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0篇
  免费   2460篇
  国内免费   2593篇
测绘学   70篇
大气科学   348篇
地球物理   1213篇
地质学   9749篇
海洋学   1021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399篇
自然地理   1579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475篇
  2021年   569篇
  2020年   486篇
  2019年   643篇
  2018年   534篇
  2017年   642篇
  2016年   660篇
  2015年   587篇
  2014年   734篇
  2013年   741篇
  2012年   694篇
  2011年   664篇
  2010年   592篇
  2009年   719篇
  2008年   634篇
  2007年   684篇
  2006年   589篇
  2005年   546篇
  2004年   441篇
  2003年   387篇
  2002年   320篇
  2001年   260篇
  2000年   225篇
  1999年   240篇
  1998年   167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134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模式初探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源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综合分析技术,按成藏“层次分析”方法,通过对生、储、盖、圈(闭)静态要素及其内生、排、运、聚、散(失)动态过程的综合研究,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的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条件进行探讨,提出了以次级凹陷为中心、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带紧邻并围绕次级凹陷最低部位呈环带状分布的大型凹陷内成藏模式,并进一步提出永乐次级凹陷中心及其三级聚油环带及徐家围子次级凹陷以西为"网式"运聚特征;在凹陷级成藏模式的指导下,通过对大面积密井网开发区综合解剖,提出三级构造带中单个的局部构造圈闭(群)、单个的(局部构造——)岩性圈闭(群)控油和成藏规律,为认识本区基本控油单元、油水分布规律、油气勘探及扩大新探区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
川中—川南地区上三叠统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综合分析岩心、露头剖面和测井资料,认为川中—川南地区上三叠统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其中,三角洲相可进一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个亚相,湖泊相则可细分为滨湖和浅湖两个亚相。不同时期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发育程度不同。须一段、须三段、须五段和须六段以湖泊沉积为主,由东向西,水体逐渐加深。须二段和须四段以三角洲沉积为主,湖泊沉积分布范围较小。须二段发育时期,研究区北部构造活动强烈,沉积物供给充分,三角洲相主要由北向南延伸;须四段沉积时期,由于北部构造活动逐渐减弱,东南部沉积物供给增加,三角洲相主要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延伸。随着周缘构造活动的变化,研究区沉积范围逐渐扩大。早期沉积范围仅局限于宜宾—泸州以北地区,中晚期沉积范围扩大,宜宾—泸州以南地区开始接收沉积。  相似文献   
33.
采于墨西哥湾GC238海底天然气渗漏区浅表层的冷泉碳酸盐岩呈结核状产出,由方解石微晶和胶结物及少量的黄铁矿构成。胶结物由直径为0.1~0.5 m的方解石化的球体、卵形体、棒状体组成,充填于方解石晶体之间。冷泉碳酸盐岩结核下表面发育有由方解石化的球体、卵形体、棒状体组成的薄层,其中的一些球状集合体(约5 m)断面显示发育有核和外壳的层圈结构。黄铁矿呈草莓状,也具有相似的层圈结构。这种层状结构与活体古细菌被硫酸盐还原细菌包裹的层圈结构相似。样品中所保存的球体、卵形体、棒状体及其所组成的层圈结构可能是石化的甲烷氧化古细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  相似文献   
34.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分别选取有机碳含量很低和较高的侏罗系泥岩样品,对比分析了它们在生物标志物组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生标组成与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质的特征差异不大,相比而言,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正烷烃以前主峰为特征,Pr/Ph比值在1.0左右,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丰度较高,并在部分样品中检出了25 降藿烷系列。结合泥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认为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泥岩沉积环境和生烃母质的不同: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弱还原条件下的形态有机质为主,包括藻类体、孢子体和角质体等,而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强还原条件下的矿物沥青基质为主,其母质可能来源于低等显微菌藻类。进一步通过对比不同有机质丰度泥岩,以及区内原油生标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研究区的油源问题。  相似文献   
35.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地下水易污性编图及污染源分布图法进行了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设计。共设计了130监测孔,现有46个监测孔,另需要84个新的监测孔。按监测类型分为面源监测点22个,点源监测点87个,重点水源地与泉水监测点21个。按监测运行分长期监测点55个,流域普查监测点75个。普查监测点监测频率为1次/5年,长期监测点监测频率为1次/年。首期有针对性地在污染严重的柴窝堡新化厂排污区、乌鲁木齐河谷老排污区、米泉污灌区、米泉工业污染区、老龙河污染区取了25个污染水样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已经受到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36.
冀北滦平县西瓜园南李营剖面是西瓜园组的命名剖面,自下而上可划分为西瓜园组一至四段,为一套单一岩相的沉积岩。在火斗山乡马圈子,西瓜园组以一层水下分流河道砾岩与其下伏大店子组四段为连续沉积,拉海沟马圈子剖面为西瓜园组与大店子组的界线层型。西瓜园组自下而上可连续划分为5个叶肢介化石带,与辽西义县组尖山沟层、老公沟层一金刚山层的叶肢介组合完全可以对比.义县阶的单位层型应以西瓜园组为层型剖面,原定义县阶的单位层型马神庙一宋八户标准地层剖面仅能作为义县阶的副层型。由于辽西义县组尖山沟层至金刚山层的叶肢介化石在冀北西瓜园组中的系统发现,冀北地区西瓜园组与辽西义县组完全可以对比,从而解决了30余年来冀北辽西晚期中生代地层的对比问题,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37.
海拉尔盆地贝西斜坡北部地区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井曲线的标准化处理及信息提取、岩心及录井岩屑观察、铸体薄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压汞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海拉尔盆地贝西斜坡北部地区南屯组储层的主要岩性特征、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南屯组以内陆湖相碎屑岩为主,主要包括角砾岩、砾岩、砂砾岩、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砂岩及泥岩等.南一段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6.15%,渗透率平均值为0.31 × 10-3μm2,为低孔特低渗型孔隙特征;南二段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12.18%,渗透率平均值为2.79× 10-3μm2,属于中孔低渗型孔隙特征.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孔隙为主,发育一定的次生孔隙.喉道分为4种类型(Ⅰ类、Ⅱ类、Ⅲ类、Ⅳ类).扇三角洲前缘分支水道砂体、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砂体和滨浅湖砂坝微相砂体为该区有利的储层砂体类型.储层性质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38.
南极冰层的冰量为24.5×106km3,占地球总冰量的90%以上,南极冰川进退控制着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波动。酉部南极乔治王岛第四纪冰碛与湖积剖面记录了近12000a来南极曾于距今11000a,9000a和6100a出现过3次快速的冰消过程,近6000a来是一小幅度冷暖交替的气候波动过程。深圳湾北岸潮间带堆积是在近6000a以来发育的,堆积物的环境记录表明,海平面呈周期性升降变化,波动周期平均为670a,低海面时期发生于距今5500—4900a,3900—3600a,2400—2200a和1300—1200a。相邻低海面间则是海面上升时期,每一升降周期的海平面变化幅度为80cm左右,近100a的现代增温,海平面处于上升阶段,上升速率为2—3mm·a(-1)。  相似文献   
39.
40.
A seismic refraction study on old (110 Myr) lithosphere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Basin has placed constraints on crustal and uppermantle seismic structure of old oceanic lithosphere, and lithospheric aging processes. No significant lateral variation in structure other than azimuthally anisotropic mantle velocities was found, allowing the application of powerful amplitude modeling techniques. The anisotropy observed is in an opposite sense to that expected, suggesting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area may be more complex than originally thought. Upper crustal velocities are generally larger than for younger crust, supporting current theories of decreased porosity with crustal aging. However, there is no evidence for significant thickening of the oceanic crust with age, nor is there any evidence of a lower crustal layer of high or low velocity relative to the velocity of the rest of Layer 3. The compressional and shear wave velocities rule out a large component of serpentinization of mantle materials. The only evidence for a basal crustal layer of olivine gabbro cumulates is a 1.5 km thick Moho transition zone. In the slow direction of anisotropy, upper mantle velocities increase from 8.0 km s-1 to 8.35 km s-1 in the upper 15 km below the Moho. This increase is inconsistent with an homogeneous upper mantle and suggests that compositinal or phase changes occur near the Moh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