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1篇 |
免费 | 388篇 |
国内免费 | 88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篇 |
大气科学 | 138篇 |
地球物理 | 208篇 |
地质学 | 1783篇 |
海洋学 | 384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128篇 |
自然地理 | 3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100篇 |
2021年 | 106篇 |
2020年 | 108篇 |
2019年 | 114篇 |
2018年 | 105篇 |
2017年 | 101篇 |
2016年 | 95篇 |
2015年 | 106篇 |
2014年 | 128篇 |
2013年 | 124篇 |
2012年 | 149篇 |
2011年 | 127篇 |
2010年 | 118篇 |
2009年 | 133篇 |
2008年 | 127篇 |
2007年 | 133篇 |
2006年 | 150篇 |
2005年 | 133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69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Variability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 Quaternary Climatic Extremes in North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uayu Lu Ko van Huissteden Jie Zhou Jef Vandenberghe Xiaodong Liu Zhisheng An 《Quaternary Research》2000,54(3):321
In order to examine high-frequency variations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 Quaternary climatic extremes, two typical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were investigated. Sandy layers in the loess deposits, the “Upper sand” and “Lower sand” (layers L9 and L15, respectively), which represent a high-resolution record of paleomonsoon changes, have been sampled at intervals of 5–6 cm from sections at Luochuan and Xifeng. The grain size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was measured for all samples. The grain-size results (a proxy of winter monsoon strength) indicate that the winter monsoon strength fluctuated on a millennial timescale during cold climatic extremes, with climatic events of a few hundred to a few thousand years. However, the winter monsoon was relatively stable during warm periods.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signal (a proxy of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is practically constant over the same period. This is tentatively explained by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was too low to be recorded in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signal. The intensified winter monsoon events show periodicities in a range of 1000 to 2770 yr, with a dominant cycle of approximately 1450 yr. The detection of this oscillation in older glacial stages strongly suggests that it may be a pervasive cycle of the cold climatic phases of the Quaternary. Millennial-scale variations of the winter monsoon may be caused by instability of the westerly jet,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olar and the equatorial regions. 相似文献
42.
对南海北部陆坡至东海南部“残留特提斯”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提斯构造域是指发育于欧亚大陆南缘的一条全球性纬向展布的构造域,在该构造域内发育有许多蕴含丰富油气资源的沉积盆地,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含油气区。通过对比分析世界上典型的"特提斯域"所拥有的特有沉积及构造环境及其对油气生成、聚集成藏与保存带来的深刻影响,如赤道封闭型浅海碳酸岩盐礁为主夹页岩的沉积主体及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型及蒸发岩盖层等特征,并通过对实际勘探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南海北部、东海南部中生代缺乏典型"特提斯域"沉积及典型特提斯型大型油气藏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43.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及研究进展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取得了丰硕的勘探成果和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与进展。迄今为止,通过勘查评价已在南海北部圈定了两大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带及三大富集区,先后勘探发现了3个超千亿立方米储量规模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同时,通过2017年和2020年2次探索性试采均获得了产气总量及日均产气量超世界新记录,而且攻克了深水海底浅表层未成岩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实现了由“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和突破。然而,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试采这一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尚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天然气水合物成因成藏类型与气源供给及产出赋存特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勘查试采技术方法优化创新与商业化产能目标的实现,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可持续滚动勘探开发的战略选区及其资源/储量接替等,因此,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试采工程项目工作仍然非常艰巨且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4.
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研究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的研究方法。综述了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在营养盐、光照、季风等理化因子影响下出现的变化特点。该海域生态环境复杂,由富营养的珠江口、沿岸带、北部湾和广阔的陆架及贫营养的开阔海区等不同生态区组成,因此浮游植物群落和生物量有其自身复杂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45.
辽东湾北部浅海区泥沙输送及其沉积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根据实测资料,本文定量分析了辽东湾北部泥沙输送及其分布,并对辽河三角洲沉积区划作了初步讨论。研究表明本区泥沙以纵向搬运为特征。双台子河以西来沙和辽河西水道入海泥沙是区域东部拦门沙体和浅滩发育的主导因素。汛季大潮期,泥沙自西向东运移落淤在河口及毗邻浅水域;小潮期,泥沙除向东扩散外,大部泥沙向海方搬运。调查区可划分六个现代沉积作用区,即潮坪沉积区、辽河水下三角洲细粒沉积区、河口沙洲沉积区、波浪潮流冲蚀沉积区、河口冲积沉积区以及潮汐水道沉积区。 相似文献
46.
冀北滦平盆地大店子组中网雕饰叶肢介Clithrograpta属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在深入研究滦平盆地大店子组叶肢介化石时,于该组上部首次发现了网雕饰叶肢介Clithrograpta属,产出层数多,个体数量大,种的分异度高,为冀北滦平盆地大店子组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正确建立冀北-辽西陆相侏罗-白垩系的地层格架,提供了关键而有力的古生物证据。根据这一发现和大北沟组至西瓜园组叶肢介化石组合序列,本区大店子组上部(3-4段)可与辽西建昌盆地“义县组”下部(原大新房子组)对比;证明辽西地区缺失相当于本区的大店子组下部(1-2段)地层,西瓜园组大体相当于辽西的义县组。 相似文献
47.
在广西北部兴安县高尚镇金子山剖面下石炭统鹿寨组底部,新发现了长身贝类腕足化石,包括1新种、1个相似种、6个未定种和2个属种未定类型。这些长身贝类以Productellidae和Productidae科的分子为主,另有少量Echinoconchidae和Monticuliferidae科的分子。这些长身贝类全部属于生活在静水环境中的薄壳类型,无一与华南同期地层中已知类型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条件对腕足动物群属种的控制。在鹿寨组底部发现的长身贝类以及近年在桂林南边村和黔南睦化剖面腕足动物群的发现显示出华南台缘斜坡―盆地相区杜内阶中的腕足动物群具有极高的属种分异度,不但有大量见于世界其他地方同期动物群中的分子,也包含有不少原本认为只在维宪阶或更高层位出现的类型或全新的类型,说明华南台缘斜坡―盆地相区不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腕足动物群之间存在密切的生物地理区系联系,而且华南台缘斜坡―盆地相区是杜内期腕足动物起源和辐射演化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许多属种可能是在这里起源,并迁移扩散到其他地方。 相似文献
48.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山、团鱼山地区的煤炭钻孔和泥页岩解吸气中发现了体积分数较高的氦气显示。对2个地区的6件样品进行甲烷C同位素和He同位素分析,其中2个样品的δ13C1值分别为-38.4‰和-39.9‰,属于有机成因。4个样品的3He/4He同位素测试结果在0.03×10-6~1.3×10-6之间,表明氦气来源以壳源氦为主,个别样品有少量幔源氦加入。通过区域背景资料和物探资料分析认为,柴北缘壳源成因的氦可能主要来源于基底富U、Th花岗岩体的放射性衰变,而柴北缘的山前深大断裂则可为氦的运移提供良好通道。氦气产生后,在垂向运移过程中结合其他烃类或非烃类气体,在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良好的储盖条件下,有可能形成独特的富氦天然气富集。 相似文献
49.
内蒙古卓资县大苏计斑岩钼矿化与区内花岗质杂岩(石英斑岩、正长花岗斑岩和花岗斑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石英斑岩、正长花岗斑岩和花岗斑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34±3)Ma、(225±4)Ma和(220±4)Ma。杂岩体富硅(w(SiO_2)=70.37%~78.84%)、富碱(w(Na_2O+K_2O)=4.52%~8.77%),均属高钾钙碱性系列,普遍具有低的w(Na_2O)(0.15%~2.69%)和高的铝指数(ASI介于1.13~3.35)。稀土元素总量介于48.2×10~(-6)~527.0×10~(-6),石英斑岩稀土元素含量(48.2×10~(-6)~83.1×10~(-6))最低,正长花岗斑岩稀土元素含量(272.1×10~(-6)~527.0×10~(-6))最高,花岗斑岩稀土元素含量为162.5×10~(-6)~236.8×10~(-6);杂岩体δEu介于0.15~0.93之间,(La/Yb)N介于3.0~65.5,自正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到石英斑岩,其Eu负异常逐渐増大,而(La/Yb)N逐渐减小。岩体普遍富集Rb、Th、U、K、Nd、Zr、Hf等,强烈亏损Sr、P、Ti等。正长花岗斑岩具有中等Ba、Ta、Nb亏损。石英斑岩和花岗斑岩均属于高分异花岗岩,而正长花岗斑岩属于I型花岗岩。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杂岩体具有后碰撞或后造山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后碰撞或后造山环境。杂岩体锆石的Hf同位素显示,3种岩石的εHf(t)值介于-21.1~-8.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介于1775~2587 Ma。石英斑岩来自于古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正长花岗斑岩来自于古元古代晚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花岗斑岩也主要来自于古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但有少量新太古代地壳物质参与。 相似文献
50.
烃气测量法在锡、金、铜、铅锌等金属矿床找矿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该技术在花岗岩型铀矿找矿中的应用鲜有报道。本文对桂北376铀矿床已知矿体开展了烃气测量试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金属矿,该铀矿区花岗岩和土壤中总烃含量极低,而且花岗岩总烃含量(平均19.42μL/kg)高于上覆土壤(平均6.32μL/kg)。花岗岩中U与多数烃气组分呈负相关,与重烃呈正相关,重烃在U迁移过程中作用强于轻烃;花岗岩烃气标准化配分模式以C1、iC4和C2-正异常为特征;铀矿化程度与iC4/nC4、(C1+iC4+C2-)/(C2+C3+nC4)及C2-/C3-比值呈正相关,与C2+/∑C比值呈负相关等可为寻找铀矿提供依据。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