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287篇
海洋学   56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51.
为了探讨昆仑8.1级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是否影响了青藏块体东北缘的地壳水平运动,以震后GPS观测资料为数据源,依Okada位错模型原理,计算了地震引起的同震水平位移场,分析了地震对区域地壳水平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直于断层沿震中方向的GPS点受地震影响大,远离断层的测点的同震位移受断层位错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52.
青藏高原东北缘古近纪—新近纪地层的精确时代和高原隆升扩展何时影响到东北缘地区一直是地质学家争论的焦点。此次以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德观音店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碎屑锆石U-Pb测年方法,结合区域古生物化石鉴定、古地磁测年结果,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测试分析发现,青藏高原东北缘古近系清水营组上部碎屑锆石年龄序列中最年轻的峰值为17.8 Ma,研究得出如下两个认识:清水营组的沉积时代应归属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区域上具有穿时性;青藏高原隆升向东北方向的扩展推挤作用在早中新世时期就开始影响到了海原-六盘山断裂带以西地区,区域上构造-沉积-气候之间具有协同演化的耦合关系。这一研究成果为青藏高原隆升向东推挤扩展影响到东北缘地区的起始时限提供了新的时间标尺。   相似文献   
153.
We report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Paleonisciformes-Cretolepis dongbeiensis gen. et sp. nov.,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Longjiang Formation in Qiqihar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new materials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Paleonisciformes genera by possessing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a sclerotic ring composed of more than five small bones; three pieces of suborbitals; one dermohyomandibular;a jaw hanging apparently inclined anteriorly; long and tall horizontal branch of the preopercular, a short vertical branch, with the angle formed by the two branches slightly higher than 90°; a triangular dorsal fin in the middle point between the pelvic and anal fins. The discovery of Mesozoic Paleonisciform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adds to the biodiversity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Paleonisciformes.  相似文献   
154.
滇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石英砂岩矿产资源,主要赋存于中泥盆统缩头山组,矿体厚度大,矿石质量好。本文在大关-彝良地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内缩头山组石英砂岩的岩石特征、粒度分布、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岩性统计表明,缩头山组含矿层几乎全由石英砂岩(95%)组成,仅含少量的粉砂岩(3%)和泥岩(2%)。粒度分析结果显示,石英砂岩样品分选系数(S0)介于0. 65~0. 87之间,粒度集中分布于1~4"之间,为0. 0625~0. 5mm,缺少拖移总体和悬移总体,跃移总体含量占97%,为典型的前滨带沉积粒度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5.
乐红铅锌矿床是扬子地块西南缘滇东北铅锌(银)多金属矿集区中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对该矿床不同成矿阶段闪锌矿、石英、重晶石和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显微激光拉曼探针等测试,阐述了该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特征,并探讨了其成矿过程。研究发现,该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包括4类:Ⅰ类气相、Ⅱ类水溶液相(由Ⅱa型-富液相气液两相、Ⅱb型-富气相气液两相、Ⅱc型纯液相组成)、Ⅲ类含CO_2三相(V_(CO_2)+L_(CO)+L_(HO))及Ⅳ类含子矿物(L+V+S)包裹体。结果显示,重晶石阶段的均一温度为240.3~319.3℃,w(NaCl_(eq))为2.24~2%~1~20.73%,表现出中高温-中低盐度流体性质;白云石-黄铁矿-石英阶段具有中-高温(219.8~310.1℃),中盐度(w(NaCl_(eq))为7.02%~17.61%)特征;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阶段,包括S1闪锌矿具有中温(217.8~292.2℃)-中盐度(w(NaCl_(eq))为8.81%~16.71%)性质;S2闪锌矿具有中低温(180.2~241.3℃)-中盐度(w(NaCl_(eq))为7.73%~18.47%)性质;S3闪锌矿具有中低温(140.4~227.4℃)-中低等盐度(w(NaCl_(eq))为0.35%~19.21%)的流体性质,通过该阶段中含CO_2三相包裹体测试,估算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分别为45~74.9 MPa(平均58.2 MPa)、1.7~2.8 km。方解石阶段均一温度为165.3℃,中等盐度,w(NaCl_(eq))为11.28%,表现出低温-中等盐度的特征。不同成矿阶段的包裹体温度大致反映了该矿床成矿流体从早阶段至晚阶段,呈现中高温、中低盐度→中温、中等盐度→中低温、中低盐度的演化过程;早期高温-低盐度深部流体在热动力和构造应力驱动下大规模运移,受断裂构造影响发生减压沸腾作用,同时与大气降水发生混合,成矿流体物化性质陡变引起铅锌硫化物等的沉淀,并最终形成矿床。该研究为揭示矿床流体性质、演化及矿床成因提供了证据,深化了"构造-流体‘贯入’成矿"模型,亦对深化矿床成矿机制与指导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6.
黔东北(沿河)-渝东南(酉阳)一带广泛发育萤石、重晶石及铅锌(汞)矿化,关于其成矿时代,一直缺少直接的同位素年龄证据。黔东北大竹园萤石矿床位于上扬子地块东南缘,矿体赋存于下奥陶统桐梓组和红花园组碳酸盐岩内,受NW向断裂控制,是本区热液脉型萤石矿床的代表。本文以该矿床为研究对象,利用单矿物Sm-Nd等时线方法进行了成矿年龄测定,获得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436±15 Ma(MSWD=0. 85),萤石与共生方解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430±13 Ma(MSWD=1. 02),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矿床形成于加里东期,该年龄与湘西-黔东MVT铅锌矿床成矿时代(477~410 Ma)一致。本区萤石-重晶石矿床与区内产出的主要铅锌(汞)矿床关系密切,推测它们有相近的物质来源,是在同一构造运动时期形成的一个有亲缘关系的成矿系列。研究结果指示加里东期是区内重要的萤石-重晶石-铅锌(汞)中低温热液成矿期。  相似文献   
157.
徐胜林  曹珂  雷涛  王立成  钟怡江  陈安清 《地质学报》2015,89(11):2187-2195
川东北地区是近年来的找钾重点区。本文研究了三叠系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的卤水储层特征、卤水化学特征和地下流体动力场,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卤水储层主要为裂缝-溶孔型和白云岩型,属低孔低渗储层;宣汉—达州—开县—开江一带为中上扬子区的一个咸化凹陷,发育巨厚蒸发岩层,并且正好为流体越流浓缩成藏成矿区;该地区的卤水矿化度和钾离子含量较高,K+、Br+等离子含量达到卤水工业开采指标。综合分析川东北地区地下流体(气、水)的动力学特征,揭示地下流体动力场是二次富钾成矿的主要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地层中封存的通过海水浓缩初始富钾形成的原始沉积水进一步浓缩富钾,并运聚至合适的构造-地层圈闭中,造就了该地区具备上气下水的耦合成藏成钾条件,有望成为"气钾兼探"的重要耙区。  相似文献   
158.
通过华北板块南缘北东地区的弧形构造特征、形成时代和瓦斯分布特征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徐宿弧形构造限于丰沛断裂与蚌埠隆起北缘的五河断裂间,为形成于早三叠世后、晚侏罗世前的推覆构造;其形成与动力来源可能是扬子板块沿着郯庐断裂带向西或北西方向俯冲于华北板块之下的碰撞拼贴作用。2徐宿弧形推覆构造中和面外侧引张、内侧挤压的构造应力场是导致位于弧形内侧的宿东向斜内煤矿瓦斯富集、外侧闸河向斜瓦斯含量相对较少的主因之一;煤矿区内岩浆岩体(脉)的侵入改变了这种本应规律的瓦斯分布图案。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共同构建了华北板块南缘北东地区的构造和瓦斯分布图案。  相似文献   
159.
本文利用远震极性分析和概率密度函数统计法对国家深部探测专项Sino Probe"青藏高原东北缘宽频带地震台阵"40个台站的远震记录波形和背景噪声进行了评估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该台阵对远震有较好的记录和识别能力,且单台定位结果较好;(2)被检测台站背景噪声达到或接近同类地区固定台站的噪声水平标准,观测数据品质较高;(3)根据实际观测资料计算的各台站概率密度函数PDF分析结果建议,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黄土层较厚地区开展宽频带流动观测,应首选基岩台基以保证三分量观测效果,在不得已选择非基岩台基情况下,应深埋地震计以达到最大程度降噪。  相似文献   
160.
南海是存在强湍流混合的边缘海之一, 但前人对南海湍流混合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中上层, 对底层则鲜有关注。本文基于高分辨率温度传感器于2019年5月在南海东北部22个站位海底上方0.5m处持续观测4.4d的温度数据, 分析了2216~3200m深度范围内底层海水温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并探讨了地形粗糙度和内潮对底层湍流混合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南海东北部各站位底层海水的温度变化量级约为10-4~10-3℃; 温度变化趋势与正压潮变化趋势不同, 温度能谱显示多数站位在全日和半日频带区间出现谱峰, 温度变化更多地受斜压潮影响, 全日、半日内潮起主要调制作用。陆坡-深海盆过渡区及深海盆底层的湍动能耗散率量级为10-10~10-9m2∙s-3, 涡扩散系数量级为10-4~10-3m2∙s-1。观测数据未能显示底层湍流混合与地形粗糙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底层湍流混合的空间分布与过去观测到的南海北部深海盆内潮的南北不对称性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