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5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385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780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459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4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使用1961—2014年辽宁省52站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辽宁省气温、气候区划指标、范围及界线的变动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均气温在1988年发生一次突变,突变后气温开始显著上升;≥10 ℃积温日数比较显著地响应气温突变,而干燥指数、7月平均气温变化不显著。在空间分布上区划指标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① 全省≥10 ℃积温日数均出现增加,但在中西部地区显著增加;② 在盘锦-抚顺一线以北(南),气候总体呈不显著变湿(干)趋势;③ 7月平均气温呈缓慢上升趋势。区划范围及界线位置出现更加显著地变化:① 暖温带范围主要向北向东扩展,中温带向东收缩;② 半湿润区范围主要向北向西扩展,半干旱区向西北方向收缩,湿润区范围基本不变;③ Tb范围显著向北向东扩展,Ta范围向北向东收缩。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候格局变化的可能气候成因,发现突变后≥10 ℃积温日数期间500 hPa高度场增加与4月和10月东亚冬季风减弱,4—10月东北冷涡持续天数增加和7月500 hPa高度场增加,可能分别是温度带,Tb区、Ta区和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2.
通过内蒙古地区近46 a降水和潜在蒸散量以及湿润度在气温突变前后的倾向率和差值变化分析,得出该区域主要植被类型干湿环境演变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在气温突变前“东增西减”,突变后呈相反的变化趋势。46 a降水倾向率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东部和乌兰察布市以西大部地区;潜在蒸散量在气温突变前呈减少趋势,突变后有增加趋势,突变后潜在蒸散量明显小于突变前。内蒙古46 a潜在蒸散量倾向率大部地区偏小,偏大区域仅存在于中东部偏北地区,气温突变后全区大部地区存在明显的“蒸发悖论”;大兴安岭西麓和乌兰察布市以西地区突变后湿润度增加明显,暖湿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当地植被建设和生态恢复,内蒙古东南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盟草原区有暖干化趋势,上述草原区存在潜在退化风险。  相似文献   
73.
文中利用加拿大环境部气候研究中心研发的惩罚最大t检验方法,选取均一的邻近气象站为参考站,结合元数据信息,对1960-2017年成山头海洋站海表温度序列进行了均一性检验与订正。利用订正后的海表温度序列对成山头海温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订正前后年平均海表温度趋势发生了明显改变,表现出海温上升趋势较订正前加强的特征,增暖趋势由订正前的0.04℃/10 a上升到0.15℃/10 a,其中最暖的5个年份多发生在1980年以后,分别为1973年、1989年、2002年、2007年和2017年。海表温度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和明显的年代际波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为偏冷阶段,之后开始增暖,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偏暖阶段。1960-2017年,成山头的海温突变点在1987年,是一次增暖性突变,与中国大陆的气温突变特征和气温变化阶段性特征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74.
The recruitment rate of Peruvian anchoveta, Engraulis ringens, was studi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long-term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regime shift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density-dependent processes governing the anchovy recruitment during the period 1963–2004.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defined regimes and turning points for the Humboldt Current System, we identified two groups of years for increased recruitment of anchoveta (1963–1971 and 1986–2004), and one unfavorable period (1972–1985). A common intercept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lopes were found when the recruitment rate was plotted as a function of the spawning stock biomass during those groups of years, suggesting that density-dependent effects on recruitment were affected during different climate regimes. The favorable (unfavorable) regime was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lower) zooplankton volumes, and with a higher frequency of colder (warmer) waters. Dome-shap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cruitment rate, spawning stock biomass and SST, were detected with a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for the favorable regime. Thus, recruitment could be explained by non-linear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Ultimately, climatic regimes are affecting the density-dependent effects on recruitment of anchoveta and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spawning habitat of anchoveta off Peru, which in turn are related with the effects of cold and warm regimes.  相似文献   
75.
????13??T/P???????????????????????????????????????????????????????????????????????????????????Ubari-Murzuq????????????????????????????????????????′????????????????????????С?????Ku???κ?C???ι?????????????????????????????P???????仯??????  相似文献   
76.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tudy on two continuous glacio-lacustrine sedimentary deposits, Laotanfang (3 597 m) and Shibantang (3 689 m) located o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ides of Hulifang peak in Yunan, China. Environmental change indexes are constructed for each deposit, based on grain size, geochemical and pollen analysis, environmental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14C dating. The study of climatic environmental change since the Holocene epoch in this region shows that the climate fluctuated at different stages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that is, the climate was cool and wet during 8.4-7. 7r ka, cold and wet during 7.7-6. 5 ka, cold and dry during 6. 5-4.7 ka, cool and wet during 4.7-2. 1 ka, warm and wet during 2. 1-1.0 ka, and warmer and wet since 1 ka. These findings reflect the overlapping influences of the southwest and southeast monsoons in different times during the Holocene in the north part of southwestern China are in accord with other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models in this part of China.  相似文献   
77.
基于1979—2020年逐日的NOAA向外长波辐射资料、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以及全球CMAP再分析降水资料,探讨了气候态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传播过程及与我国夏季相应的降水联系。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亚洲热带气候态夏季风季节内振荡(CISO)活动是亚洲夏季风活动的主要特征,随时间北传的亚洲热带夏季风CISO称为亚洲热带夏季风涌,主要有南亚夏季风涌和南海夏季风涌。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传播可分为四个阶段。在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发展阶段,印度洋区域低频气旋与对流活跃,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区域被低频东风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无降水发生,降水中心位于两广地区。当进入亚洲热带夏季风涌活跃阶段,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地区低频气旋和对流活跃,东亚低频“PJ”波列显著,我国降水中心北移到长江以南的附近区域。亚洲热带夏季风涌减弱阶段,孟加拉湾与南海低频气旋消亡,对流减弱,低频西风加强,日本南部附近为低频反气旋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低频南风活跃,降水中心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华南地区已基本无降水,此阶段的大气低频环流场与亚洲热带夏季风涌发展阶段基本相反。进入亚洲热带夏季风涌间歇阶段时,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地区低...  相似文献   
78.
基于OASIS耦合器,发展了一套具有较高分辨率并行化的海-陆-气耦合模式,并进行了30年以上的耦合积分。为了评估模式中海洋分量的基本性能,首先考察了耦合模式对"气候漂移"的控制,然后对比分析了耦合与未耦合海洋环流模式模拟温度和盐度的气候态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显示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气候漂移现象",同时能较好的模拟全球大洋温盐分布的基本特征和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79.
从距今 18 0 0 0年的最后冰期最盛时期到距今 10 0 0 0年开始的全新世海侵 ,全球气侯发生过急剧的变化。位于亚洲东部的古季风活动也经历了盛衰变化。大量的钻孔及浅地层剖面分析资料已经证实 ,冰期最盛时期陆架区古季风活动加强 ,陆架出现了沙漠环境与黄土沉积。当冰期结束 ,气候转暖 ,冬季风减弱之际 ,南黄海陆架及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沙漠与黄土分布范围也随之缩小 ,原先的沙漠活动区变成了黄土分布区 ,也就是所谓硬粘土沉积区。随着古季风活动的进一步衰退和海面的不断升高 ,来自陆架区的东北风变为冷湿气流。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陆架上出现了有利于沼泽发育的环境 ,全新世海侵把泥炭层淹没。陆架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层中出现沙层、硬粘土和泥炭层的沉积序列 ,即“三元沉积结构”,是古冬季风盛衰过程的最好记录  相似文献   
80.
渤海、北黄海海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渤海和北黄海的冰情随着历年冬季气候差异而不同.暖冬海冰覆盖范围不足海域的15%,而寒冬可覆盖海域80%以上.概述了海冰监测及资料来源.冰覆盖面积、外缘线位置和冰况等级等被作为反映结冰海域冰情的指标.用大连和营口站的气温表示渤海、北黄海海域的局地气候.用1952~2000年大连的月平均气温描述冰情的变化.给出冰情指数由1952/1953年到1999/2000年随大连站月平均气温变化.影响渤海和北黄海冰情和气候的因子很多,诸如大气环流的演变和太阳活动等.分析了多种因子与冰情的滞后相关,指出20世纪90年代渤海冰情持续偏轻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当一致;渤海和北黄海冰情的年际变化与El-Nino现象以及太阳活动周期有关;讨论了海冰季节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