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46篇 |
免费 | 772篇 |
国内免费 | 104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4篇 |
大气科学 | 25篇 |
地球物理 | 404篇 |
地质学 | 4193篇 |
海洋学 | 735篇 |
综合类 | 191篇 |
自然地理 | 1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117篇 |
2022年 | 160篇 |
2021年 | 184篇 |
2020年 | 168篇 |
2019年 | 205篇 |
2018年 | 187篇 |
2017年 | 201篇 |
2016年 | 248篇 |
2015年 | 202篇 |
2014年 | 247篇 |
2013年 | 207篇 |
2012年 | 273篇 |
2011年 | 259篇 |
2010年 | 222篇 |
2009年 | 275篇 |
2008年 | 255篇 |
2007年 | 265篇 |
2006年 | 276篇 |
2005年 | 206篇 |
2004年 | 193篇 |
2003年 | 187篇 |
2002年 | 203篇 |
2001年 | 140篇 |
2000年 | 172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110篇 |
1997年 | 99篇 |
1996年 | 75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全极化SAR图像中溢油极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比于单极化SAR图像,全极化SAR图像不仅能体现海面目标的几何特征、后向散射特征,还能体现目标的极化特征。因此,在溢油检测方面,极化SAR更具优势。特征提取作为溢油检测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到溢油检测的精度。在本文中,我们分析了全极化SAR图像中海面溢油的极化特征,如极化散射熵、平均散射角等。并提出了新的极化特征P,该特征参数能够反映海面目标电磁散射过程中布拉格散射机制和镜面散射机制的比例。为了研究极化特征溢油检测的能力,本文基于SIR-C/X-SAR和Radarsat-2全极化SAR图像开展了相关实验,并对比分析了溢油的多种极化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在中低风速情况下,C波段溢油探测效果优于L波段;本文提出的极化特征P对海面散射机制敏感;基准高度和特征参数P在C波段比其他极化特征更适于溢油检测。 相似文献
992.
砂岩岩脉(岩墙、岩床)的一种可能成因——冲蚀沟槽的充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建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7,17(2):32-36
黄河三角洲的边滩、心滩上发育了大量冲蚀沟槽(冲槽)。这些冲蚀沟槽深数厘米至1m~2m,宽数厘米至数米,长数十厘米至十几、二十余米,但以深数十厘米,宽数厘米至十余厘米,长数米者多见。形态多样,有直立板片状、直立楔状、"上"状、梯形状、"U"形状及树枝状等,其内有时被风成砂充填。经成岩作用后,它们便会转变成砂岩岩脉(岩墙、岩床)。因此,冲蚀沟槽的(砂)充填可能是一种砂岩岩脉(岩墙、岩床)的形成方式。 相似文献
993.
Stressrelaxationandattenuationoffluid-saturatedsandstoneatlowfrequencyDao-YingXI(席道瑛),Ai-WenLIU(刘爱文)andWeiLIU(刘卫)(Universityo... 相似文献
994.
WU Songtao ZOU Caineng ZHU Rukai YAO Jingli TAO Shizhen YANG Zhi HAI Xiufen CUI Jingwei LIN Senhu 《《地质学报》英文版》2016,90(5):1821-1837
The Upper Triassic oil accumulations in the Ordos Basin is the most successful tight oil play in China,with average porosity values of less than 10% and permeability values below 1.0 mD.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the tight oil accumulations in the Chang 6 member of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Shanbei area based on over 50,000 petrological,source-rock analysis,well logging and production data.The tight oil accumulation of the Chang 6 member is distributed continuously in the basin slope and the centre of the basin.The oilwater relationships are complex.Laumontite dissolution por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orage spaces,constituting 30%-60% of total porosity and showing a strong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oil production.The pore-throat diameter is less than 1 μm,and the calculated critical height of the oil column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tight sand thickness,suggesting that the buoyancy was probably of limited importance for oil migration.Th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urce rocks and sandstone reservoirs is inferred to have provided driving force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Two factors of source-reservoir configuration and laumontite dissolution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hang 6 tight oil accumulations.Intens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continuous sand bodies close to the hydrocarbon kitchen ar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large-scale oil distribution.Dissolution of feldspar-laumontite during the process of organic matter evolution generated abundant secondary pores and improved the reservoir quality.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应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检测海上溢油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海上溢油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快速准确地探测溢油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卫星遥感探测溢油已成为目前主要的检测手段,大多采用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运用图像处理的方法,开展了多种溢油提取算法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由于海洋的类溢油现象存在,造成提取信息的精度达不到要求。近年来,国内外运用极化SAR数据开展溢油信息提取研究,从极化分解与相位差等角度对溢油特性分析,能有效地区分一些类溢油现象,得到了较理想的结果。分析了应用SAR数据开展溢油信息提取的研究状况,总结了溢油极化SAR探测的研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溢油极化SAR遥感监测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三塘湖盆地低熟油的发现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三塘湖盆地目前所发现的原油的C29甾烷 20S/(20S +20R)值大部分小于 0.42,属于低 (未 )熟油的范畴。与国内外报道的低熟油相比,三塘湖盆地物性特征也具有高密度、高粘度及高含蜡量等特征,但其物性偏好。经油源分析,这些低熟油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芦草沟组。该组烃源岩演化程度较低,有机质丰度较高,属较好生油岩。通过有机显微组分分析,发现芦草沟组烃源岩以富含腐泥无定形富氢显微组分而有别于三塘湖盆地其它低熟源岩。经热解分析,腐泥无定形是芦草沟组烃源岩主要生烃贡献者,并且其主生烃期Ro 在 0.35 %~ 0.6 %之间。因此,腐泥无定形低熟生烃是三塘湖盆地低熟油的主要生烃机制。另外,在三塘湖盆地原油以及芦草沟组源岩中都检测到 17α(H) 2 5 降霍烷系列化合物,说明三塘湖盆地的低熟油可能与陆源有机质细菌降解改造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