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7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32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269篇
地质学   818篇
海洋学   170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27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81.
A global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L30T63) is employed to study the uptake and distribution of anthropogenic CO2 in the ocean. A subgrid-scale mixing scheme called GM90 is used in the model. There are two main GM90 parameters including isopycnal diffusivity and skew (thickness) diffusivity. Sensitivities of the ocean circulation and the re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anthropogenic CO2 to these two parameters are examined. Two runs estimate the global oceanic anthropogenic CO2 uptake to be 1.64 and 1.73 ...  相似文献   
982.
为了解和掌握潮汐对过江隧道江中段沉管高程的影响,对江中段沉管组织了连续36小时沉降观测,结果表明高程达最低、最高的时刻分别与潮位达最高、最低的时刻基本一致,沉管江中段高程与潮汐有较强的相关性,经谐波分析,沉管高程与潮位均表现为以12小时为周期的周期运动,振幅分别达2.8mm、1061.5mm,相位差为170°,潮位达波峰22分钟后高程达波谷。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隧道沉管竣工后经较长一段时间的稳定期,沉管高程的这种日变化规律主要是由潮汐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983.
大火成岩省对全球性大气-海洋环境的巨变及生物灭绝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显生宙(即寒武纪以来)大火成岩省与全球大洋缺氧与生物灭绝有明显的成因联系,显生宙国际地质年代表中多个金钉子均与以大火成岩省、黑色页岩及生物灭绝为代表的全球性地质事件相对应。但由于对前寒武纪,特别是"地球中年期"(18~8亿年,"枯燥的10亿年")大气氧浓度、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及生物门类及演化认识的局限性,关于前寒武纪大火成岩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与黑色页岩沉积的成因联系一直很不清楚。通过对全球哥伦比亚(奴那)超大陆中约13.8亿年全球性大火成岩省及黑色页岩沉积时空分布的研究,发现这些大火成岩省及黑色页岩的分布有明显的规律。约13.8亿年大火成岩省广泛分布在北美、格陵兰、西伯利亚、波罗地、卡拉哈里、刚果、西非、亚马逊、南极及西澳大利亚等大陆上;而同期的黑色页岩在华北及北澳大利亚克拉通广泛分布,在西伯利亚、巴西及印度等克拉通也有分布。根据这些黑色页岩在超大陆重建图中的空间分布,提出了哥伦比亚(奴那)超大陆中这些广泛分布的约13.8亿年黑色页岩可能沉积于连通的大型海相盆地,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局部封闭的小盆地。通过约13.8亿年大火成岩省与黑色页岩内火山灰(斑脱岩)年龄的对比,进一步提出约13.8亿年存在一次与全球性大火成岩省有关的大洋缺氧事件,以此期大火成岩省与黑色页岩为代表的全球性地质事件为中元古代盖层系与延展系提供了精确的界限年龄为1383 Ma。初步的研究结果还显示,"地球中年期"可能还有多期的大火成岩省与黑色页岩沉积有时空联系,有望为晚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划分提供新的事件约束。   相似文献   
984.
热带季节内振荡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季节内振荡既是热带大气活动的强信号,也是热带海洋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文叙述了热带大气和热带海洋季节内振荡研究的进展,包括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观测研究、机制研究以及热带海洋季节内振荡方面的研究;讨论了海气相互作用、不同尺度间相互作用对季节内振荡的影响;在总结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热带季节内振荡研究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85.
对内蒙古林西地区火山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具有大洋型(O型)高镁埃达克质安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w(SiO2)=57.89%~63.97%、w(Al2O3)=15.39%~16.17%、w(Na2O)/w(K2O)=1.5~2.2(除一个为0.9)、A/CNK=0.83~0.97、Mg#=49~64、w(Cr)=91~209μg/g、w(Ni)=52.2~111.4μg/g、w(Sr)=551~1018μg/g、w(Yb)=1.18~1.71μg/g、w(Y)=12.6~17.7μg/g、δ(Eu)=0.86~0.94]。利用LA-ICP-MS对其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得到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44±2)Ma(MSWD=0.36)。此时,区域内古亚洲洋已闭合,综合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地质环境说明,林西高镁埃达克质安山岩是由残余洋壳部分熔融并随后与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形成的。内蒙古林西早中生代高镁埃达克质安山岩的产出表明,洋壳来源的埃达克岩(O型埃达克岩)不仅可以随俯冲同时产生,而且也可以在非俯冲环境下由保存在古俯冲带地幔中的残余洋壳部分熔融产生。  相似文献   
986.
对我国大陆岩石圈的持续热点研究领域——华北中-新生代大陆岩石圈巨厚减薄研究中所涉及的问题再次进行了评述,特别是将对问题认识过程与克拉通陆内造山研究相联系。综述了岩石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构造地质等不同学科对中生代华北大陆岩石圈演化特征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对大陆岩石圈诸多学科不同定义内涵及由此产生的讨论。在分述了国际大陆岩石圈研究背景,岩石圈转型的空间特征及时间特征,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地表构造体系转折的再认识,以及几种可能的转型机制基础上,再次建议以大陆岩石圈全面转型,即一系列大陆岩石圈地质、物理及化学参量的系统变化,来描述这一大尺度东亚地球动力学过程,并提出目前以“克拉通破坏”作为大陆岩石圈改造研究的提法应予修正。呼吁大力鼓励及进行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重视各学科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及应用。在相关研究中高度重视地球深部圈层相互作用,将中生代全球深部地幔事件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全面转型的影响作为今后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87.
昆仑山深部结构与造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INDEPTH-Ⅳ剖面所做的地质?地球物理探测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昆仑山造山模式,论述了:(1)在早二叠世松潘—甘孜洋向昆仑—柴达木地块下俯冲使地块南缘形成陆缘弧和弧后拉张区,使昆仑—柴达木地块在持续碰撞挤压过程中,分别形成了造山带与古近—新近纪盆地的不同构造演化特征;(2)昆仑地段老结晶基底在地块对挤中不断向上抬升成山,同时又受到强烈剥蚀,使老结晶基底及深成岩呈现在地表;南昆仑地块则沿昆仑地块中央断裂向北逆冲到北昆仑地块之上,断裂深10 km;昆仑地块没有发生向北逆冲推覆到柴达木地块上;(3)昆仑地块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中地壳(6.2~6.6 km/s),是中基性岩石层的增厚;(4)柴达木盆地作为昆仑弧弧后拉张地带,随昆仑造山隆升而下沉,新生界陆相沉积达12~14 km厚,由“沉积”与“挤入”两个作用造成了地壳增厚;结晶基底发生断陷形成新裂谷,裂谷宽度约12 km,深度约4 km,导电带显示裂谷通过断裂与深部发生热流体联系;(5)再次确定了,柴达木盆地莫霍界面深52 km,昆仑山的莫霍界面深65~70 km,莫霍界面台阶位于格尔木附近(185 km距离处);(6)松潘—甘孜地体复理石层厚度为10~14 km,其下面的6.2~6.3 km/s 均匀速度层(同时有高导电性显示)是本地块所特有,推测为残留洋壳的堆积,约15 km厚;浅层通过古近—新近系风火山推覆系增厚,另在中地壳部位挤入了15 km厚岩层;(7)否定了亚洲岩石圈地幔向柴达木地块地幔岩石圈之下俯冲的模式,提出印度大陆地幔岩石圈从高喜马拉雅下拆离成两层,并沿高原地壳底部向北伸展,直到中祁连山之下,成为高原南北对挤过程中岩石圈地幔长度调节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988.
大火成岩省是地幔柱作用引起的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招崇  董书云 《现代地质》2007,21(2):247-254
自Morgan在1971年提出地幔柱假说来解释大洋岛链的火山迁移规律以来,对于地幔柱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着争论。大火成岩省以短时间内的巨量喷发为特征,这种特殊现象一般被认为是地幔柱作用的结果,原因是它可以解释大火成岩省中的许多现象:(1)短时间内的巨量幔源岩浆;(2)喷发前>500 m的隆起;(3)高温苦橄岩和科马提岩的存在;(4)热点轨迹;(5)在没有挥发分和压力降低的条件下地幔发生熔融;(6)高的3He/4He比值。但是并不是所有大火成岩省都具有上述特征,而且上述现象有的也可以用其他机制来解释,如边缘对流、大规模岩石圈拆沉、裂谷减压和陨石撞击等。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模式可以解释所有大火成岩省的所有现象,而总体上大火成岩省的许多地质现象与地幔柱模式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989.
<正>Greenstone belts of the eastern Dharwar Craton,India are reinterpreted as composite tectonostratigraphic terranes of accreted plume-derived and convergent margin-derived magmatic sequences based on new high-precision elemental data.The former are dominated by a komatiile plus Mg-tholeiitic basalt volcanic association,with deep water siliciclastic and banded iron formation(BIF) sedimentary rocks.Plumes melted at90 km under thin rifted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to preserve inlraoceanic and continental margin aspects.Associated alkaline basalts record subduction-recycling of Mesoarchean oceanic crust,incubated in the asthenosphere.and erupted coevally with Mg basalts from a heterogeneous mantle plume.Together.komaliites-Mg basalts-alkaline basalts plot along the Phanerozoic mantle array in Th/Yb versus Nb/Yb coordinate space,representing zoned plumes,establishing that these reservoirs were present in the Neoarchean mantle. Convergent margin magmatic associations are dominated by tholeiitic to calc-alkaline basalts eompositionally similar to recent intraoceanic arcs.As well,boninitic flows sourced in extremely depleted mantle are present,and the association of arc basalts with Mg-andesites-Nb enriched basalts-adakites documented from Cenozoic arcs characterized by subduction of young(20 Ma),hot,oceanic lithosphere. Consequently.Cenozoic style "hot" subduction was operating in the Neoarchean.These diverse volcanic associations were assembled to give composite terranes in a subduction-accretion orogen at~2.1 Ga,coevally with a global accretionary orogen at ~2.7 Ga,and associated orogenic gold mineralization. Archean lithospheric mantle,distinctive in being thick,refractory,and buoyant,formed complementary to the accreted plume and convergent margin terranes.as migrating arcs captured thick plumeplateaus. and the refractory,low density.residue of plume melting coupled with accreted imbricated plume-arc crust.  相似文献   
990.
针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历次报告中"表层—深层"海水间碳通量的差异,利用改进的"上升—扩散"(upwelling-diffusion,UD)模式模拟海洋碳循环状态。除了改进模式结构外,还建立了直接计算海洋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δ13C分布的控制方程。区别于目前广泛采用的深度参数的方法,直接利用沉积物捕获器的观测计算分解流量,减少了参数的引用。为更加符合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采用地球化学海洋断面研究计划GEOSECS(Geochemical Ocean Sections Study)的海洋磷酸盐分布来标定两个深海动力参数:垂直扩散系数3 000 m2/a和上涌速率3.5 m/a,从而得到温跃层平均深度为860 m,这些参数都在直接观测和其他模式标定的结果之间。通过复原稳定状态下DIC分布并与GEOSECS的观测进行对比,得出自产业革命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海洋吸收大气CO2约为78 Gt C(Gigatonnes Carbon,1 Gt=1×1015g),与其他的模式估计及观测计算结果相吻合。模式模拟的"混合层—深层"海水间的碳通量为46 Gt C/a,远小于IPCC第四次报告(101 Gt C/a)而与第三次报告(42 Gt C/a)的估算相一致,但仍小于δ13C质量守恒法确定的范围(60~80 Gt 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