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8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585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董振信  陈立辉 《岩石学报》1999,15(4):607-615
通过对我国东部北起黑龙江省南至海南省31个产地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橄榄岩类 (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及二辉橄榄岩) 包体和辉石岩类包体中的160 多个尖晶石电子探针分析数据, 论述了尖晶石的Cr-Al, Fe-Mg, Ni-Mg 主元素及有关比值和端员组分之间的关系, 分析研究了不同岩类包体中尖晶石的颜色、成分及成因之间的联系。并利用所分析的有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共生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 采用新的、较合理的Brey-Kohler温度计及Kohler-Brey 压力计和Ballhaus etal. 氧逸度计算方法进行了计算, 探讨了尖晶石成分与其形成温度、压力和氧逸度状态的关系, 指出了尖晶石成分所反映的地幔亏损程度及部分熔融程度的变化规律及尖晶石 (相) 稳定的温度、压力和氧逸度范围。  相似文献   
92.
伟晶岩绿柱石矿物学及其通道水氢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辉  刘丛强  马英军 《矿物学报》1999,19(3):370-378
自然界绿柱石存在三个类质同象系列,即“八面体”绿柱石(c/a=0.991 ̄0.996),“正常”绿柱石和“四面体”绿柱石。绿柱石矿物精细结构研究表明,二价离子置换八面体中Al,Li置换四面体中Be,而碱离子被绿柱石通道所容纳,用于补偿低价阳离子置换Al八面体和Be四面体引起的电价不足。伟晶岩绿柱石通常含有〉1.6wt%的通道水,而包裹体中流体仅为0.15wt%左右。室温下绿柱石通道中存在1型和Ⅱ  相似文献   
93.
Preliminary study on weathering and pedogenesis of carbonate rock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South China is the largest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area of carbonate rock in the world. The origin of the soils over the bedrock carbonate rock has long been a controversial topic. Here further exploration is made by taking five soil profiles as examples, which are developed over the bedrock dolomitite and limestone and morphologically located in upland in karst terrain in the central, west and north Guizhou as well as west Hunan, and proved to be the weathering profiles of carbonate rock by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acid-dissolved extraction experiment of bedrock, mineralogy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Field, mineralogical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eathering and pedogenesis for carbonate rock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t is pointed out that weathering and pedogenesis of carbonate rock are important pedogenetic mechanisms for soil resources in karst area, providing a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n the origin of soils widely overlying bedrock carbonate rocks in South China.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498330003) and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Project (Grant No. 95pre-39).  相似文献   
94.
A shale split in the well-studied Foord Seam (Upper Carboniferous), Stellarton Basin, Nova Scotia, provides a rare opportunity to study little known siderite concretions with anatomically preserved plants from a limnic basin. Siderite concretions occur throughout the split, commonly as sheet-like, inter-connected lepidodendrid logs, or less frequently as spherical masses; they are typically vuggy. A sample of 14 stratigraphically oriented concretions in the split shows that primary siderite varies from 45% to 80% (wt.%) due to selective replacement by 5% to 40% ferroan dolomite or ankerite in plant tissues. These two minerals show large Mg/Fe and Mg/Ca variability and are Fezoned. Clay content ranges from trace to 20%, and quartz from 5% to 10%. Partial cell-wall destruction by erosion and changeable oxic/anoxic conditions, prior to siderite permineralization, resulted in preservation mainly of the more resistant plant tissues. On average, carbon from siderite is isotopically heavier (+4.8±1.9 0/00) than that from ‘dolomite' (−7.2±1.1 0/00). The distribution of and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δ13C and δ18O probably reflects the two fractionation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methanogenesis and ‘dolomitization', respectively, in the genetic history of the siderite concretions in the split. Siderite concretions formed diagenetically early from bicarbonate under reducing conditions in a slightly alkaline freshwater environment that precluded calcite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95.
本文论述了近年来白云鄂博矿区在旷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研究方面的进展。在矿物学研究方面,除以往研究过的一百多种矿物外,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又相继发现并研究了含铌锐钛矿、含铌钙钛矿、锶铁钛石、水磷钙钍石、白云鄂博矿、未命名氟碳酸盐新种矿物、珀硅钛铈铁矿、硅钡镁石、带云母等矿物;发现了矿物间的共生和交代关系。在岩石学研究方面,找到了霓长岩,发现了霓长岩化作用,确定了火成碳酸岩岩石的存在。在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方面,提出了稀土稀有金属矿化与火成碳酸岩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的见解。  相似文献   
96.
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乌尔根铅锌银矿是得尔布干成矿带上具有代表性的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铅锌银矿之一。显微镜下观察、电子探针分析结果等矿物学证据证明,该矿床存在2期成矿作用。其中早期火山热液形成的金属硫化物普遍受应力作用的改造,并广泛被晚期形成的矿物交代,典型矿物是不含乳滴状黄铜矿的闪锌矿,具有高含量Fe、Mn和低含量Cu的特征;晚期次火山(隐爆角砾岩)热液形成的金属硫化物占大多数,常交代早期形成的矿物并与其交生在一起,典型矿物是含固溶体乳滴黄铜矿的闪锌矿,并且具有中等含量Fe、Mn和高含量Cu的特征。在次火山热液期的晚阶段残余热液还形成了较为纯净的呈棕黄色-无色透明的纯净闪锌矿,具有高含量Zn,低含量Fe、Mn、Cu的特征。结合前人测定的研究区火山岩和矿石矿物定年结果以及火山岩主量元素组成数据,推测早期火山热液成矿与中基性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关系密切,而晚期次火山(隐爆角砾岩)热液属于满克头鄂博组的(中)酸性岩浆热液的产物。隐爆角砾岩热液富含Cu元素且为成矿提供了主要物质来源,是研究区寻找除铅锌之外其他矿种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7.
梁贤 《地质与勘探》2020,56(5):969-984
氧逸度为有效的氧分压,是实验岩石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岩浆的氧逸度是继温度、压力、浓度等影响成岩成矿过程的关键性物理化学参数。本文利用磷灰石的氧逸度计,对邯邢地区六大主要岩体的岩浆氧逸度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显示,样品中的磷灰石主要为羟-氟磷灰石,磷灰石的形态、成分和结构特征指示其为岩浆成因。磷灰石中的Mn元素在晶格中有两种方式,多以Mn3+和Mn5+的方式进入晶格。磷灰石氧逸度计计算的logfo2为-12.31~-9.75,均值-11.02。参考与磷灰石共生角闪石的形成温度,认为邯邢地区岩浆岩普遍具有较高的氧逸度。根据磷灰石氧逸度值与矿床规模的填图结果,认为并非氧逸度越高越有利于邯邢式铁矿的形成。结合矿物学填图等值线闭合的趋势,进而推断邯邢地区中部的符山和武安岩体深部可能仍存在较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98.
郭晶  李云帅  张建新 《地质学报》2020,94(9):2698-2711
大陆碰撞造山带中高压麻粒岩的 P- T- t 轨迹研究对于理解造山带的热演化历史及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连接同位素年龄与变质演化过程是恢复和建立 P- T- t 轨迹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南阿尔金巴什瓦克地区基性麻粒岩的详细岩相学研究,认为该基性麻粒岩经历了原岩阶段(M1)、峰期变质阶段(M2)、峰后退变质阶段(M3)以及晚期角闪岩相- 绿片岩相退变质阶段(M4)。其中,传统矿物温压计和矿物微量元素温压计获得该基性麻粒岩所记录的峰期变质条件分别为17. 5~22. 6 kbar,901~985℃ 和17~28 kbar,1012~1049℃,退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为7. 6~10. 7 kbar,750~810℃。此外,锆石U- Pb 年代学结果表明基性麻粒岩的变质时代为491±3. 5 Ma (MSWD=0. 62),结合锆石和石榴子石的微量元素分配系数以及前人的实验岩石学数据,认为该变质时代记录了早古生代高压- 超高温的变质事件,进而恢复了南阿尔金基性麻粒岩所记录的顺时针 P- T- t 轨迹。  相似文献   
99.
自然重砂是地质体经自然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而分离出的单矿物(或矿物组合)。自然重砂矿物晶体由于仍然保留有许多矿物成因信息,包括颜色、形态、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矿物组合等特征,因此常用于追溯源区地质体或者找矿勘查。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找矿方法——自然重砂测量。本文基于全国自然重砂找矿的数据资料,系统梳理了自然重砂的矿物类型、出现频率及其分布等特点,分析了自然重砂的矿物组合和成因矿物学特征,研究了自然重砂矿物的源区烙印、搬运距离及标型指示矿物组合特征,探讨了自然重砂成因矿物学研究意义及其找矿应用前景。自然重砂矿物的颜色、形态及内部结构依然保留着明确的成因矿物学信息:其颜色和晶体形态具有继承性而与其源区母体联系起来,体现源区母体的特性;其矿物组成可分出残余原生重矿物(包括造岩矿物、副矿物、矿石矿物等)和新生重砂矿物两个部分,如赤铜矿、孔雀石等反映着源区岩性体的成分或者赋存状态特征,其矿物组合也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原生共生矿物而体现诸如有无矿化等意义;重砂颗粒的磨圆度、边界光滑性等表面特征反映搬运距离,有利于明确响应源区母体或者物源,而具有良好的找矿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0.
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的需要,矿山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以现代的系统的安全管理模式替代原来传统的管理模式,应用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技术,搭建一个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规范化、结构化、系统化的新的安全管理平台,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防止和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