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4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328篇
测绘学   347篇
大气科学   397篇
地球物理   181篇
地质学   284篇
海洋学   279篇
天文学   106篇
综合类   115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This study improves a NEURO‐FBG active control system to mature the concept of a smart structure. Originally, a system similar to the human brain is created from FBG sensors and neural networks. The system comprises three parts, namely, a structural condition surveillance system, a NEURO‐FBG converter, and a NEURO‐FBG controller. To solve the inherent time‐consuming and reliability problem of the NEURO‐FBG converter, a new technology is first propos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story drift and strain data is established. Global indices such as displacement and velocity of the structure are then reconstructed for searching the optimal control force of the actuator. Meanwhile, the soundness of a building with hydraulic actuators is also an important issue to be solved. To make the building sou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s are considered for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EURO‐FBG controller. Theoretical analysis shows satisfactory improvement to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both displacement and acceleration. To verify the enhanced system, a series of shaking table tests was conduc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new NEURO‐FBG system can effectively manage the structure; and the controller,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ground acceleration effect, is more reliable and robust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an a conventional controller.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2.
基于温度测量的分布式光纤渗漏监测技术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衡林  蔡德所 《岩土力学》2008,29(Z1):550-554
在简述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测温原理的基础上,从三维微元体传热过程出发,推导了具有渗漏和内热源的多孔介质传热微分方程,给出了基于温度测量的分布式光纤渗漏监测技术的不同监测方法的监测方程。最后,从持续线热源的角度,阐述了分布式光纤监测渗漏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993.
针对自主式移动机器人,以“海福利-IV”机器人为试验平台,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和D-S理论相结合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较好的解决了复杂背景环境中多传感器信息融合问题,实现了自主式移动机器人稳定的沿固定轨迹寻线并识别标志,并通过实验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4.
Ⅱ类水体光学特性的剖面测量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剖面测量方法是国际上推荐测量水体表观光学参数的首选方法,文章在简要介绍剖面测量原理的基础上,根据Ⅱ类水体特点对应用算法进行改进,并给出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5.
海王星海底长期观测系统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和加拿大为建立全球最大海洋观测网而联合开展的海王星计划被誉为人类的水下“哈勃”。文中首先介绍了海王星计划的由来与背景,然后分析了其基础架构及实现的关键技术,并对我国海底观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6.
通过介绍国外在军用和民用领域海洋监测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情况,结合我国海洋监测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传感器网络在海洋监测中应用的概念和内容,并对应用技术研究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7.
赤潮的高光谱监测及预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害赤潮发生频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建设赤潮的早期监测和预警系统是一个难点。文章研究表明, 珠江口赤潮前后, 叶绿素a浓度和细胞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9—31.1mg•m-3 和1.28×104 —1.76×106cell•L-1, 优势藻为聚生角毛藻; 高光谱辐射计获取的光漫射衰减系数、遥感反射率和荧光强度可反演叶绿素a浓度和细胞密度, 其中反演叶绿素a浓度的平均相对均方根差(RRMS)为30.6%、33.8%和77.4%, 而反演细胞密度的平均RRMS为83.6%、83.9%和136.4%。因高光谱辐射计可以获取每小时或者更短时间尺度的数据, 因此, 装备了高光谱辐射计的光学浮标可用于赤潮监测与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998.
大气能见度是描述雾的重要物理参数。目前测量大气能见度是采用主动光源测量水平方向的可视距离,本文提出了用垂直方向测量的自然光光学数据计算能见度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测量两个不同高度上的谱辐照度,计算谱衰减系数,然后将自然光参数转换为标准光参数,按照大气能见度的定义计算能见度,形成了由垂向光学测量获取大气水平能见度的合乎规范的理论和实际可行的计算方法。在2016年5月5日,作者采用2台光学辐照度计(Trios)和1台能见度仪进行了9h的观测,获得了一个完整的雾生成和发展过程的观测数据,对本文提出的算法进行了检验。针对环境干扰因素可能导致虚报雾的情形,本项研究提出,先从光谱数据本身定性判断是否有雾,再通过本文提出的理论方法计算能见度。研究发现直射光和散射光在594和674nm的特异性,用归一化光谱之差作为判据,成为能见度是否小于2 000m的可靠判断方法。结果表明,光学观测的计算结果在能见度小于1 000m的均方根误差为173m,在能见度小于2 000m的均方根误差为471m。与通常使用的用550nm单一谱段衰减系数计算大气能见度的方法比较,精度有很大提高。尤其对于能见度小于2 000m的情形,与实测能见度有很高的一致性。用垂向光学辐照度观测结果计算能见度是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9.
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物光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太湖"水华"优势藻类即蓝藻门中的铜绿微囊藻和绿藻门中的斜生栅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C-S分别测量两种纯藻的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固有光学属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建立其生物光学模型.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的藻红蛋白吸收带和斜生栅藻的藻蓝蛋白吸收带的光谱吸收特性的差异性较为明显;粒径相对较小的铜绿微囊藻的包裹效应、吸收系数对散射系数的影响程度要明显小于粒径较大的斜生栅藻,铜绿微囊藻吸收系数的P-L模型的线性斜率和幂指数要大于斜生栅藻的吸收系数模型系数;由于散射系数受吸收系数影响程度的不同,使得散射系数光学模型变量因子具有一定的差异,受吸收系数影响较小的铜绿微囊藻的变量因子为波段比值λ_0/λ,λ_0为参考波长,而受吸收系数影响较大的斜生栅藻的变量因子为吸收系数比值a(λ_0)/a(λ),a(λ_0)为参考波段吸收系数,a(λ)为波长为λ的吸收系数,两种藻类的散射模型都符合国际上通用的S-P模型形式.  相似文献   
1000.
TJ-2体应变传感器传递函数测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对TJ-2体积式应变传感器传递函数做测试,设计传递函数测试装置,介绍传递函数估计方法,给出传感器输出接10 Hz低通滤波器和无滤波时传递函数拟合结果,并对测试结果和测试装置问题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传感器输出频带大于10 Hz,可应用于动态信号观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