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04篇 |
免费 | 637篇 |
国内免费 | 12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0篇 |
大气科学 | 15篇 |
地球物理 | 136篇 |
地质学 | 4253篇 |
海洋学 | 228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220篇 |
自然地理 | 1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02篇 |
2022年 | 192篇 |
2021年 | 128篇 |
2020年 | 144篇 |
2019年 | 135篇 |
2018年 | 111篇 |
2017年 | 97篇 |
2016年 | 124篇 |
2015年 | 161篇 |
2014年 | 213篇 |
2013年 | 169篇 |
2012年 | 172篇 |
2011年 | 204篇 |
2010年 | 193篇 |
2009年 | 194篇 |
2008年 | 181篇 |
2007年 | 217篇 |
2006年 | 211篇 |
2005年 | 166篇 |
2004年 | 165篇 |
2003年 | 164篇 |
2002年 | 150篇 |
2001年 | 206篇 |
2000年 | 156篇 |
1999年 | 162篇 |
1998年 | 128篇 |
1997年 | 121篇 |
1996年 | 110篇 |
1995年 | 110篇 |
1994年 | 128篇 |
1993年 | 84篇 |
1992年 | 68篇 |
1991年 | 51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西藏冈底斯多金属成矿带斑岩铜矿定位预测与资源潜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1999年开展地质大调查以来,冈底斯成矿带斑岩铜矿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在全面收集冈底斯成矿带地质、矿产和物化探资料基础上,建立了本区GIS平台上的资源预测评价系统.采用数理统计分析,确定了冈底斯成矿带斑岩铜矿定位预测的定量化标志35个,认为对斑岩铜矿预测影响比较重要的地质变量(因素权重>0.2)为花岗岩体(不限时代)、Cu、Mo、W、Au、Ag、Bi化探异常、Cu-Mo、Cu-Mo-Au、Cu-Au-Ag组合化探异常、矿床规模、重力场中低负异常场等.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工作区斑岩铜矿的定位预测,圈定了斑岩铜矿成矿远景区33处,计算结果与实际矿产分布和地质理论分析相吻合.采用面金属量法对冈底斯成矿带斑岩铜矿的资源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冈底斯地区仍具有良好的斑岩铜矿找矿远景,1 000 m以浅的潜在铜资源量可达1亿吨以上.其中,驱龙-甲马-拉抗俄、松多雄、白容-冲江、松多握、吉如、达布、汤不拉、龙卡朗、崩不弄金矿、洞嘎、雄村、麦热-仁钦则、蒙哑啊东北、吹败子、岗达、沙让-亚贵拉、青龙-龙马拉、冲木达、洛麦南、拉屋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12.
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针对现有固体矿产地质调查(勘查)项目,积极探索和实践绿色地质勘查工作技术方法,因地制宜应用全液压履带钻机、便携式模块化钻机实施“一基多孔”,采用背包钻实施“以钻代槽”,通过优选环保型冲洗液,净化处理废弃冲洗液,控制临时占地规模等具体措施。与传统机场规格相比占地面积减少了80%~85%,临时便道修筑减少了60%~65%,工后复垦复绿达到了80%以上。通过绿色勘查成本费用分析,人员、临时用地(青苗)补偿、绿色环保材料及复垦复绿等费用成本总和降低了40%左右。最后探索实践了绿色勘查工作保障措施,对下一步绿色勘查工作提出了建议,为加强绿色勘查工作理念、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激发绿色勘查工作活力提供了积极的导向。 相似文献
113.
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矿种成矿规律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7~2013年开展的内蒙古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对铁、铜、铅锌、金、银、钨、钼、铬、镍等重要矿种进行了区域成矿规律总结,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文章即是对该项工作部分成果的概括总结。主要进展包括:在全国Ⅲ级成矿区带划分的基础上,首次进行了覆盖全自治区的Ⅳ级成矿亚带的划分,共划分出34个Ⅳ级成矿亚带;对内蒙古铁、铜等11个重要矿种的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特征进行了概述,对其时空分布规律做了归纳,认为全区70%以上的矿床数量和资源储量均集中在Ⅲ_5、Ⅲ_6、Ⅲ_8、Ⅲ_10和Ⅲ_11五个成矿区带。此外,不同矿种甚至同一矿种,由于成矿地质背景的差异,在不同的三级区带中的分布也不一样。主要成矿期为元古宙和中生代,次为太古宙和晚古生代,不同矿种的重要成矿期也不完全相同。从区域演化的角度探讨了构造与成矿的关系,认为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不同的矿床类型和不同矿种的矿床,其中,古大陆边缘裂谷带以白云鄂博式铁_稀土元素矿床为代表,而大兴安岭岩浆岩带则以产出与燕山期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有关的多金属矿产为特点。 相似文献
114.
GIS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并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简要介绍了GIS、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及GIS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并根据基于GIS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3个步骤,详细阐述了GIS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的具体应用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5.
利用X衍射法分析了苏北平原浅钻剖面(YZ1)的粘土矿物类型和含量,并对其环境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YZ1浅钻沉积物粘土成分主要由4种粘土矿物(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蒙脱石)和少量长石、石英碎屑组成;研究区的古气候环境演变主要经历3个阶段,13 770~11 600 cal a B.P.期间的低温冷干阶段;11 600~9 610cal a B.P.期间的逐步升温阶段;9 610~1 520 cal a B.P.期间的全新世暖湿阶段,在这3个大的阶段背景条件下也存在一些次级波动。 相似文献
116.
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是我国大型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之一。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含矿砂层在含氧含铀水的渗入径流过程中,由于水介质性状的变化,在与砂体发生水岩作用时形成了完全氧化带、不完全氧化带、还原带和原生带等不同地球化学亚带及其相对应的蚀变矿物群,即完全氧化带为褐铁矿(针铁矿、水针铁矿)、伊利石、蒙脱石、少量黄钾铁矾的蚀变矿物群;不完全氧化带为褐铁矿(针铁矿、水针铁矿)、黄钾铁矾、蒙脱石、伊利石、少量绿泥石、高岭石的蚀变矿物群;还原带为沥青铀矿、黄铁矿、高岭石、绿泥石、少量蒙脱石、伊蒙混层粘土、伊利石和碳酸盐等新生蚀变矿物群;原生带的新生蚀变矿物群以黄铁矿、绿泥石、高岭石为主,有时出现少量碳酸盐、蒙脱石和伊利石等。 相似文献
117.
孙富国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4,9(4):476-480
王村矿泉水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碎屑岩裂隙水的混合水。它受深循环远源补给。矿泉水的动态稳定、水质优良、口感纯正,属锶—偏硅酸饮用天然矿泉水,是山西较好的饮用矿泉水源之一,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稷山南阳矿泉水是一个含锶—锌—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的重碳酸硫酸钠型饮用天然矿泉水。该矿泉水处于侯马断陷盆地内次一级断裂的复合部位,赋存于中更新统中下部的中细砂层中。水量丰富,涌水量可达800m ̄3/d。此矿泉水动态稳定,口感纯正,产地环境优美,无任何污染。自1988年发现,1989年开发利用至今,该矿泉水、矿泉饮料畅销不衰,是一处具有发展远景的优质矿泉水。 相似文献
118.
滇中腊梅铁矿床位于西南“三江”地区金沙江-哀牢山-红河富碱斑岩带中段,其矿化类型不明,成矿机制和资源潜力不清,制约了该区找矿勘查的深入研究。本次研究工作在详细的地质调查基础上,根据矿(化)体产出特征,将磁铁矿划分为正长斑岩内的豆状-星点状磁铁矿(Ⅰ-Mag)、透辉石角岩内浸染状-团块状磁铁矿(Ⅱ-Mag)和层间破碎带内脉状及囊状充填型磁铁矿(Ⅲ-Mag)3种类型。通过LA-ICP-MS原位微区成分对比,发现3类磁铁矿总体富集Ti、Mn、V、Mg、Zn及Ni,贫Sn、Ga及Sc等元素,并且从Ⅰ-Mag→Ⅱ-Mag→Ⅲ-Mag, Mg、V、Zn含量及Ni/Cr值逐渐增加,Cr、Sn及REE含量逐渐降低,反映3类磁铁矿具有从岩浆成因向热液成因演化的特征。结合Ni/(Cr+Mn)-(Ti+V)、(Al+Mn)-(Ti+V)图解及磁铁矿矿相学特征,认为该矿床属于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与富碱斑岩密切相关。3类磁铁矿形成温度约300~500℃,Ⅰ-Mag→Ⅱ-Mag→Ⅲ-Mag的氧逸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温度、氧逸度等信息指示,腊梅铁矿床深部具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潜... 相似文献
119.
Based on new evidence the Sulu orogen is divided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into high‐pressure (HP) crustal slice I and ultrahigh‐pressure (UHP) crustal slices II and III. A combined set of mineral inclusions, cathodoluminescence images, U‐Pb SHRIMP dating and in situ trace element and Lu‐Hf isotope analyses was obtained on zircon from orthogneisses of the different slices. Zircon grains typically have three distinct domains that formed during crystallization of the magmatic protolith, HP or UHP metamorphism and late‐amphibolite facies retrogression, respectively: (i) oscillatory zoned cores, with low‐pressure (LP) mineral inclusions and Th/U > 0.38; (ii) high‐luminescent mantles (Th/U < 0.10), with HP mineral inclusions of Qtz + Grt + Arg + Phe + Ap for slice I zircon and Coe + Grt + Phe + Kfs + Ap for both slices II and III zircon; (iii) low‐luminescent rims, with LP mineral inclusions and Th/U < 0.08. Zircon U‐Pb SHRIMP analyses of inherited cores point to protolith ages of 785–770 Ma in all seven orthogneisses. The ages recorded for UHP metamorphism and subsequent retrogression in slice II zircon (c. 228 and c. 215 Ma, respectively) are significantly older than those of slice III zircon (c. 218 and c. 202 Ma, respectively), while slice I zircon recorded even older ages for HP metamorphism and subsequent retrogression (c. 245 and c. 231 Ma, respectively). Moreover, Ar‐Ar biotite ages from six paragneisses, interpreted as dating amphibolite facies retrogression, gradually decrease from HP slice I (c. 232 Ma) to UHP slice II (c. 215 Ma) and UHP slice III (c. 203 Ma). The combined data set suggests decreasing ages for HP or UHP metamorphism and late retrogression in the Sulu orogen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Thus, the HP‐UHP units are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three crustal slices, which underwent different subduction and exhumation histories. Slice I was detached from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at ~55–65 km depth and subsequently exhumed while subduction of the underlying slice II continued to ~100–120 km depth (UHP) before detachment and exhumation. Slice III experienced a similar geodynamic evolution as slice II, however, both UHP metamorphism and subsequent exhumation took place c. 10 Myr later. Magmatic zircon cores from two types of orthogneiss in UHP slices II and III show similar mid‐Neoproterozoic crystallization ages, but have contrasting Hf isotope compositions (εHf(~785) = ?2.7 to +2.2 and ?17.3 to ?11.1,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eir formation from distinct crustal units (Mesoproterozoic and Paleoproterozoic to Archean,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breakup of Rodinia. The UHP and the retrograde zircon domain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er Th/U and 176Lu/177Hf but higher 176Hf/177Hf(t) than the Neoproterozoic igneous cores. The similarity between UHP and retrograde domains indicates that late retrogression did not significantly modify chemical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UHP metamorphic system. 相似文献
120.
文中探讨了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在宁芜盆地中段火山岩型铜矿预测中的应用。首先,结合研究区的成矿地质背景,提取地质体、构造、围岩蚀变三大类证据因子;其次,分析各证据因子与铜矿点之间的空间关系,认为姑山旋回、娘娘山旋回火山机构控制了本区火山岩型铜矿的空间分布,根据计算结果,选取与火山岩型铜矿密切相关的龙王山组、姑山组地层,姑山旋回粗面斑岩、娘娘山旋回二长斑岩、NW向构造1.5 km缓冲区、NE向构造1.3 km缓冲区、EW向构造4.5 km缓冲区、硅化、褐铁矿化、黄铜矿化等作为模型自变量;最后采用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成矿概率计算,并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圈定四个成矿远景区,分别为P1、P2、P3、P4,其中P1、P2、P3呈北东向展布,主要受娘娘山和姑山火山机构控制,P4为东西向分布,主要受龙王山火山机构控制,在这些预测区中,均存在已发现的铜矿体,说明预测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