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2篇
  免费   2064篇
  国内免费   917篇
测绘学   227篇
大气科学   160篇
地球物理   452篇
地质学   3746篇
海洋学   380篇
天文学   64篇
综合类   201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242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256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214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310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292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Jellyfish patch formation is investigated by conducting a drifter experiment combined with aerial photography of a sustained patch of the moon jellyfish in Hokezu Bay, Japan. Jellyfish patches are aggregations of individuals that are caused by a combination of swimming (active influence) and advection by currents (passive influence). The drifter experiment involved the injection of 49 drifters around a distinct surface patch of jellyfish within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300 m × 300 m. The drifters’ motion, caused only by the passive influence, was recorded in a series of 38 aerial photographs taken over approximately 1 h. The ambient uniform current field larger than the patch scale was estimated from the movement of the centroid position of drifters, while the distribution of horizontal divergence and relative vorticity around the patch was estimated from the time-derivative in areas of triangles formed by the drifters. The centroid positions of both drifters and patches moved stably toward the bay head at different speeds. The difference vector between the patch and drifter centroids was directed to the sun, and was opposite to the ambient current. The distributions of vorticity and divergence around patches exhibited inhomogeneity within the patch scale, and the drifters in this nonuniform current field aggregated near the convergence area within 1 h.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horizontal patch formation is predominantly influenced by passive factors at the surface of Hokezu Bay. Furthermore, the upward swimming against downwelling may make sustained patch in surface layer.  相似文献   
32.
本文在作者另文数值模拟得到的三维海浪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给出了三维波峰长度、高度及方向角度等特征量的统计分布。发现考虑海浪的方向性质后波峰分布不再是均匀连续的 ;波峰的长度分布受方向函数影响 ,方向分布越宽 ,波峰的平均长度越短 ,波峰的方向角分布越宽 ;波峰高度和长度在波峰高度较小时有很大的相关性 ,而在波峰高度很大时无关  相似文献   
33.
34.
董韩扬 《海洋工程》1994,12(3):17-22
本文根据胜利二号极浅海步行坐底钻井平台的作业和工作环境特点,进行了防腐措施研究,设计了切合实际的防腐措施。该平台在海上作业近四年进坞修理,经观测防腐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35.
阐述了岛屿综合的内容和原则。介绍了双向缓冲区算法的概念并给出了双向缓冲区算法的定义,研究并证明了双向缓冲区算法的特性。分析了利用双向缓冲区算法综合海图岛屿的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利用双向缓冲区算法综合海图岛屿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6.
水平井含水率上升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塔里木油田塔中4油田(TZ4)底水油藏相关的地质、流体数据建立数值模型。在所建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计算的累积产油、产水和产液量回归俞启泰水驱特征曲线,以反映水平井见水特征的参数b。以参数b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因素对b值的影响,筛选影响水平井见水特征的主要因素,认为原油粘度、油层厚度、非均质性及水平井水平段在油藏中的位置是影响水平井含水上升趋势的主要指标。最后建立主要因素与b值的关系式,结合俞启泰曲线b值图版,提出预测水平井见水规律的公式——图版法(F-b法)。应用F-b法对塔里木水平井含水率进行预测,并与其他相关方法及实际生产数据对比,认为F-b法可作为预测塔里木油田水平井含水率、估算可采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7.
低渗透储层水平井—直井联合布井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布井方式至关重要。首先利用劈分流场的方法直观地给出常规储层水平井—直井联合布井的产能评价方法;然后针对低渗透储层的渗流特点,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条件下建立新的井网渗流物理模型并求解得到产能评价公式;最后经分析计算给出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面积井网极限注采井距关系曲线。研究结果为低渗透储层部署水平井—直井联合井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
根据充电法原理,结合模型桩试验,分析了钢筋笼周围的充电电场特征,结果表明钢筋笼的底端对应于电位梯度曲线的极小值点及电位曲线的拐点。以此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利用钻芯孔来检测成桩后钢筋笼长度的方法。某桥的应用表明,该方法简便、实用、可靠。  相似文献   
39.
双作用水泵泡沫增压装置应用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作用水泵泡沫增压装置是利用双缸双作用水泵的高压能力将低压空气和泡沫液二次增压至水泵的额定压力,并混合产生泡沫.采用BWZ-1200双作用水泵泡沫增压装置在北京地区深度为1 000 m以下的地热井钻探中,成功地克服了地热井钻进中井内漏失和洗井的难题;在极度缺水的宁夏南部地区水井钻探中,采用BWZ-1100双作用水泵泡沫增压装置解决了水井孔内严重漏失和施工用水的难题.该装置可代替价格昂贵的高压空压机实现气举反循环钻探,应用于深地热井、深水井和油气井钻探.  相似文献   
40.
洞穴完井工艺在寿阳地区煤层气钻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洞穴完井工艺包括钻井、完井、排水采气等工序,为提高煤层渗透率,最大限度的保证煤层气解析与运移,洞穴完井一般要求有效井径3-4m,及一定范围的破碎带。远东能源公司为开采寿阳地区15#煤层中的煤层气,部署了4口生产井.其井身设计为三开结构。钻井主要设备为T685WS顶驱车载钻机及多台不同型号的空压机,采用潜孔锤冲击钻进.以空气、空气泡沫为冲洗介质,钻进至15#目标煤层底板以下46m处完钻,然后利用可伸缩式扩孔器进行扩孔。在扩孔至距三开井底8~10m时.开始采用空气和清水憋压,通过瞬间释放压力,使煤层坍塌,如此反复,至造穴直径达到要求。由于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及操作流程作业,采取的技术措施合理,4口井均已顺利投入生产,增产效果显著。可见该种洞穴完井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保护煤层原生结构及环境,并且还能减少煤层气射孔、压裂等环节的费用.对于煤层气井施工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