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7篇
  免费   431篇
  国内免费   558篇
测绘学   155篇
大气科学   127篇
地球物理   663篇
地质学   1577篇
海洋学   26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27篇
自然地理   29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A spread of warm water from the first crest of the Kuroshio Extension is periodically enhanced by northward warm water intrusions from the main current. The water type in the spread area was previously found to be the same as that in the Kuroshio front at depth. In looking for the possibl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the northward warm water intrusions, a dynamic analysis in the Kuroshio front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CTD, ADCP, AVHRR and ARGOS buoy data, obtained in 1996 by the R.V. Hakuho Maru. Downstream, cross-stream and vertical velocities in the Kuroshio Extension were found by using a "stream coordinate system". The velocity field in the Kuroshio front at the first crest showed a double structure with two surface velocity maxima.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front, relatively high cross-stream (northward) and vertical (upward) velocities were found. Thu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while water particles flow downstream along the first stationary meander of the Kuroshio Extension, they also experience lateral and vertical movements which allow the deeper water from an upstream location to rise to the surface layer, and in certain locations to deflect northward. By assuming isopycnal mov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potential vorticity, it was found that in those locations where anticyclonic curvature of the meander increases, warm water is more likely to deflect northward. High ageostrophic components observed in the first 300 m of the water column are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relatively high cross-stream and vertical velocities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front.  相似文献   
22.
23.
根据黄河三角洲五号桩海域6级大风前后现场悬沙、沉积物和实测水流资料,研究了淤泥质粉砂海岸大风过程后泥沙分布特征和运动规律。发现大风天气海底泥沙对波浪作用反应灵敏,悬沙和底沙分布规律与波浪作用吻合,为波浪作用下海底泥沙运动的理论研究以及海区工程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
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对赤道暖池区海流作了多种方法、多层次的观测;根据美国释放的漂流浮标不同时刻位置的资料,分别对赤道及其南、北海域的表层漂流状况作了计算分析,指出:从1°N向北存在单一的北向流;从1°N~1°S这个近赤道区域内为东向流;1°N~2°S区域为过渡区,以东向流为主,个别浮标出现涡旋状运动。2°S以南为一反时针运动的大涡旋。  相似文献   
25.
底部浮泥表层推移速度分布的ADCP—GPS估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DCP对底跟踪走航观测的流速数据中包含水体底部浮泥、底沙运动信息,对比GPS定位方法算出的水体流速数据可以分离出浮泥相对于GPS定位的运动信号,从而达到对底质推移观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26.
27.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海东北部上陆坡处所取的D孔柱样进行硅藻分析,结合粒度与碎屑矿物分析结果,探讨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粒度与硅藻分析结果较为吻合,共同显示D孔柱样可分为上下两层.上表层(0~2 cm)的砂质沉积层为冰后期海进过程改造的晚更新世残留沉积层,即变余沉积;下层(2~130 cm)主要是末次冰期形成的浅海沉积.整个柱样可反映出海洋同位素MIS 4期海退至MIS 3期海进与MIS 2期海退至冰后期海进的沉积变化韵律.  相似文献   
28.
东亚岛弧地形横剖面与板块运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东亚岛弧横剖面形态的系统分析,并结合弧前的构造应力的分析,作者认为,东亚岛弧形成于板块东移的构造环境中,横剖面形态存在两种基本类型即内缓外陡型和内陡外缓型,这两种不同的横剖面具有不同的弧前应力,前者表现弧前挤压,后者表现弧前引张,这反映地貌形态与构造应力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9.
卵黄囊期是鱼类早期发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鱼类由内源营养向外源营养转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游离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酸、总脂和碳水化合物等基本生化成份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并具有种的特异性。从能量学的角度来分析,则表现为主要能源物质在发育过程中有规律的变化,各能量物质是按一定顺序被利用的。 鱼卵是一个高度特化的自组织系统,它在发育过程中,用于细胞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卵黄。在卵黄期,卵细胞的代谢过程可描述为依生化成份变化的生化代谢过程和依能量转移和释放的能量代谢过程。从受精到卵黄囊消耗完全的卵黄囊期,以开口摄食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开口之前为全部利用自身营养的内源营养阶段,开口之后为利用自身营养和外源营养相结合的混合营养阶段。探素卵黄囊期海洋硬骨鱼类的能量转化规律,定量分析发育过程中生化成分和能量物质的变化,预测维持仔稚鱼生命活动和提供生长所必需的合适饵料营养成分,已成为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30.
絮凝法强化大生活用海水一级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无机絮凝剂石灰、硫酸铝、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和氯化铁单独使用及其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配合使用时强化大生活用海水一级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无机絮凝剂与有机絮凝剂配合使用时有很好的强化效果,COD去除率最高达61%,且对SS和BOD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