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1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47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1358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针对南美地区两种典型铁矿—苏比利尔湖型和阿尔果玛型铁矿,基于ETM+遥感数据,采用光谱角方法提取研究区的羟基、铁染蚀变信息;通过影像增强,波段合成等预处理结合人工解译,进行赋矿地层和控矿构造信息提取。总结分析示矿信息规律和特征,建立遥感找矿模型,圈定2处遥感找矿靶区,缩小了野外地质调查范围。  相似文献   
152.
We report a measurement procedure to determine simultaneously the major cation concentrations (Na, Ca, K and Mg) of seawater‐derived solutions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The best results were obtained when the IAPSO (‘standard’) seawater reference material was diluted by thirty times with Milli‐Q® water. We obtained an average reference value rK (the ratio of the mass fraction of potassium to that of chlorine, i.e., (g kg?1)/(g kg?1)) for IAPSO seawater of 0.0205 ± 0.0006 (2.9% RS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0.0206 ± 0.0005 (2.4% RSD) for seawater compositio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measured Na, Ca and Mg concentrations correspond to rNa, rCa and rMg values of 0.5406 ± 0.0026 (0.5% RSD), 0.02192 ± 0.00048 (2.2% RSD) and 0.06830 ± 0.00047 (0.7% RSD), respectively, in line with previous values measured by wet‐chemistry and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or wet‐chemical titration. Our measurement procedure was used successfully on synthetic seawater solutions and high‐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fluids.  相似文献   
153.
含油气盆地碎屑岩次生优质储集层的发育,除了与广泛发育的方解石胶结相有关外,在中国西部还有一类与沸石族自生矿物胶结的成岩相有关,其中以溶蚀方沸石胶结相形成的次生优质储集层与油气聚集成藏又有十分密切的关联。经实例分析:与自生方沸石胶结有关的成岩相主要受控于扇(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带、火山岩物源和成岩早期的碱性环境;次生优质储集层的形成在时间上主要处于成岩中期A阶段,在空间上受控于邻近的烃源岩、圈闭和输导体的沟通。方沸石矿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抗压易溶(有机酸)作用,较其他常见的自生矿物(胶结物)相对优越,就方沸石易于溶蚀的特点而言是较为理想的自生矿物(胶结物)。其溶蚀对孔隙度的贡献率在50%~75%之间,发育几率占绝对优势。所以,在方沸石发育的相带中寻找以粒间溶蚀孔为主的优质储集层,具有可靠的操作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54.
中国内生钼矿床辉钼矿的微量元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金属硫化物微量元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主要局限于少数常见的硫化物,如黄铁矿。辉钼矿作为内生金属矿床最常见的金属硫化物之一,目前对其微量元素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对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其揭示的成因意义还不明。文章尝试性地对中国57个内生独立钼矿床或共伴生钼矿床中的辉钼矿进行了ICP_MS微量元素分析。结合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除Re、Os等少数元素可成类质同象存在于辉钼矿中以外,推测大部分微量元素可能以固溶体出溶、机械混入物或流体包裹体等形式存在于辉钼矿中。各矿床中辉钼矿微量元素相对于中国陆壳富集Cu、Zn、Pb、W等常见的成矿元素,暗示不同地质环境下不同时代和矿床类型的成钼流体搬运的成矿元素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这是造成钼多金属矿床金属元素矿化分带的基础。辉钼矿的主要微量元素呈对数正相关,受矿床类型和产出环境影响不大;辉钼矿Co/Ni比值多数1,集中于0.01~0.57,不同矿床类型的Co/Ni比值具有一定规律性:当w(Co)30μg/g时,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床中辉钼矿的Ni含量比较稳定;当w(Co)30μg/g时,Ni含量比较高;石英脉型矿床的Co/Ni比值变化较大,且小于斑岩型矿床的Co/Ni比值。在内生金属矿床中,辉钼矿主要形成于还原性环境中,但石英脉型矿床的形成条件与斑岩型矿床相比,其氧化性明显增强。根据分析结果和前人研究成果,推测成钼流体应为富CO2和Cl-(个别还富含F-)以及部分还原性气体成分(H2、CO、CH4等)的成矿流体。  相似文献   
155.
胡庆成  闫浩  吴春明 《地质论评》2014,60(3):601-610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成矿流体最具代表性的是H2O—Cl—S流体。流体的性质强烈控制着Cu、Au的成矿行为,包括溶解性、迁移形式和气—液分配。流体的氧逸度和流体中Cl、S物种相对含量决定金属在流体中的溶解形式,高氧逸度的高温高盐度流体中Cu、Au主要和Cl络合,S-3也可能是促进Au溶解的重要S物种形式。而过量的S有利于Cu、Au等元素以含S离子络合物进入液相流体,与含S中性络合物配分进入气相流体并迁移Au至浅成低温热液环境形成矿床。岩浆需要经历充分的分异,出溶成分和性质有利于金属迁移的流体,形成高品位的斑岩型Cu、Au矿体;上覆叠加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体可能需要初始的成矿流体状态进入NaCl—H2O的超临界区、有效的演化方式、良好的流体缓冲环境和有利的Au沉淀场所。相分离和流体—流体反应是沉淀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体最重要的流体演化方式。气相流体具有独特的流体性质和演化方式,可能成为十分重要的成矿流体。  相似文献   
156.
[摘 要]对西安里铁矿床蚀变矿物(透辉石、石榴子石、绿帘石和方解石)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均一温度、盐度和H-O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透辉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515℃~622℃,盐度(w(NaCl))为48~75;石榴子石均一温度为475℃~525℃,w(NaCl)均小于26wt%NaCl;绿帘石均一温度为390~440℃,盐度主要分布在40 wt%NaCl左右;方解石均一温度为141~4066oC,w(NaCl)为6.74~21.11;石榴石、透辉石的δDSMOW值介于-106‰~-86‰,δ18OSMOW值介于6.7~8.7‰,δ18OH2O值介于2.7‰~8.7‰。磁铁矿δ18OH2O值介于2.6‰~6.2‰。综合分析认为:热液主要来源于岩体,在上升过程中萃取了围岩中Na和Cl,Na的加入使大量Fe析出并与Cl结合进行迁移,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具有显著的变化,导致Fe质析出形成西安里铁矿床。  相似文献   
157.
This work is part of a project aim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hydrogeological, hydrogeochemical and geological methodologies for the study of the geothermal system of Rosario de La Frontera (NW Argentina).The surface thermal manifestations of this area, whose temperatures range from 22.6 to 92.6 °C,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sector of Sierra de la Candelaria anticline. This regional structure crops out between the provinces of Salta and Tucuman (NW Argentina), at the foothills of the central Andean retro-wedge.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focuses on hydrogeological and structural data,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18O, D and 3H) of thermal springs.Preliminary results allowed to define: i) the meteoric origin of spring water and their long (more than 50 years) residence time at depth, ii) a positive water balance, ranging between 2 and 4 millions of m3/yr, and iii) a conservative geothermal reservoir volume of about 39 km3, iv) a geothermal potential with Er = 5.6*1018 J and Ef = 0.8*1018 J.  相似文献   
158.
岩浆-热液系统中铁的富集机制探讨   总被引:25,自引:17,他引:8  
与岩浆-热液系统有关的铁矿类型有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玢岩铁矿、矽卡岩型铁矿和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与这些铁矿有关的岩浆岩从基性-超基性、中性到中酸性岩均有,其中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与基性-超基性深成侵入岩有关,形成于岩浆阶段,主要与分离结晶作用有关,但是厚大的富铁矿石的形成则可归结于原始的富铁钛苦橄质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多期次的岩浆补充以及流动分异等联合过程。钒钛磁铁矿石产于岩体下部还是上部与母岩浆的氧逸度有关:高的氧逸度导致磁铁矿早期结晶而使得其堆积于岩体的下部,相反,低氧逸度则导致低品位的浸染状矿石产于岩体的上部。虽然野外一些证据表明,元古宙斜长岩中的磷铁矿石可能是不混溶作用形成的,但是目前尚无实验证据。某些玢岩铁矿的一些磷灰石-磁铁矿石可能与闪长质岩浆同化混染了地壳中的磷导致的不混溶作用有关。除此之外,其他各类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铁矿床均与岩浆后期的岩浆-热液作用有关。这些不同类型铁矿床的蚀变和矿化过程具有相似性,反映了它们形成过程具有相似的物理化学条件。成矿实验以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岩浆-流体转换过程中出溶流体的数量以及成分受多种因素控制,其中岩浆分离结晶作用以及碳酸盐地层和膏盐层的混染可导致出溶的流体中Cl浓度的升高。早期高氧逸度环境可以使得硫以SO42-形式存在,抑制硫与铁的结合形成黄铁矿,有利于铁在早期以Cl的络合物发生迁移。大型富铁矿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流体对流循环系统,而岩浆的多期侵位或岩浆房以及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需要一个不透水层)一个有利于流体循环的断裂/裂隙系统是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流体对流循环系统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不同地质环境,流体中铁的卸载方式和位置会有明显差别,由此导致不同的矿石结构构造和不同的矿体产状。  相似文献   
159.
白面石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铀成矿地质背景,区内铀矿化是在富铀的白面石花岗岩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富铀基底花岗岩的风化,使铀活化迁移,形成高铀含量砂岩层,是该区成矿的基础;北西向展布的双峰式火山岩浆喷溢、形成覆盖在高铀含量砂岩层之上的火山岩层,起着热盖和封闭作用,使铀聚积成矿,是成矿的关键;后期断裂作用及次火山岩的贯入,带来了丰富的热能,使铀再次活化迁移,铀矿化叠加变富。  相似文献   
160.
巴丹吉林盆地沙枣泉铀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丹吉林盆地是我国砂岩型铀矿产地之一。笔者通过沙枣泉地区地质调查、钻探查证和地球化学分析等,对该区铀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沙枣泉铀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依据沙枣泉地区的构造及盆地演化、铀矿化特征、控矿因素和成矿年龄等,认为区内铀成矿具有两阶段特征:即同生预富集矿化阶段和后生氧化改造富集成矿阶段;铀矿体主要赋存在早白垩世晚期的构造-沉积转化面,产于盆地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向斜凹陷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