个局部拉张环境下形成的小海盆,海盆于晚三叠世晚期关闭,结束了攀天阁火山弧的弧盆成矿演化阶段。剐抓瓜断裂可能是小海盆关闭的产物。燕山-喜马拉雅期大规模、大范围的构造叠加,使该区又进入陆内构造转换成矿演化阶段,多岛弧盆的古地理格局与大范围、多期次的成矿构造事件叠加,使弧内沿剐抓瓜断裂一带成为主要的矿集区,并且区域物化探综合异常与矿集区矿点叠合较好,关联性强。综合认识这些特点对攀天阁火山弧的弧内找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6.
通过荧光特征研究了柴达木盆地东部侏罗系源岩生油组分,指出了不同生油组分对生烃的贡献、意义及其热演化特征。侏罗系源岩有暗色泥岩、油页岩、煤和炭质泥岩四种类型,主要生油组分为壳质组和矿物—沥青基质,不同生油组分荧光特征的差异又是生烃潜力大小、热演化程度和降解情况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207.
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地区ISL1A孔的湖相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布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样品的粒度特征呈三峰模式,部分高盐阶段样品缺失第三峰,为双峰模式;(2)2~10 μm部分以湖成组份为主;10~70 μm和70~650 μm部分以风成组份为主;(3)<2 μm的组份可能与湖泊的生物化学成因有关。上述各组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且各自代表的环境意义也不同:<2 μm和2~10 μm部分反映了湖泊淡化-咸化程度和水量变化过程。10~70 μm部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冬季风的强度;70~650 μm部分反映了尘暴天气的程度。环境指标的对比分析很好地验证了ISL1A孔样品粒度各个组份划分的准确性,并可反演92.9 ka以来该地区的古气候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8.
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概念及石油地质意义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次生孔隙带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概念中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重新阐述了次生孔隙带、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度高值带、孔隙度低值带等术语的含义,分析了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三中-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特征,并探讨了次生孔隙正确识别及次生孔隙发育带对中深层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次生孔隙应该专指岩石在埋藏过程中形成的新孔隙,在识别储集空间类型时应将原始粒间孔隙和其周围颗粒溶解形成的新孔隙区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次生孔隙带指孔隙度-深度剖面中有次生孔隙发育的带,在纵向上对应于某一深度范围,横向上表现为某一孔隙度区间。次生孔隙发育带指次生孔隙体积分数大于50%的高孔隙度储层集中发育带。次生孔隙发育带包括3层含义:第一,次生孔隙发育带内储层次生孔隙体积分数大于50%;第二,次生孔隙发育带内储层孔隙度高于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第三,高孔隙度储层在孔隙度-深度剖面中某一深度范围内集中成带,孔隙度包络线明显向孔隙度高值方向凸出。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三中-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纵向上发育4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其深度分别为2 800~3 500 m、3 750~4 050 m、4 300~4 500 m、4 700~4 900 m。次生孔隙发育带和孔隙度高值带是中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但是,分析认为现今孔隙度[CD*2]深度剖面中孔隙度低值带可能是一直被忽视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09.
门巴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主要出露在西藏冈底斯构造带的弧背断隆上,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角闪花岗闪长岩和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为钙碱性,具有富SiO2、K2O的特点。K2O/Na2O平均为1.13,相对富钾。Al2O3变化于13.27%~15.53%之间,A/CNK平均为1.0,为准铝质岩石。花岗岩体稀土元素总量∑REE变化于99.5×10-6~294.72×10-6之间,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具弱至中等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以富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Nb、Ta、Y、Yb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时代的花岗岩具I型花岗岩的特点,形成于岛弧环境,是新特提斯洋早期俯冲作用的产物。同时它也暗示着冈底斯岩浆弧带在晚三叠世就已成雏形。  相似文献   
210.
通过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南祁连阳康地区首次发现新元古代辉长岩体,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辉长岩锆石206Pb/238U年龄为(730±3) Ma(MSWD=0.88)。岩石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等特征,属碱性系列。ΣREE=156.1×10-6~173.34×10-6,显示物质来源于上地幔的特点,可能属于新元古代早期岩浆弧根部带的产物——俯冲-碰撞型花岗质岩浆岩带,反映了新元古代大陆拼合之后的一次区域性拉张,其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就位于构造体制由挤压向拉伸转换的松弛阶段,地幔物质上涌侵位形成。研究表明,该辉长岩可能为南祁连地区Rodinia超级大陆裂解事件的岩石记录,为南祁连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精确的年代学依据和岩浆活动记录,这一发现对认识南祁连地区新元古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