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6篇
  免费   867篇
  国内免费   3345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375篇
地质学   6499篇
海洋学   213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32篇
自然地理   136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53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346篇
  2018年   357篇
  2017年   373篇
  2016年   407篇
  2015年   412篇
  2014年   448篇
  2013年   431篇
  2012年   472篇
  2011年   353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98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卡特巴阿苏大型金矿床位于新疆西天山中部那拉提北缘断裂带南侧,找矿前景较好。为查明矿区容矿岩浆岩的成因及其与矿床形成的联系,对主要矿石类型含金蚀变二长花岗岩和含金石英硫化物脉进行LA-MC-ICP-MS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锆石稀土元素显示较陡的左倾配分模式,具有明显的正Ce异常和负Eu异常,指示岩浆锆石成因。根据锆石Ce异常值,获得含矿岩石有关岩浆岩氧逸度对数值(Log(fo_2))为-29.2~5.1,指示岩浆具有较高的氧逸度,有利于金在岩体中初步富集。同时,氧逸度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指示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上地壳混染。应用锆石Ti温度计,获得含金蚀变二长花岗岩锆石结晶温度为765~975℃,反映岩浆来自下地壳缺水条件下的部分熔融。含金石英硫化物脉锆石具有较低的结晶温度(641~823℃),可能与早期角闪石的分异结晶有关。以上2种矿石类型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50.4±1.6Ma和348.9±1.4Ma,代表了容矿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岩体结晶年龄早于前人报道的矿床成矿年龄,表明岩体侵位与成矿作用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52.
樊炳良  张鑫利  于涛  白涛  冯德新 《地质通报》2019,38(8):1274-1286
吉塘复式花岗岩位于澜沧江岩浆岩带北段,是研究澜沧江结合带演化过程的重要窗口。对澜沧江北段卡贡地区吉塘复式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选锆石样品均具有明显的生长环带,Th/U值普遍大于0.4,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分别获得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22.8±1.5Ma(MSWD=1.60,n=16)、213.6±1.1Ma(MSWD=0.98,n=20)和221.1±1.5Ma(MSWD=1.30,n=15),时代均属于晚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吉塘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具有较一致的主量、微量元素含量,其变化特征也具有一致性,反映这2类岩石可能为同一期岩浆演化而来;吉塘复式花岗岩属于过铝质S型花岗岩,与临沧花岗岩、纽多花岗岩具有一致的岩石地球化学性质,为澜沧江花岗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一的构造岩浆活动模式;吉塘复式花岗岩的成因与碰撞造山导致地壳加厚增温及与岩石圈剪切、伸展期有关的深熔作用有关,澜沧江洋的闭合时间可能为273Ma左右。  相似文献   
653.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表壳岩系在华北克拉通广泛发育,在赞皇地区也出露有较典型的中低级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即从原赞皇群解体出来的官都群,其形成时代和成因目前仍有争议。官都群的主要岩石组合为变基性火山岩(包括角闪片岩和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石英片岩,以及一系列长英质副片麻岩等。对其中的长英质副片麻岩进行碎屑锆石定年研究,并结合前人已报道的碎屑锆石数据可知,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峰值约为2.5Ga,部分样品出现2.0~2.2Ga的峰值。变质锆石记录主要有2个范围,分别为2.48Ga左右和1.85~1.9Ga,可能代表了2期不同的构造热事件记录。结合该地区近年来的研究,可以得到如下认识:(1)样品中存在形态完好的长柱状锆石,表明是近源沉积;(2)约2.48Ga的变质记录与核部岩浆锆石的年龄(约2.5Ga)非常接近,可能代表了物源区中酸性岩体侵位后遭受的一次构造热事件,而不代表沉积岩形成后遭受变质的记录,即沉积过程晚于2.48Ga;(3)官都群至少有一部分岩石组合形成于古元古代;(4)官都群可能是不同时代、不同岩性单元拼贴而成,需要进一步解体。  相似文献   
654.
张海华  张健  黄欣  邱亮  苏飞  郑月娟  张德军 《地质通报》2019,38(9):1484-1500
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出露一套缺少化石、遭受接触变质作用的厚层碎屑岩。在该套地层采集碎屑锆石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测年研究。80个锆石分析点的年龄可分为3个主要年龄区间:242~294Ma,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63.6±3.3Ma(n=50,MSWD=4.9),峰值年龄为261Ma;301~381Ma,峰值年龄为348Ma;454~530Ma,峰值年龄为487Ma。另有7个锆石分析点的年龄分别为824Ma、836Ma、859Ma、867Ma、1279Ma、1556Ma、2447Ma。261Ma的峰值年龄限定了该地层的沉积下限,即属晚二叠世林西组。主量元素SiO2含量为67.81%,Al_2O_3为18.22%,MgO为1.44%,CaO为0.41%,Na_2O为1.54%,K_2O为3.90%,K_2O/Na_2O为1.15~10.21;A_(12)O_3/(CaO+Na_2O)为4.87~26.38;稀土元素总量介于162.39×10-6~223.46×10-6之间,平均值为200.88×10-6,负Eu异常,Ce为1.00~1.05,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微量元素以亏损Nb、Ta、Sr,富集Rb、Ba、La、Ce、Pb、Nd、Sm为特征。以上分析表明,林西组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依据碎屑锆石年龄谱值信息,林西组沉积物源具多样性和复杂性,除东北各地块,同时存在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物源信息,说明林西组沉积时期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可能已经开始俯冲碰撞过程。  相似文献   
655.
内蒙古东乌旗地区新近发现的葛根敖包铅锌矿,成矿与赋矿岩体石英闪长岩关系密切,对石英闪长岩进行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锆石Hf同位素分析,并对石英闪长岩进行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石英闪长岩2个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99±1Ma和301±1Ma,均为晚石炭世。岩石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显示,石英闪长岩具有典型的富硅、富碱特征,Na_2O/K_2O值为1.14~1.93,平均1.39,明显富钠高钾,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0.79~0.95,为准铝质或铝不饱和花岗岩类;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显著,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明显的右倾,显示岩浆源区可能有石榴子石残留;并有微弱负Eu异常,δEu=0.80~0.91,δCe=0.89~0.96,均靠近1,指示源区无斜长石残留;同时具低Sr、高Yb特征;并指示高场强元素U、La、Nd、Zr相对富集,而Th、Nb、Sr、P、Ti相对亏损,且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相对富集,Nb/Ta值低,指示岩浆源区可能为幔源为主。锆石Hf同位素分析显示,εHf(t)值全部为正值,+10.8~+13.6(全部大于10,较高),TDM2介于440~629Ma之间,相对集中,明显大于其锆石U-Pb年龄,其年轻的TDM2年龄和较高的εHf(t)值表明,岩浆中有相当大的幔源物质的贡献。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葛根敖包石英闪长岩岩浆源区可能为亏损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并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少量壳源物质的混染,为活动陆缘弧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656.
林木森  吴凌啸  王翠芝 《地质通报》2019,38(10):1726-1732
通过对福州盆地西北缘发育的霏细斑岩脉野外地质特征、锆石U-Pb测年及地球化学研究,讨论其与福州复式花岗岩体的成因联系。研究区霏细斑岩呈紫灰色,局部可见明显的流动构造,主要由正长石斑晶组成,脉体呈北东向侵入于早期福州复式岩体中。研究结果显示,霏细斑岩脉形成于97.4Ma,具有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的特征。该期岩浆活动形成于福州复式岩体的过渡期,且其地球化学特征与早白垩世钙碱性Ⅰ型花岗岩、晚白垩世碱性A型花岗岩之间存在连续过渡的关系,反映其为福建东南沿海构造体制从弧后扩张向陆内伸展转换的产物,暗示该构造体制的转换时间约为97Ma。  相似文献   
657.
本文对大兴安岭北段索图罕地区碱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并探讨了其成因和构造意义。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年龄为(139.50±0.56)Ma。岩石地球化学结果显示,索图罕林场碱长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的A型花岗岩,岩石具有富硅和碱、贫CaO和MgO的特征,岩石稀土元素质量分数较高,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图解具有右斜"V"字形的特征。索图罕林场碱长花岗岩为弱过铝质A型花岗岩,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样品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落入后碰撞区域,代表伸展环境。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认为该碱长花岗岩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岩石圈伸展相关。  相似文献   
658.
色尔腾山岩群是华北克拉通中西部早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华北克拉通基底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色尔腾山岩群的形成时代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岩石学和锆石SHRIMP U-Pb定年研究,查明了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兰乡查干哈达地区色尔腾山岩群东五分子岩组的岩石组成和年代学特征。东五分子岩组遭受了后期岩浆和构造作用的强烈破坏,未见顶底,主要由中细粒斜长角闪岩、细粒黑云斜长片麻岩、眼球状细粒黑云斜长片麻岩、条带状细粒黑云斜长片麻岩和细粒黑云角闪片岩组成,矿物组合特征指示岩石经历了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其中,眼球状细粒黑云斜长片麻岩出露相对较厚,与细粒黑云斜长片麻岩多呈互层状产出,局部偶夹细粒黑云斜长片麻岩。本次研究选取其中新鲜的细粒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测年分析,其锆石多呈自形-半自形,发育震荡环带,主体为岩浆成因,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1 930.7±9.6)Ma,代表原岩(中酸性火山岩)冷凝结晶年龄,表明东五分子岩组经历变质作用的时代应晚于1 930 Ma。  相似文献   
659.
广西锑矿资源丰富,为研究其成矿规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广西锑矿的勘查开发、资源分布、矿床成因、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成矿时代及成矿规律等,并划分出了岩浆热液型、浅成中-低温热液型和风化型3个三级矿床成因类型,其中岩浆热液型为广西主要的锑矿床类型.在三级矿床成因类型的基础上共划分出7个四级成因类型,其中复合...  相似文献   
660.
Hekla volcano is a major producer of large, widespread silicic tephras. About 3000 years ago, the dominant eruption mode shifted from infrequent large (>1 km3) to more frequent moderate (<1 km3) eruptions. In the following two millennia ≥20 explosive silicic-to-intermediate eruptions occurred, and six or more basaltic. Three categories can be identified with dacite/andesite to basaltic andesite in the oldest eruptions through basaltic andesite to basalt in the youngest eruptions. Ten tephra layers of the first category have distinct field characteristics: a pale lower unit and a dark upper unit (two coloured or TC-layers). Colour separation is sharp indicating a stratified magma chamber origin. The lower unit is dominantly andesitic (61–63% SiO2), while the upper unit is basaltic andesite (53–57% SiO2). Volumes of the eight largest TC-layers range from 0.2 to 0.7 km3 as freshly fallen. Radiocarbon and soil accumulation rate dates constrain the TC-layers to between 3000 and 2200 years ago. Two of these (~2890 and ~2920 b2k) are likely to occur overseas. Low SiO2 in the last erupted tephra of the TC-layers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historical Hekla lavas, implying a final effusive phase. The Hekla edifice may, consequently, be younger than 3000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