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26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615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51.
发现于德国南部的早侏罗世土亚辛期的海螂蛤页岩相沉积是中生代最早一次,也是唯一保存在大陆地层中的全球性大洋缺氧事件的典型代表。近年中国羌塘盆地已相继发现4处海螂蛤页岩相地层。北羌塘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试验井QK-5井钻遇含海螂蛤页岩相特有化石组合的地层,厚度逾150m,是迄今所知羌塘盆地纬度最高的海螂蛤页岩相产地,其他3处分布在羌塘盆地中间隆起带以南的双湖和色哇等地。海螂蛤页岩相的分布纵贯南、北羌塘,意味着羌塘盆地在早侏罗世并没有受到中间隆起带的制约而分成南、北2个独立的沉积凹陷。北羌塘西部白龙冰河、半岛湖一带与东部雀莫措、雁石坪一带的早侏罗世沉积相截然不同,形成早侏罗世西海东陆的沉积格局。海螂蛤页岩相在羌塘盆地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生代羌塘盆地沉积和古海洋演化历史。该区以海螂蛤黑色页岩为代表的富碳沉积无论是分布面积还是沉积厚度都十分可观,对盆地的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及常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2.
彭虎  李才  解超明  王明  江庆源  陈景文 《地质通报》2014,33(11):1715-1727
在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中段的冈玛错—日湾茶卡地区,近东西向展布着一条富含暖水型生物化石的早石炭世地层日湾茶卡组(C1r)。对日湾茶卡组砂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 U-Pb定年,分析结果显示存在325~400Ma、400~500Ma、500~600Ma、950~1100Ma、1400~1800Ma和大于1800Ma六个年龄区间;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325 Ma,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期;碎屑锆石中362 Ma和454Ma的年龄峰值最明显,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岛弧消减事件和加里东运动的年龄记录,表明碎屑岩的物源区主要来自于扬子大陆周缘。结合古生物化石资料可知,日湾茶卡组属于欧亚大陆扬子型石炭纪沉积地层,为岛弧环境下的一套浅水台型沉积。  相似文献   
53.
青藏高原南羌塘基性岩墙群U-Pb和Sm-Nd同位素定年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羌塘地区是青藏高原古特提斯研究的关键地区,羌塘南部地区基性岩墙群的侵位时代与构造背景对确定古特提斯阶段联合古陆解体的具体时间和青藏高原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选择单颗粒锆石U-Pb法和全岩Sm-Nd等时线法对基性岩墙进行定年研究,获得了(312±4)Ma单颗锆石U—Pb谐合线年龄和(299±13)Ma和(314±5)Ma两个Sm-Nd全岩等时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研究认为,基性岩墙群为羌塘地块裂离作用的产物,所获得的同位素年龄代表了基性岩墙群的侵位时间,为羌塘地块裂解提供了构造事件年龄,为重塑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4.
陈文西  王剑 《中国地质》2009,36(4):809-818
羌塘盆地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土门各拉组和肖茶卡组、那底岗日组分别分布于南、北羌塘凹陷。在以往研究和笔者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重点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项目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各地层单元的详细研究和区域对比,从古生物、岩石组合、沉积系列、地层单元的接触关系、年代地层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北羌塘凹陷那底岗日组与南羌塘凹陷日干配错组和土门各拉组的时代主要为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三者为羌塘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裂陷盆地形成过程中的同期异相的火山-沉积系列。北羌塘凹陷肖茶卡组的是残留陆表海沉积产物,其时代主要为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期早期,与那底岗日组、日干配错组和土门各拉组均为上下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55.
本文系统研究了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五个构造单元。即那日- 破曲褶皱带、江达- 杜日断褶带、塞仁那来- 巴陇复式向斜断褶带、气相错- 查巴断陷带、查曲公玛- 日昂巴山间盆地。从晚三叠世以来,图幅内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构造运动,印支期主要是在图幅北部上三叠统地层中形成北东向褶皱,燕山运动早期本区构造活动最为强烈,形成了全区范围内的东西向褶皱和断层,其中尤以南部塞仁那来- 巴陇复式向斜断褶带最为强烈,构造最为紧密,燕山晚期,以断陷构造为主,形成中部的查曲公玛- 日昂巴山间盆地和南部的气相错- 查巴断陷带,喜山期主要是形成一些新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56.
Zircon U–Pb dating of two samples of metagabbro from the Riwanchaka ophiolite yielded early Carboniferous ages of 354.4 ± 2.3 Ma and 356.7 ± 1.9 Ma. Their positive zircon εHf(t) values (+7.9 to +9.9) indicate that these rocks were derived from a relatively depleted mantle. The metagabbros can be considered as two types: R1 and R2. Both types are tholeiitic, with depletion of high-field-strength elements (HFSE) and enrichment of large-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 similar to those of typical back-arc basin basalts (BABB), such as Mariana BABB and East Scotia Ridge BABB.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R1 metagabbro originated from a back-arc basin spreading ridge with addition of slab-derived fluids, whereas the R2 metagabbro was derived from a back-arc basin mantle source, with involvement of melts and fluids from subducted ocean crust. The Riwanchaka ophiolite exhibits both mid-ocean ridge basalts- and arc-like geochemical affinities, consistent with coeval ophiolites from central Qiangtang.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Qiangtang ophiolites developed during the Late Devonian–early Carboniferous (D3–C1) in a back-arc spreading ridge above an intra-oceanic subduction zone. Based on our data and previous studies, we propose that an oceanic back-arc basin system existed in the Longmuco–Shuanghu–Lancang Palaeo-Tethys Ocean during the D3–C1 period.  相似文献   
57.
PROVENANCE OF LOWER TERTIARY REDBEDS IN HOH XIL BASIN AND UPLIFT OF NORTHERN 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58.
本文对班公湖地区中生代沙木罗组(J3—K1s)和日松组(J3r)地层的碎屑锆石进行了形态学及U-Pb年代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锆石颗粒粒径约为100~150 μm,内部结构清晰,晶体为长柱状,自形程度较高,多数锆石不含暗色包体及浑圆形内核; 有些锆石颗粒有扇型分带结构。Th/U比值较大,多数大于0.1,均值约为0.86,说明岩浆的成因以锆石为主体,部分颗粒或晶体可能为变质成因; 锆石年龄主要分布在6个区间范围内: 1)180~100 Ma, 2)350~180 Ma, 3)600~450 Ma, 4)1100~600 Ma, 5)1800~1400 Ma, 6)2200~1800 Ma。锆石U-Pb年龄谱对应了羌塘地块经历的几次构造热事件,验证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班公湖地区的物源主要来自其北部的羌塘地块。  相似文献   
59.
张天羽  李才  苏犁  解超明  吴彦旺  王明 《地质通报》2014,33(11):1662-1672
在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发现蛇绿混杂岩,岩石单元包括堆晶辉长岩、辉长岩岩墙、玄武岩等。通过对该蛇绿岩中堆晶辉长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它们属于E-MORB型,与桃形湖和果干加年山地区的蛇绿岩比较相似。堆晶辉长岩(R12T11)中用于LA-ICP-MS定年的锆石具有明显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12个测试点的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42.7Ma±3.4Ma,表明日湾茶卡蛇绿岩形成于早志留世。日湾茶卡蛇绿岩是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内一处新的早古生代洋壳残片,将为进一步揭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构造演化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60.
藏北羌塘盆地的航磁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将羌塘盆地的航空磁场按不同的异常面貌特征分成八大区进行了详述描述。羌塘盆地航空磁场的展布总体以东西向或近东西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向和北西向,随着向上延拓高度的增加,该特征更加明显,磁异常具有鲜明的分区性和分带性,且从北向南异常由平稳到复杂逐渐变化,这些特征是羌塘盆地特有的地质构造和磁性岩石空间组合状态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