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7篇
  免费   529篇
  国内免费   650篇
测绘学   105篇
大气科学   517篇
地球物理   852篇
地质学   1387篇
海洋学   366篇
天文学   85篇
综合类   192篇
自然地理   37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51.
In this study,the climate trend of the annual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and total annual rainfall in China in the present century has been examined.It is noted that in the Northwest,the Northeast and North China the climate has become notably warmer this century but the rainfall trend has not been evident,mainly negative.In the 1980s China's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showed noticeable regional features:warm and dry in North China,cold and dry in the Southwest,warm and wet in the Northeast,cold and wet in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Besides,the four interdecadal climate change features and ranges of this century have been studied.It is found that on the scale of several decades there was considerably less rainfall in the most part of China in the warm background than in the cold background.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which started from the 1970s mainly happened in the Northwest and Northeast,while to the south of the Huanghe River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did not even as great as in 1940s.The corresponding rainfall feature is that most areas experienced much less rainfall except the area to the south of the Huanghe River and over the Changjiang and Huaihe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852.
在地球物理数据广义线性联合反演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地球物理数据非线性联合反演方法。对这两种方法的反演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非线性联合反演方法比广义线性联合反演方法更优越的结论。还对解决迭代公式中数量级不一致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53.
从辽宁省东部山区泥石流暴发的特点看,暴雨只是泥石流发生的一个激发因素。泥石流活动区分布于地壳快速上升,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带,泥石流活动的高潮与该区地震活动期基本一致,由此说明辽宁东部山区泥石流其孕育、发展和活动主要受内力地质作用所控制.  相似文献   
854.
成都市秋桂开花早晚的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乐  陈林  王明田 《气象科技》2020,48(5):774-778
基于成都市2004—2017年桂花物候观测与气象资料,运用相关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开展成都市秋桂花前四周气象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开花期与花前第1周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呈负相关,花前1周日最低气温高,降雨充沛则利于加快秋桂开花进程。②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温光主成分、降雨主成分,温光主成分与秋桂开花期关系最为密切,温度对秋桂开花起主导作用。③运用第1主成分与第2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建立了花期综合评价得分模型,花前第4周(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影响秋桂开花的重要影响周期,同时是秋桂花芽分化完成的重要时期,花芽分化完成的早晚可影响秋桂开花的早晚。相关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两种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反映气象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气象因子对秋桂开花的影响规律,为成都市秋桂花期气象服务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55.
2005年前东北地区地震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从地震活动时间序列的自然节律和地震天文周期等方面,对2005年以前东北地区浅震和深震的趋势,作了分析和预测。经χ~2检验可知。东北浅震受18.6年周的月球升交点运动和22年周的太阳黑子磁场交变影响较显著。综合预测,第五活跃期的时段为:1995年—2005年,在南、中北区内,都将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未来活跃期内,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但发生两次以上6级强震的可能性较大,且可能在中区和南区发生。东北深震没有明显的自然周期和天文周期。综合预测,6级以上深震未来活动时段为:1996年—2008年。  相似文献   
856.
用近场记录研究唐山地震的震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唐山地震近场记录的波形拟合,研究了震源短周期运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推断了主要破裂事件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高频地震波中的主要部分来自几个局部区域的破裂过程.它们的错距分布相当集中,上升时间为1.1-1.5s.由5次破裂事件组成的震源模型中引人随机扰动量,较好地描绘了地面运动的高频状态.  相似文献   
857.
地震-重力联合反演中的非块状一致性模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完善地震-重力联合反演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建立一致性模型.本文按照地震测深的常用办法,采用二维四边形非块状模型,通过网格节点的密度值来刻划连续性或间断性的物性分布.四边形单元内部的密度分布为双线性函数,本文给出了重力异常的严谨解析式.计算中可采用模型分解技术,将四边形化为矩形与直角三角形的组合,简化程序设计.算法的实施有两种途径:独立单元法和整体模型法.在联合反演的数值模拟中,还推出了剪切模量μ模型以及纵波速度V_P,与密度ρ的分布关系.  相似文献   
858.
应用周期-频度谱和复查分析等方法对大庆台网观测资料进行详细研究,从而取得了对台网的监测能力,其些小事件的性质等问题的明确认识。  相似文献   
859.
杜品仁 《地震研究》1993,16(3):221-228
本文根据月球交点运动周期规律,发现全球主要地震区的浅源大地震(1897—1990,Ms≥7.0)都存在18.6年地震轮回:活跃期为12.4年,平静期为6.2年。根据最好的统计结果,13个研究区中有4个区这种轮回存在的置信水平为95%,有9个区为98%。本文给出了各研究区的范围、各活跃期的具体时间、x~2检验结果和时空分布图。本文还定义了标志震级Mm来反映各研究区不同的地震活动水平。本文的结果可以充分代表全球浅源大地震的活动图象,为认识地震轮回的机制和地震的混沌性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60.
    
Based on the short period surface wave recorded by DSS of Project 85009, the Rayleigh wave dispersion of phase velocity is determined with the periods from 0.3s to 1.07s in Lücan-Fanxian Profile in this paper. The profile is divided into 7 sections by their disper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hallow velocity structure is inversed for each section. It shows that velocity obviously increases at the bottom of Neogene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the profile; that not only does Rayleigh wave velocity evidently decreases but also its waveform conspiciously changes across Neihuang fault, Changyuan fault and Liaolan fault respectively, by which the corresponding surface positions of these faults can be exactly determined; and that not only is S wave velocity between Changyuan fault and Liaolan fault smaller than that of its two sides, but also the buried depth of Neogene bottom is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two sides.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5, 168–175, 1993. This paper is funded by the Chinese Joint Seismological Science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