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9篇
  免费   456篇
  国内免费   969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293篇
地球物理   283篇
地质学   2067篇
海洋学   43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29篇
自然地理   60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71.
广东中山晚更新世最早海侵层与水动型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山市珠海格力商业大厦场址钻孔表明,距今(45120±910)a海水已经侵入珠江三角洲地区,当时海平面约在-34.7m。沉积剖面及其比较研究表明,场区从晚更新世海侵以来是连续的滨海相沉积;场区还是晚更新世海侵以来差异构造运动显著的珠江三角洲(乃至东南沿海)地区地壳的一块“稳定小岛”。其晚更新世以来的滨海相沉积反映了渐进上升的实际水动型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72.
次生孔隙是戴南组一段(E2d1)砂岩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其分布与油气聚集关系密切。本文在沉积、成岩作用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次生孔隙成因机理,指出有机酸的溶解作用是形成戴南组一段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有机质成熟生烃和粘土矿物的转变导致的泥岩压实异常特征,进行次生孔隙的横向分布预测,取得了凹陷不同构造带次生孔隙分布与油气聚集规律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73.
大别山北麓梅山群中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灿  马文璞 《现代地质》1997,11(1):118-124
梅山群为分布于北淮阳地区位于佛子岭群之下、逆掩于晚泥盆世—石炭纪杨山煤系和中侏罗统红层之上的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在其中、上部发育NW走向的韧性剪切带,产状与区域片理一致。对韧性剪切带及其变形岩石———糜棱岩的宏微观构造研究表明,韧性剪切变形发生于区域变质岩形成之后,具有右旋剪切的运动特点,反映大别山地块向北仰冲过程中所派生的侧向滑移作用  相似文献   
74.
以天山北坡头屯河流域为例,在对山区不同海拔的降水特征、侵蚀产沙情势以及河流水沙运移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详尽就山区降水对河流水沙情势的年际变化、年内变化以及月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降水对不同海拔的河流水沙情势的影响强度及相互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5.
辽东湾北部浅海区泥沙输送及其沉积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苗丰民  李淑媛 《沉积学报》1996,14(4):114-121
根据实测资料,本文定量分析了辽东湾北部泥沙输送及其分布,并对辽河三角洲沉积区划作了初步讨论。研究表明本区泥沙以纵向搬运为特征。双台子河以西来沙和辽河西水道入海泥沙是区域东部拦门沙体和浅滩发育的主导因素。汛季大潮期,泥沙自西向东运移落淤在河口及毗邻浅水域;小潮期,泥沙除向东扩散外,大部泥沙向海方搬运。调查区可划分六个现代沉积作用区,即潮坪沉积区、辽河水下三角洲细粒沉积区、河口沙洲沉积区、波浪潮流冲蚀沉积区、河口冲积沉积区以及潮汐水道沉积区。  相似文献   
76.
塔里木盆地北部古生代层序地层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炳松 《地质论评》1996,42(1):14-21
层序地层系统,本质上就是以各种不同级次的海平面变化所控制的不同级次的沉积层序为单位,在年代地层学格架中所建立起来的地层系统。本文以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研究为主要依据,结合生物地层和地震地层的研究成果,在进行详细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古生代地层中建立起了由不同周期叠加的海平面变化所控制的不同级次的层序所组成的层序地层系统。通过生物地层和层序地层相结合的方法,厘定并标定了一系列重要地质界线的  相似文献   
77.
报道和总结了近期陕西汉中碑坝和西乡地区重要地质体系统同位素年代研究成果,在重新厘定的年代学基础上,就扬子克拉通北缘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进行剖析,依据该区岩浆作用的上地幔源区性质及演化规律,提出了中、新元古代扬子克拉通北缘存在与现代板块运动类似的洋壳俯冲和壳幔再循环作用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78.
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以左旋压扭性活动为特征,仅西端发育张性构造,并可划分出两期变形,新构造运动强度在时间上自上新世晚期开始至第四纪断裂活动强度增大,在空间上自SWW向NEE方向断裂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柴达木北缘的新构造运动可划分为两期,其主要构造特征表现为向柴达木盆地逆冲的前进式叠瓦道冲带,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时的北界相对于第三纪时的北界向南迁移了数十公里;河西走廊盆地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盆地边缘断裂的逆冲兼走滑,盆地接受新生代沉积、盆地内第三系的轴面南倾的褶皱;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与其南侧的NWW向断裂带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相互协调、同时活动的两组关系紧密的构造带,两者的共同活动构成了断块运动。  相似文献   
79.
粤西金、银矿床成矿规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粤西是我国华南的主要金、银矿床集中区,区内金矿床与银(金)多金属矿床具有相间排列的分布规律,即从南到北分为以下5个矿带:廉江地区银(金)多金属矿带、高州—信宜金矿带、罗宁—云浮银(金)多金属矿带、德庆—清远金矿带、连山地区银(金)多金属矿带。本文从区域地层、岩浆岩及成矿作用等方面对粤西金、银矿床区域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影响金、银矿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区域地层、岩浆岩Au、Ag含量的差异及金矿床与银(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80.
露头剖面层序中的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炳松 《矿物学报》1996,16(2):141-146
在以往的沉积研究中,常常用露头剖面中的相对水深变化来讨论海平面的变化规律,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纪反映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上超点变化曲线与肖尔布拉克地区寒武系露头剖面中相对水深变化曲线的对比研究发现,上超点变化曲线与相对水深变化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在寒武纪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后者除早期有一快速上升外,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这说明相对水深变化虽与海平面变化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但单凭露头剖面中相对水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