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2篇
  免费   359篇
  国内免费   78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31篇
地球物理   239篇
地质学   1710篇
海洋学   34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31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师淑娟  王学求  李冉  丁赛 《地球学报》2019,40(3):469-477
冀北地区是火山岩型铀矿的有利产出区域,本文以该区的水系沉积物区域化探数据与典型铀矿矿区岩石和土壤地球化学数据为研究基础,建立适用于火山岩型铀矿的地球化学勘查评价指标。含矿围岩富铀、钍、硅、钾。铀富集于粗粒级(-4~+20目)水系沉积物和细粒级(-100目)土壤。因此,粗粒级水系沉积物是区域测量的有效采样介质,细粒级土壤是矿区测量的有效采样介质。火山岩型铀矿直接的特征指示元素为U和Mo,其它伴生元素还有Th、La、Hg、Sb、Zr、B、F等。该指标的建立对冀北地区及北方火山岩型铀矿勘查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2.
智利北部和阿根廷西北部的中新生代斑岩铜矿形成于古生代地体拼贴造山带背景。随着大西洋的张开,南美大陆向西漂移,中新生代期间,南美克拉通块体俯冲到古生代造山带之下形成加厚或双倍地壳。智利北部作为南美活动大陆边缘的组成部分,不断"吞食"向东俯冲的太平洋(纳斯卡)板块,斑岩铜矿成矿作用发生在俯冲板块断离后导致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并沿再活化岩石圈不连续(先存的古生代拼接带、区域断裂)反复就位,形成安第斯型斑岩铜矿。阿根廷西北部大规模铜(金、钼)成矿与加厚的造山带垮塌有关,大规模成矿受控于造山岩石圈去根、软流圈物质和热上涌引发的大规模岩浆活动。总体而言,智利北部、阿根廷西北部安第斯型和造山带垮塌型斑岩铜矿,乃至南美安第斯山铜(金)矿成矿带形成,与中新生代以来南美大陆向西漂移、大西洋张开事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93.
隐伏矿是当前矿产地质勘查的重点对象。在综合研究冀北地区1:20万区域示矿信息基础上,优选出锥子山花岗岩体一带的龙头山为找矿靶区,研究显示其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圈定出11处综合异常;其中H6异常属于矿致异常。H6异常经1:1万地物化测量显示:Ag、Pb、Zn、Au等元素异常值高,具有外带—中带—内带三级分带;同时具有中低阻高极化的激电异常、蚀变矿(化)带与物化探异常相耦合的特征。通过进行系统地不同尺度地物化测量,缩小了找矿靶区,经工程验证发现了龙头山铅多金属矿床。矿体赋存在北西西向延伸、宽30~60 m的龙头山(F3)断裂构造系统中、产状较陡,赋矿围岩为太古界单塔子群(花岗)片麻岩和晚侏罗世张家口组安山岩,矿石多为细脉—浸染状、致密块状构造,矿床特征与毗邻的小扣花营、牛圈等多金属矿床类似,属于中低温热液脉型铅多金属矿床。最后,根据大比例尺地物化示矿信息特征,厘定了热液脉型铅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标志,建立了地物化综合找矿模型,有利于推进冀北地区的找矿勘查。   相似文献   
994.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新型化石燃料展现出巨大的资源潜力,如何科学地估算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与安全而经济地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在系统地分析了全球气水合物研究4个发展阶段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对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近20年的研究经历,明确了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构造背景复杂、沉积过程与类型多样、表征难度大等多种难题。指出了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面临的6个地质问题与瓶颈:新近系层序地层划分的成因性对比、稳定带厚度与水合物赋存机理、陆缘水动力背景复杂且沉积类型多样、水合物分布与沉积响应间的关系、构造运动对水合物的聚散控制以及水合物成藏模式与判识评价体系;探讨了目前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估算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以及试采仍需要攻关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从地质角度回答了油峰到来的预期与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接替能源的可能性与前景,指出中国南海的地质特点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规律,明确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既不可盲目性乐观、也不可强制性悲观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995.
杨全林  叶枫  董国臣 《地质通报》2019,38(9):1501-1510
通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青尖坡石英二长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析,并结合相关主量和稀土元素数据探讨其地质意义。研究表明,石英二长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41.1±1.7Ma,为早中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具有富K、Na、Si、Al,贫Mg、Ca、Ti等特征,为高钾碱性钾玄岩系列,属于过铝质花岗岩类;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具有稳定的弱负Eu异常。总体为I型花岗岩成因,但兼具S型花岗岩的特征。青尖坡石英二长岩为中下地壳部分熔融成因,有地幔物质参与,为华北克拉通北缘三叠纪碱性岩带的组成部分,形成于晚造山-造山后的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96.
基于多因复成矿床理论探讨阿舍勒铜矿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新疆北部阿舍勒铜锌多金属矿床为海相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于晚古生代西伯利亚西南缘活动陆缘环境。在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多阶段的俯冲、碰撞、拼合过程中,矿床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经历了多个开合演化阶段,为该矿床提供了良好的先天、临产及后天条件。成矿以喷气-沉积作用为主,其后经历了变质改造、岩浆热液叠加及表生氧化作用。矿床控制因素显示出“地层-岩控-构控和时控”多位一体的特点。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多源性。根据陈国达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提出的多因复成矿床概念和时空四维兼顾研究思路,讨论了阿舍勒铜矿的多因复成矿床特征,厘定其为一个多因复成型矿床。  相似文献   
997.
华北地区不同下垫面对沙尘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Introduction Sand-dust storm is a large-scale transporting process of fine particles under the intense m ovem entofcurrent.These fine particles are induced by wind erosion on land surface (Dong, 2000).Sand-dust storm is not only a crucial environmental …  相似文献   
998.
南海北部陆缘西沙海槽—台湾恒春半岛地学断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海北部陆缘及邻区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编制了印支半岛东缘-西沙海槽-南海北部陆坡-台湾恒春半岛-菲律宾海地学断面,从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特征和时空演化等多个方面综合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岩石圈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对深入认识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格局和深水区油气地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1000.
Active faults that rupture the earth's surface leave an imprint on the topography that is recogniz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geomorphic and geologic metrics including triangular facets, the shape of mountain fronts, the drainage network, and incised river valleys with inset terraces. We document the presence of a network of active, high-angle extensional faults, collectively embedded in the actively shortening mountain front of the Northern Apennines, that possess unique geomorphic expressions. We measure the strain rate for these structures and find that they have a constant throw-to-length ratio. We demonstrate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triangular facet development in the footwalls of these faults and argue that rock-type exerts the strongest control. The slip rates of these faults range from 0.1 to 0.3 mm/yr,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average rate of river incision and mountain front unroofing determined by corollary studies. The faults are a near-surface manifestation of deeper crustal processes that are actively uplifting rocks and growing topography at a rate commensurate with surface processes that are eroding the mountain front to base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