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9篇
  免费   450篇
  国内免费   514篇
测绘学   89篇
大气科学   627篇
地球物理   658篇
地质学   1322篇
海洋学   520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85篇
自然地理   44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981.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ropospheric Research Programme (TFS) four working groups in Germany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University of Cologne, Research Center Karlsruhe, German Weather Service) formed a network developing a model system for chemistry transport calculations on different scales. The network was optimized, based on each module and combined for the different interfaces in order to perform daily preoperational ozone forecasts and its precursors at the German Weather Service in summer 1999 (May through September). The setup of the model system, the interfaces and changes of each module are described. The results of the whole preoperational episode are displayed and discussed. Main efforts were done analyzing the model climate statistics and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predictions with an extensive data base of observations at stations in Germany. The results of this extensive verification demonstrate the relatively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entire forecast system.  相似文献   
982.
兰州市低空风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对1988年至1992年兰州市环境监测站自动监测系统监测到的近地面逐时风和空气污染浓度资料以及对应时段的兰州市低空风资料乃至城,郊近40年的地面风资料做了深入的分析,并将城区与郊区对照点(榆中站)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风向频率变化特征和风速日变化,年变化,年际变化以及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对应时段空气污染的分布状况及其与风速的相关关系,为研究兰州市边界层大气动力稳定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开展空气污染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83.
城市灰尘粒径组成及环境效应—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西安市为例,不同粒径城市灰尘质量分数分别为:大于20目基本为零;20-30目占13.54%;30-50目占23.00%;50-80目占14.04%;80-100目占10.40%;100-120目占5.52%;120-140目占3.02%;140-160目占7.90%;160-180目占1.74%;180-200目占7.52%;小于200目占11.98%。灰尘粒径基本都小于1mm,很容易在外力作用下扬起、沉降、扬起、沉降往复交替循环,形成大气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984.
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工业集聚与污染集聚的空间交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卓  杨永春  赵锦瑶  陈兴鹏 《地理研究》2021,40(10):2897-2913
城市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理清城市群工业集聚与污染集聚的空间交互影响对城市群工业协同发展和污染联防联控具有现实意义。基于空间统计方法和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利用2010—2017年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41个县(区)数据分析工业集聚与污染集聚的空间交互影响。结果表明:工业集聚与污染集聚的空间格局均具有非均衡性和“路径依赖”。工业集聚与污染集聚之间存在“荣辱与共”的交互影响,工业集聚既促进污染集聚,污染集聚也促进工业集聚。工业集聚与污染集聚均具有空间依赖性,相邻县(区)之间的工业集聚与污染集聚存在空间交互影响。人口密度和经济水平既促进工业集聚,也促进污染集聚;环境规制既抑制工业集聚,也抑制污染集聚;政府干预、市场化率和投资水平促进工业集聚;技术水平抑制污染集聚,但产业结构却促进污染集聚。研究认为,工业协同发展是污染联防联控的根本,形成工业共建和污染共治的空间合力是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85.
刘倩倩  党云晓  张文忠  魏璐瑶 《地理科学》2021,41(12):2096-2106
利用2015年中国40个城市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贝叶斯多层级有序分类响应模型探讨了PM2.5污染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而核算居民为减轻PM2.5污染的支付意愿。研究发现:PM2.5污染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M2.5污染每增加1个单位,主观幸福感将下降0.040个百分点;家庭月收入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月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主观幸福感将提升0.026个百分点。支付意愿不仅受到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还受到居民所处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在承受PM2.5污染的最初阶段,居民为改善空气质量的支付意愿最高。居民为改善空气质量愿意支付的金额平均为226元,占家庭月总收入的2.274%。  相似文献   
986.
许燕婷  冯建喜  陈曦 《地理研究》2021,40(7):1963-1977
针对空气污染问题严重的中国,仅单纯的强调主动式干预建成环境来促进居民体力活动水平,但可能造成居民长期暴露于有害气体中,反而使得居民的健康效益受损。为此,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尝试从个体视角分析居民进行交通性体力活动所收获的健康效益。研究发现,并不是只要进行体力活动就是有益身体健康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天气状况而定。在空气质量比较好的情况下,体力活动的健康效益占主导地位,而在空气质量比较差的情况下,居民进行体力活动的健康效益不能抵消空气污染暴露造成的危害,活动越多,健康风险越高;在城市内部不同建成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的健康效应差异显著,老城区居民交通性体力活动的健康效益高于新城区和主城区,新城区空气污染暴露的健康负效益高于老城区和主城区,而老城区居民进行交通性体力活动的健康“净”效益大于新城区,主城区次之;不同交通小区的健康效应差异显著,体力活动健康“净”效益的热点集聚区是在功能集聚、交通便捷和绿地、水体景观覆盖率较高的区域,而靠近城市主干道、隧道等交通复杂的区域和工业园区是体力活动健康“净”效益的冷点集聚区。本文以期为提出更高效、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设施布局与制定相关的交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7.
由于磷石膏堆场防渗处理不彻底,库中含磷、氟的废水通过岩溶管道、裂隙进入地下含水系统,使大干沟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遭受严重污染,并威胁到乌江渡水库水环境。通过水文地质勘察和岩溶渗漏分析,查清了渗漏污染的方式与途径,并提出了污染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88.
钟善锦  董蕙青  郑永骏 《气象》2005,31(1):59-62
应用数值预报与动态统计预报相结合的集成预报技术方法,将城市大气污染数值预报(CAPPS)模式、动态统计模式、Sybase数据库、网页技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广西城市空气污染预报系统,形成了流畅的集资料传输交换、预报模式运算、预报制作与发布于一体的气象系统和环保系统预报会商的综合业务工作平台,在广西气象台同时对南宁、桂林和北海的城市空气污染做出预报。将近两年的业务实践应用表明,所建立的空气污染预报系统性能稳定、技术成熟、自动化程度和预报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989.
红树林湿地系统污染生态及其净化效果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红树林湿地系统处于淡水和海水的交互地带,具有净化水体的功能。随着大量污水、废物源源不断地排放入海,红树林湿地的水体净化功能正日益受到重视。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红树林湿地系统的污染生态及其净化效果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目前,红树林湿地系统污染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污染物的排放对红树林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上,包括对红树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生态的影响,污染物在红树植物中的累积以及污染物对红树林区沉积物、藻类、底栖动物的影响等方面上。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对重金属、石油及污水等污染物有较强的耐性,且红树林植物和林下的土壤都有吸收多种污染物的能力,对污染物有较强的净化效果。红树林湿地系统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红树林湿地资源处于濒危状态,需加强管理和保护,所有的实验项目应在非保护区中进行。  相似文献   
990.
Detailed modelling of the hydrological setting of fen meadows appears to be possible provided that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geomorphology, hydrochemistry and piezometric heads is available for a number of years. In the Laegieskamp, a small wetland reserve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Netherlands, a piezometric monitoring network was sampled for water quality analysis and piezometric heads between 1986 and 1992. Average yearly discharge and recharge periods were used for FLOWNET calculations. First, the model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with the help of information on water quality, the hydrological systems in the study area. Secondly, they were used to define the present and past hydrological setting of a fen meadow in the reserve. The hydrological systems and water quality in the study area have changed considerably over the past 65 years. At present the fen meadow is mainly fed by precipitation. The mineral-rich conditions favouring the fen meadow vegetation are thought to be maintained thanks to a clayey peat layer and an oscillating shallow water body that prevents rapid leaching of minerals. The sulphate content in the fen exhibits a pattern of temporal variatio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severity of the annual drought. Our study showed that groundwater flow is mainly lateral, instead of the assumed vertical infiltration of groundwater in previous regional studies. This led u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erspectives are much better than previously expected. The polluted middle, deep groundwater is not a major threat to this fen at the moment. © 199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