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4篇
  免费   1389篇
  国内免费   2694篇
测绘学   269篇
大气科学   1759篇
地球物理   576篇
地质学   6329篇
海洋学   848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501篇
自然地理   1010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360篇
  2021年   358篇
  2020年   344篇
  2019年   372篇
  2018年   292篇
  2017年   258篇
  2016年   279篇
  2015年   338篇
  2014年   481篇
  2013年   439篇
  2012年   473篇
  2011年   514篇
  2010年   437篇
  2009年   479篇
  2008年   520篇
  2007年   548篇
  2006年   581篇
  2005年   468篇
  2004年   428篇
  2003年   399篇
  2002年   298篇
  2001年   360篇
  2000年   297篇
  1999年   278篇
  1998年   227篇
  1997年   199篇
  1996年   198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74篇
  1993年   125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e influence of large-scale natural disturbance from winter storms (‘northers’) and river runoff on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of the southern Gulf of Mexico was investigated in both carbonate and transitional carbonate–terrigenou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amples of the infauna were obtained in three seasons from 13 stations from two 250 km transects along 80–170 and 20–50 m water depth. Samples after the northers season had the lowest total number of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114 and 2940,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dry and rainy seasons with 129 and 132 families and 11580 and 15266 individuals, respectively. Spatial patterns of macroinfauna composition varied across and along the shelf as a response to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depth. Coarser sediments from the carbonate area harboured the highest mean densities per station with 500–24,000 individuals m−2 and 108–122 families in total, compared to the transitional sediment with 500–8200 individuals m−2 and 56–74 families across the three seasons.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demonstrated that low densities and number of taxa were associated with winter storms, but storm influence was dependent on depth and sediment typ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BIOENV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ediment mean grain size, percentage of clay and organic matter best explained the macroinfauna spatial patterns, although BIOENV indicated that depth has an overriding role. An increase in densities of opportunistic taxa (numerous polychaetes of small sizes) was observed four months after the ‘northers’ and this was more evident in the area of carbonate sediment. Additionally a combined disturbance from northers and river runoff is suspect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a naturally impoverished macroinfauna community in the transition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72.
本文对北部湾XI钻孔岩芯中各种沉积相中的重矿物组合分别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湖相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物含量高,滨海相沉积物中稳定矿物(钛铁矿、电气石、锆石)特别富集,浅海相沉积物中则出现大量的自生海绿石,由此说明,重矿物组合的研究对阐明沉积相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3.
厦门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天然放射系不平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HPGeγ谱仪测定了厦门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得到11种核素238U2、34Th2、26Ra2、22Rn2、10Pb2、28Ra2、28Ac2、28Th2、24Ra2、12Pb、40K的平均比活度分别为:40.2、82.7、32.4、28.9、94.2、69.3、57.1、71.6、64.0、71.4、692Bq/kg.结果表明潮间带沉积物中天然放射系不平衡,其中234Th相对于238U2、10Pb相对于226Ra过剩,222Rn相对于226Ra2、28Ac相对于228Ra2、24Ra相对于228Th亏损.  相似文献   
74.
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特征及其物质来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华胃 《台湾海峡》1993,12(2):136-144
台湾海峡重矿物平均分布0.95%,其分布由西岸向东岸递减;由北部经台湾浅滩朝粤东方向缓慢递减。碎屑矿物46种,以角闪石、绿帘石、磁铁矿、钛铁矿、褐铁矿和片状矿物为主,它们占重矿物含量的67%。据主要重矿物含量将海峡分成8个矿物组合区。碎屑矿物来自海峡两岸基岩,通过河流搬运入海,有部分片状矿物为海峡以北的物质随浙闽沿岸流进入海峡而沉积。其海绿石是台湾西岸、澎湖岛第三系或第四系含海绿石岩层剥蚀后搬运入海沉积而成的。台湾浅滩的残留沉积物为晚更新世低海面时期的河口滨海相沉积物。由于处在开放的海洋环境,至今没有接受现代沉积。残留沉积物中的磁铁矿、钛铁矿、锆石等重矿物相对富集,含量高于近源海域,有可能赋存浅海砂矿。  相似文献   
75.
为了实现现场测量地表水中矿物油含量的全光纤荧光计的研制。采用荧光光谱测量分析方法 ,于 1 999年 1 0月— 2 0 0 0年 5月 ,采集了国内外不同的地区原油和成品油共 2 3种 ,用1 4种不同波长的激发光激励 ,进行荧光光谱特性测量实验研究。同时 ,对不同浓度的矿物油、水混合液也进行了测量实验 ,得出其最低检测浓度为 0 .0 0 5mg/L ;测量了青岛近岸海域表层受油污染海水的含油量为 0 .0 1~ 0 .2 2mg/L ;此外对水中矿物油受激荧光发射原理也作了简述。并对水中矿物油荧光光谱特性、浓度与荧光强度的关系 ,以及为研制现场测量水中矿物油浓度的全光纤荧光计的可能性作出了结论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76.
黄、东海海域水团发育对底质沉积物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黄、东海海域底质沉积物中的细粒级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和全粒级碳酸盐含量分析、对比上覆水团和悬浮体资料,探讨研究区水团发育消长对底质沉积物分布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可以划分为长江冲淡水影响的长江型物质沉积区;黄海水影响的黄河型物质沉积区和黑潮水以及东海次表层水影响的残留型物质沉积区。而水团发育消长可直接影响下伏底质的分布特征。黄河型物质沉积区与残留型物质沉积区的分界相应于黄海冷水向东南扩展与黑潮次中层混合水向陆架爬升互为消长的长期综合平衡位置,而黄海冷水向东南的扩展范围代表着黄河物质在陆架向东南扩展沉积的最大范围.  相似文献   
77.
救荒野豌豆对污染土壤中Cd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Cd单一和Cd、Zn复合污染对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生长及吸收富集重金属元素Cd的影响.以武汉市郊某蔬菜基地的农田土为试验土壤,分别加入5种质量分数的Cd(5,20,50,100,200 mg/kg),Zn的添加质量分数为150 mg/kg,模拟污染土壤进行盆栽试验,每盆移栽生长一致、数量相同的植株幼苗.结果表明:植株根、茎、叶、豆中的w(Cd)随着土壤中w(Cd)的增加而增加,且根>茎>叶>豆.当土壤中的w(Cd)=5 mg/kg时,根部的富集系数达到了17.18.但是,随着w(Cd)的增加,富集系数逐渐减小.在Cd、Zn复合污染的情况下,植物对Cd、Zn的吸收存在着协同效应,尤其是根部对镉的吸收有显著的提高.救荒野豌豆不仅能在高含量的镉污染土壤中正常生长,而且其根部的w(Cd)要远远大于地上部分,说明它是一种镉的排异植物.  相似文献   
78.
某矿山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矿山工作场所和生活区分别进行了样品采集,并使用ORTEC公司生产的16000道HPGeγ能谱仪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该矿山工作场所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大多高于生活区,其中危害最大的为尾矿坝;某些生活区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比对照点和国家均值要高,但多数都在国家均值范围内,最高值出现在3号生活区的农田土样中,其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分别为:α(226^Ra)——750.4Bq/kg、α(232^Th)——91.5Bq/kg、α(40^K)——1202Bq/kg。  相似文献   
79.
在氧化沉淀法去除铁的过程中,氧化反应分别在自然曝气、充气和除钙的条件下进行,对照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最佳的除铁配方,同时还着重对氧化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pH,Eh等)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以后试验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0.
基于GIS的县域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经济快速发展区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及污染状况,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中铜、汞、镉、铅、砷、铬、锌七种重金属含量特征,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进行评价,并绘制生态风险危害指数分级图。结果表明:土壤中除汞元素含量较高外,其他各元素含量仅稍高于当地土壤背景值。七种元素的单因子污染指数Cfi值均属于中等的污染参数,综合污染指数Cd上限值已处于高污染指数的范围,但平均值为属于中等污染水平。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来看,七种元素的单项潜在生态风险参数Eri的值也只有汞达到了强生态危害,七种元素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刚刚达到中等生态危害水平,说明该区农田土壤尚处于较低的生态风险状态。生态危害指数插值结果表明,慈溪市重金属元素的高风险区分布在中南部人类活动较为活跃、城乡工业较发达的区域,在今后的土地利用中,应高度重视人类活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