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8篇 |
免费 | 358篇 |
国内免费 | 86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篇 |
大气科学 | 137篇 |
地球物理 | 208篇 |
地质学 | 1730篇 |
海洋学 | 384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88篇 |
自然地理 | 2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100篇 |
2021年 | 105篇 |
2020年 | 108篇 |
2019年 | 111篇 |
2018年 | 102篇 |
2017年 | 98篇 |
2016年 | 90篇 |
2015年 | 103篇 |
2014年 | 122篇 |
2013年 | 121篇 |
2012年 | 139篇 |
2011年 | 117篇 |
2010年 | 112篇 |
2009年 | 128篇 |
2008年 | 119篇 |
2007年 | 127篇 |
2006年 | 144篇 |
2005年 | 130篇 |
2004年 | 107篇 |
2003年 | 93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55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新疆北部大地构造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评述——兼论地质图在区域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地质图是区域地质和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认真研读地质图是大地构造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以新疆北部几个重要构造带为例,展示了地质图的分析、研读在大地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基于地质图分析并结合最新的研究资料,认为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造山带的碰撞时限不晚于早石炭世(370~340Ma);西准噶尔达拉布特构造带形成于石炭纪晚期,该带不具有板块边界或者俯冲-缝合带的属性;以巴音沟蛇绿岩带为代表的北天山洋盆的缝合时限在晚石炭世(325~316Ma)。由此推断,新疆北部地区洋盆俯冲和地体拼贴碰撞造山过程应该在晚石炭世之前完成。 相似文献
12.
有孔虫在海洋环境指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现代环境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利用有孔虫对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环境进行还原。我国南海海域辽阔,南海有孔虫的相关研究很早便有报道。对我国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研究区以玻璃质壳底栖有孔虫占主导,胶结壳其次,瓷质壳最少。根据底栖有孔虫的分布特征划分了4个底栖有孔虫组合,组合1为Heterolepa subpraecincta - Hanzawaia mantaensis - Rotalinoides gaimardii;组合2为Bulimina marginate - Lagena substriata;组合3为Elphidium advenum - Pararotalia nipponica;组合4 为Recurvoides contortus - Ammodisus cretaceous - Bulimina aculeata。对影响该区域底栖有孔虫分布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底质类型等对底栖有孔虫的分布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海流对研究区底栖有孔虫时空分布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3.
14.
根据2017年7月和9月在山东威海褚岛北部海域现场测量的COD_(Mn)(Chemical oxygen demand)值和水体表观光学量,结合COMS(Communication,OceanMeteorological Satellite)上搭载的传感器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所提供的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产品,利用星地同步观测数据对现有的基于遥感反射比反演CDOM的模式进行验证,确定适合该海域的CDOM浓度遥感反演模式;通过对测试海域化学需氧量与遥感反演的水体CDOM浓度相关性分析,建立利用CDOM反演COD_(Mn)的遥感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测试海域LANDSAT 8/OLI(Operational Land Imager)遥感图像上,获取该海域COD_(Mn)浓度专题图,基于这些专题图分析了测试海域COD_(Mn)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基于GOCI产品的CDOM浓度值随时间和站点动态变化大,离岸越近数值越高,同一地点水体前后相差近1 h的数值变化也较大;(2)基于LANDSAT 8/OLI遥感数据反演的COD_(Mn)浓度时间动态变化大,总体来看褚岛附近水体的COD_(Mn)含量相对较低,褚岛以北海域水体COD_(Mn)含量有所增加,褚岛西侧水体的COD_(Mn)含量较东侧水体COD_(Mn)含量来说整体偏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南海北部MD05-2904岩心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以长链不饱和烯酮作为颗石藻生产力的替代性指标,讨论颗石藻生产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60ka以来,颗石藻生产力有着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变化:冰期高,间冰期低;冰阶高,间冰阶低;在轨道尺度上岁差周期明显,反映出太阳辐射、东亚季风对颗石藻生产力在长期尺度上起调控作用;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河流输送的营养盐对本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可能也较大;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认为,在地质历史上沉积速率变化大的区域,对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和堆积速率的对比讨论,更有利于反映生产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WFD 2000/60/EC intercalibration process the updated versions of the EEI and R‐MaQI, proposed by Italy and Greece for the transitional water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macrophytes of the Venice lagoon to test their comparability and relationships with the pressure gradients. Submerged macrophyt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spring 2007 at 60 sites spread within the lagoon. At each site, five rando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the total coverage of benthic macrophytes in the field was estimated based on a number of tests of the bottom. To assess seagrass epiphytes, five shoots were collected for each replicate. Physico‐chem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in the water column at 14 sites selected to reflect the main hydro‐geomorphological and trophic gradients of the lagoon. The analyses performed indicated that the two metrics appeared to be weakly intercalibrated and only the 30% of the sampling sites displayed the same quality class. The main differences fell into the Moderate and Low classes and the two indices provided discordant results in the intermediate and confined areas of the lagoon. In contrast, the two indices showed good affinity in the marine areas of inlets, which are characterised by seagrass meadows and late‐successional macroalgae. Similar results were evidenced also in a redundancy analysis by the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quality classes and the physico‐chemical gradients.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seems to be the heterogeneity of species–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inside the groups of species on which the indices are based. Critical aspects of methodological differences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macrophyte indices proposed by Italy and Greece for the transitional waters of the Mediterranean eco‐reg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冬、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9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n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聚球藻、原绿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3类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聚球藻和原绿球藻的平均丰度高于冬季,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反之,为冬季高于夏季。聚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在富营养的近岸陆架海域丰度较高,而原绿球藻高丰度则出现在陆坡开阔海域。在垂直分布上,聚球藻主要分布在跃层以上,跃层以下丰度迅速降低;原绿球藻高丰度主要出现在真光层底部;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在水层中的高值同样出现在真光层底部,且与Pico级份叶绿素a浓度分布一致;异养浮游细菌在水体中的分布与聚球藻类似。这些分布格局的差异,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4类超微型浮游生物生态生理适应性的差异。在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群落中,各类群碳生物量的贡献因季节和海域类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聚球藻在夏季近岸陆架区占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41%,原绿球藻在陆坡开阔海成为主要贡献者(50%),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碳生物量以冬季为高(在近岸陆架区占比68%)。冬、夏季异养浮游细菌碳生物量均高于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碳生物量。 相似文献
18.
19.
南海是西太地区最大的边缘海,汇集了周边陆地大量碎屑物质。这些陆源碎屑通过复杂的洋流系统经陆坡大量的输送到南海深海海盆中,使陆坡成为研究深海沉积物源汇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陆坡区域水深变化大,洋流体系复杂,加之冰期间冰期海平面升降和季风的变化,使陆坡沉积环境一直成为研究的难点。为了研究陆坡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本文选用了南海北部陆坡中部和底部的两个重力柱开展元素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探讨陆坡区域近三万年以来的沉积环境特征。研究发现海平面和季风是影响区域沉积环境的两个重要因素:(1)海平面变化是控制陆坡陆源物质/深海钙质碎屑变化的主要因素;(2)研究区域地层发育有“碳酸盐稀释事件”与东亚夏季风在全新世初期(11.5~8.5 kaBP)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