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11篇
  免费   9846篇
  国内免费   15310篇
测绘学   4397篇
大气科学   7453篇
地球物理   11538篇
地质学   36025篇
海洋学   8066篇
天文学   2208篇
综合类   4086篇
自然地理   10594篇
  2024年   338篇
  2023年   906篇
  2022年   1931篇
  2021年   2064篇
  2020年   2223篇
  2019年   2518篇
  2018年   2069篇
  2017年   2281篇
  2016年   2468篇
  2015年   2673篇
  2014年   3310篇
  2013年   3205篇
  2012年   3621篇
  2011年   3746篇
  2010年   3132篇
  2009年   3760篇
  2008年   3754篇
  2007年   4143篇
  2006年   4044篇
  2005年   3539篇
  2004年   3387篇
  2003年   3213篇
  2002年   2848篇
  2001年   2468篇
  2000年   2322篇
  1999年   2138篇
  1998年   1841篇
  1997年   1719篇
  1996年   1531篇
  1995年   1294篇
  1994年   1304篇
  1993年   1103篇
  1992年   864篇
  1991年   619篇
  1990年   527篇
  1989年   443篇
  1988年   316篇
  1987年   223篇
  1986年   130篇
  1985年   84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29篇
  1978年   36篇
  1977年   24篇
  1975年   4篇
  1954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以五莲分岭山火山机构为例,运用高精度的^40Ar-^39Ar定年技术,对胶莱盆地青山组火山岩的形成年龄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青山组第一旋回中偏碱性富钾火山岩的形成年龄为109.9±0.6Ma,第二旋回酸性流纹质火山岩形成年龄为108.2±0.6Ma,据此确定胶莱盆地青山组火山岩应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根据该组火山岩在空间上具有自西向东年龄渐新的演变趋势,表明中生代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俯冲应是制约区内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952.
华北地块南缘中段中生代花岗质岩石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对华北地块南缘4个中生代花岗质岩体中的角闪石和黑云母进行了40Ar-39Ar定年研究。结果表明,陕西黑山村岩体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黑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126. 6±0. 3Ma,河南马家湾岩体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黑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126. 6±0. 2Ma,河南洛宁南八百坡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角闪石的40Ar-39Ar坪年龄为128. 3±0. 3Ma,山西蚕坊岩体花岗闪长岩中角闪石的40Ar-39Ar坪年龄为129. 2±0. 2Ma。上述结果显示华北地块南缘中生代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该期岩浆的产生应与中国东部早白垩世的伸展环境相联系。  相似文献   
953.
地震条件下挡土墙主动土压力及其分布的统一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勇 《岩土力学》2012,33(1):255-261
在非地震主动土压力公式的基础上,用微分薄层法给出了地震条件下主动土压力公式,其中填土面倾斜、墙背倾斜、填土为黏性土、墙背与填土间同时存在凝聚力c和内摩擦角? 作用、墙后破裂体存在水平向和竖向的地震加速度,目前所见的地震情况下和非地震情况下的主动土压力均是此公式的特例。对上述同一条件下的挡墙用过墙踵的整块破裂体作静力平衡分析(如库仑分析),得到的总土压力与文中微分薄层法得到的总土压力大小相等,但微分薄层法作用点位置明显增加,研究表明:设计抗震和非抗震各类挡墙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54.
王龙  吴海  张瑞  李昌伟 《地质论评》2018,64(1):62-76
随着对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的系统调查和解释、以及对碳酸盐沉积原理认识的深化,自20世纪60年代,一系列碳酸盐沉积相模式得以建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Wilson和Tucker的工作。但在镶边陆棚及缓坡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使用的同时,对陆表海和淹没台地型沉积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与过去相比,现今的海平面是相对较低的,因而没有出现陆表海广泛发育的情况。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陆表海曾经覆盖了广泛的克拉通区域,是碳酸盐沉积最重要的场所之一。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用于描述大尺度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碳酸盐台地分为镶边陆棚、缓坡、陆表海、孤立台地和淹没台地5种类型分别描述,并重点强调了陆表海和淹没台地的沉积模式。华北地台寒武系大面积分布的潮坪沉积、鲕粒滩相灰岩和竹叶状风暴砾屑灰岩,以及频繁出现的台地淹没事件,为阐明陆表海和淹没台地的沉积提供了绝佳实例。这些实例和研究表明了碳酸盐沉积环境的多样性和沉积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将今论古的困难性,从而为碳酸盐沉积原理的认识和沉积环境的解释提供新认识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955.
龙江平  丁晓利  汪长城 《测绘学报》2014,43(10):1051-1060
SAR图像中散射目标的散射矩阵受极化方位角(POA)的影响会改变散射体的散射特性,散射矩阵是极化干涉SAR (PolInSAR)估计不同极化状态下复相干性的基础。本文根据极化方位角产生机制,建立了多视情况下基于极化方位角补偿的极化干涉相干性估计模型,分析了极化方位角补偿对相干性估计方法和不同散射机制下相干性估计的影响程度,研究了基于三阶段法与极化方位角补偿的植被参数反演。利用L波段SIRC全极化SAR图像为实验数据验证极化方位角补偿对极化干涉相干性估计和植被参数反演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极化方位角补偿能够改变不同极化状态相干性分布规律,提高相干直线拟合精度,改善植被参数反演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56.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讨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分布的规律,选取184个表层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孔虫的垂向分布与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密切相关。在2300-2500m水深以下,浮游有孔虫丰度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BF/(BF+PF)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则迅速增加,这三者随水深的变化在3400-3500m处有一明显的转变,被认为是南海东北部CCD面(碳酸盐补偿深度)所在的位置,且该研究区内碳酸盐补偿深度南部较北部深100m。浮游有孔虫水平分布除了受表层海水温度的的控制外,黑潮南海分支以及吕宋岛北端上升流区带来的富营养水体的存在也起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7.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青藏高原软弱物质运移的关键位置,研究其深部结构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的扩张机制.本文利用穿过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一条起始于兰坪—思茅块体,穿过川滇菱形块体,终止于华南块体的长约75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的电阻率结构,基于上地幔矿物和熔融体温度与电导率的关系,获得了研究区上地幔温度结构与熔融百分比分布.结果表明,采用随深度变化的含水熔融上地幔矿物组分模型才能合理地获得整个上地幔温度;上地幔全岩含水量约4.69(40 km深度)~0.13 wt%(150 km深度),矿物熔融百分比约0~1.4%之间,并在70 km深度附近出现了较明显的局部熔融带;上地幔温度位于400~1300℃之间,随深度加深而逐渐增加;70 km以浅的温度表现出相对强烈的横向变化,且川滇和兰坪—思茅块体的上地幔温度和矿物熔融百分比的深度平均值明显高于华南块体.

  相似文献   
958.
南海东北部深部地壳结构蕴含着南海陆缘伸展张裂过程的重要信息。在南海东北陆缘布设的一条广角地震测线(DP13)沿NW-SE方向依次穿过东沙隆起和台西南盆地。本文利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软件RayInvr构建地壳纵波速度结构,模型表明:沉积层速度1.6~4.6 km/s,厚度0.5~3.8 km,横向分布不均匀,沉积基底起伏剧烈;莫霍面埋藏深度由陆架区的25.5 km急剧减小到陆坡下方的13 km,随后向下陆坡远端增深至16 km;陆架处东沙隆起下方地壳厚度从~25 km减薄到~21 km,下陆坡远端地壳厚约10~13 km,地壳拉张因子分别为1.3~1.5和2.6~3.1,表现为轻微和中等减薄;陆坡区台西南盆地内地壳厚度从17 km急剧减薄至7~8 km,地壳拉张因子高达4.6,呈超伸展减薄;地壳厚度由陆向海非单调减薄,地壳伸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陆架-上陆坡和下陆坡下地壳底部发现两个相对孤立的不连续高速体,速度分别为7.0~7.5 km/s和7.0~7.3 km/s,厚度分别3~5 km和1~3 km,前者位于古太平洋俯冲带前缘,几乎与南海东北部高磁异常重叠,推测由中生代古太平洋板...  相似文献   
959.
夏季南海上层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夏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夏季期间,由于风生环流的不稳定性促使在东沙群岛附近的气旋涡的强度及位置发生变化,并间接导致黑潮侵入南海北部的程度变化以及气旋涡南侧的反气旋式环流、西沙群岛西南侧的气旋涡的强度和范围出现波动现象;在南海南部的北向西边界流由于离岸的西南季风所驱动在中南半岛中部沿岸脱离岸线往东北方向的流动,导致沿岸的水体大量流失而在沿岸形成一支南向补偿流并在西沙群岛西南侧诱生一气旋涡,而上述的离岸西边界流则作顺时针方向流动,从而在南海南部形成反气旋式大环流;在南沙海槽附近出现的局地气旋涡和万安滩附近的气旋涡分别受β效应、底形效应的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960.
采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东海渔山列岛浅海岩礁区生物的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比值,研究了浅海岩礁区14种初级生产者、61种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表明,东海渔山列岛浅海岩礁区消费者的营养级(TL)变化范围为2.000—4.760,推断东海渔山列岛浅海岩礁区生物有4个营养级;初级生产者δ~(15)N值变化范围为2.75‰—6.85‰,消费者δ~(15)N值变化范围为4.57‰—13.39‰;通过对不同生物δ~(15)N值的比较发现,各类别生物间的δ~(15)N值差异高度显著(P0.01),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的δ~(15)N值最低(4.57‰),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m)和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的δ~(15)N值最大,分别为11.87‰和13.39‰;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表明4类食源间δ~(15)N和δ~(13)C值差异高度显著(P0.01);食源分析表明,鱼类的贡献范围(0.00%—7.09%)最小,初级生产者的贡献范围(27.05%—57.99%)最大;比较发现不同海域同一种生物体内富集的15N量也存在差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同海域间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稳定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