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65篇 |
免费 | 645篇 |
国内免费 | 7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3篇 |
大气科学 | 40篇 |
地球物理 | 407篇 |
地质学 | 3255篇 |
海洋学 | 730篇 |
综合类 | 187篇 |
自然地理 | 1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93篇 |
2022年 | 126篇 |
2021年 | 141篇 |
2020年 | 123篇 |
2019年 | 157篇 |
2018年 | 131篇 |
2017年 | 158篇 |
2016年 | 189篇 |
2015年 | 156篇 |
2014年 | 192篇 |
2013年 | 170篇 |
2012年 | 233篇 |
2011年 | 205篇 |
2010年 | 191篇 |
2009年 | 247篇 |
2008年 | 219篇 |
2007年 | 236篇 |
2006年 | 270篇 |
2005年 | 183篇 |
2004年 | 173篇 |
2003年 | 153篇 |
2002年 | 179篇 |
2001年 | 137篇 |
2000年 | 147篇 |
1999年 | 98篇 |
1998年 | 104篇 |
1997年 | 85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51.
南山坪背斜位于扬子板块中部,核部上震旦统含有大量沥青,是一个被破坏的古油藏。笔者通过建造分析认为震旦纪至中三叠世属于古隆起发育阶段,进一步划分出震旦纪古隆起雏形期、早古生代古隆起保持期和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古隆起发展期。晚三叠世至新生代属于断裂褶皱发育阶段,进一步划分出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宽缓背斜发育期、燕山运动Ⅱ幕断展背斜发育期、燕山晚期和喜玛拉雅期背斜改造期。南山坪古油藏以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为储层,以上覆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碳质泥岩和石煤为烃源岩,志留纪至中三叠世古隆起聚集油气,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是油气再分配和南山坪古油藏形成时期,之后是古油藏被破坏时期。 相似文献
152.
介绍了GeoMedia Professional软件在油田地面工程数字化工作中的应用,并针对设置工作空间、数据库、特征类的坐标系统时容易混淆的问题,及该问题引起的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坐标系统不一致,以及一个数据库中个别特征类的坐标系统参数不正确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总结了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3.
祁连山冻土区含天然气水合物层段的油气显示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钻孔DK-2孔为例,对含油气显示岩心样品进行了储集岩热解分析,结合野外观察到的含油气显示现象,讨论了油气显示性质及其对水合物的可能指示意义。野外观察到的油迹、油斑、油浸、油染等不同级别油气显示现象大多产出在细砂岩、中砂岩中,部分产出在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碳酸盐岩接触面及裂隙中,它们均得到室内储集岩热解分析结果的证实。油气显示所指示原油性质以中质油、重质油为主,少部分为超重油,甚至为沥青。钻孔中油气显示现象与水合物密切伴生,特别是水合物产出深度段或下部常见具中质油特征的油气显示,或可作为水合物一种指示。 相似文献
154.
155.
乳化植物油强化土著微生物修复中高浓度Cr(Ⅵ)污染地下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然细砂为微生物来源,模拟研究了乳化植物油强化原位生物修复中高浓度Cr(Ⅵ)污染地下水的可行性,考察了修复效果及修复过程中地下水质变化及产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反应77 d后,Cr(Ⅵ)质量浓度分别从20.0、30.0、50.0、80.0、110.0 mg/L降低到0.0、5.8、19.0、43.6、65.8 mg/L,去除率分别为100.0%、80.7%、61.9%、45.5%、40.2%。反应后介质中Cr形态分析表明,其主要以能在自然条件下稳定存在的铁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此外,随反应进行,实验体系逐渐呈弱酸性环境,pH为5.80~6.70。当Cr被完全还原后,体系会发生异化铁还原,Fe(Ⅱ)质量浓度逐渐升高,最高可达117.0 mg/L,最终形成二价铁矿物。综上所述,天然细砂介质中的土著微生物能够利用乳化植物油强化并还原地下水中的中、高浓度Cr(Ⅵ),且产物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稳定存在,修复过程对地下环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6.
济阳坳陷南部横向变换带构造演化及其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分析了济阳坳陷南部中、新生代不同构造运动期与多位态主断裂(系)相伴生的横向变换带特征。研究表明,印支运动期横向变换带为NNE向展布,由侧向挤压褶皱和侧断坡组成;燕山运动期横向变换带走向为NEE向,由传递断层和横向凸起构成;而喜马拉雅运动期横向变换带则表现为NW向,由走向斜坡和传递断层组成。横向变换带构造演化使其不同构造部位具有叠加与迁移演化的差异性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构造背景,造成了油气的差异聚集,其中变换带叠加可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变换带迁移则造成"满洼含油"的油气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7.
本文以濮城油田沙二上2+3砂层组为例,分析了末端扇储层的沉积特征,建立了末端扇沉积模式,确定了剩余油分布。末端扇储层分为近端亚相、中部亚相和远端亚相,中部亚相的分流河道微相是主要储集砂体。剩余油平面上主要集中在分流河道侧翼过渡区及近水道漫溢、远水道漫溢和分散的井网难控制的小透境体中,垂向上集中在正韵律顶部和反韵律底部等物性差的地方。二砂组主要富集在S23、S24小层的近气顶区,三砂组主要富集在S34、S35小层的濮53、文17断块构造高部位及注采不完善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8.
159.
顿铁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93,(4)
我国稠油资源非常丰富,在东部和西部几个大油区均有分布,而且储量很大。近年来由于热采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稠油开采得以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0.
以吉林省境内红星构造带(已发现油田)和杨柳青构造带(未发现油田)为试验区,首先利用地震地层学方法,研究间接参数特征,确定有利相带和有效圈闭,并在有效圈闭上选择了39个2×2cm时窗。在时窗内提取与地震波动力学有关的信息,即频率、振幅、频谱能量等,然后对这种信息进行统计计算,获得振幅方差等九个参数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从已知油气藏出发,对未知圈闭油气状况进行了三级预测,指出了最有利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