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9篇
  免费   1738篇
  国内免费   1826篇
测绘学   284篇
大气科学   628篇
地球物理   2686篇
地质学   6075篇
海洋学   901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493篇
自然地理   1184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249篇
  2021年   352篇
  2020年   379篇
  2019年   393篇
  2018年   340篇
  2017年   352篇
  2016年   387篇
  2015年   405篇
  2014年   607篇
  2013年   668篇
  2012年   488篇
  2011年   564篇
  2010年   508篇
  2009年   598篇
  2008年   640篇
  2007年   569篇
  2006年   632篇
  2005年   442篇
  2004年   400篇
  2003年   367篇
  2002年   328篇
  2001年   319篇
  2000年   288篇
  1999年   281篇
  1998年   243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125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8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缓解水资源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深化对中国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现状的认知,更好地支撑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实践,在对不同类型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重点阐述非常规水资源的术语和内涵,总结非常规水资源的现状开发利用量和开发利用模式,分析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量逐年上升,截至2018年底已达86.4亿m3,但在全国供水总量中的占比尚不足1.5%,开发利用中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规划设计不到位、工程技术有短板等问题,制约着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序发展。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迎来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12.
滑坡碎屑流对拦挡结构的直接冲击常产生较高的峰值冲击力和冲击能量,导致结构发生破坏而失效;而导引结构通过改变碎屑流的运动路径,可减缓其冲击效应,提高结构抗冲击能力。文章运用三维离散元模拟软件,结合室内休止角试验的结果,校准数值模拟参数,以三种不同导引结构(凹型圆弧、直线型、凸型圆弧)为变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凹型圆弧结构B1可以有效地将碎屑流颗粒的冲击力进行转化,结构所受的法向力最小,切向力最大,对颗粒的导引作用最大。经过三种不同导引结构后,颗粒与滑槽之间的碰撞和摩擦是导致颗粒动能减小的主要原因;而三种不同导引结构对颗粒动能的耗散效果无显著差异。导引结构的作用对于颗粒堆积体积分布有显著的影响,主要影响区是靠近坡脚处,对导引结构之后的堆积区域的颗粒体积分布影响不显著。通过对冲击效应和堆积特性的研究,得到凹型圆弧结构形式最优,可以为碎屑流的防护工程抗冲击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13.
入湖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对水流流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河流中开辟生化反应区、直接布设仿生填料净化河流微污染水体可以达到改善入湖水质、减少投资、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但在河道内直接布设填料势必会对河流的水动力条件及其河流原有的使用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从填料给水流带来的阻力、流速及糙率变化等方面进行河道内直接布设生物填料对河流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河道流速不大(属于缓流水体),9根/m2的填料布设密度对水流的扰动作用程度不高,填料段的糙率仅为无填料段糙率的1.08倍,不会对河道的泄水能力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314.
城市雨洪模拟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对水文过程描述的角度对城市雨洪模拟技术进行了回顾,认为管网汇流阶段算法较为成熟,而产流和坡面汇流阶段还有待深入研究.从模型构建思想的角度回顾其发展历程,阐明了经验性模型和分布式概念性模型的局限性以及分布式物理模型的良好发展前景.通过总结国内外几个具代表性城市雨洪模型的特点,从特定模型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城市雨洪模型的现状,并指出中国与国外模型研究的差距.对与城市雨洪模拟精度密切相关的基础数据收集与管理技术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城市雨洪模拟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15.
气流中跃移颗粒的受力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气流中颗粒跃移过程中受力分析及其运动机理的研究在发展风沙物理学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受实验条件和实验手段的限制,关于此方面的认识还不统一,采用高速频闪摄影技术,在计算跃移颗粒各运动参数的基础上,反推出跃移颗粒的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并将颗粒所受的阻力,升力和重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阻力最重要,重力次之,升力也不可忽略,它占重力的20%以上,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得出了颗粒的跃移运动轨迹,与  相似文献   
316.
317.
李博  黄嘉伦  钟振  邹良超 《岩土力学》2019,40(9):3670-3768
对交叉裂隙渗流传质特性的定量描述是研究整个裂隙网络渗透传质特性的基础。为真实模拟水流及溶质在三维交叉裂隙中的运移过程,首先通过三维轮廓仪获取天然岩石裂隙表面的形貌数据,再应用三维重构技术生成相应的三维交叉裂隙模型,随后求解Navier-Stokes方程,假定溶质运移满足Fick定律,模拟水流和溶质在三维交叉裂隙中的运移过程。通过对比粗糙裂隙模型与平行平板模型的模拟结果发现:粗糙度对流体的分布及流动状态存在显著的影响;不同进、出口工况下的流体流动及溶质运移状态亦表明:裂隙交叉的几何形貌会显著地影响溶质混合行为。这些结果表明,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平行平板模型在评估岩体内特别是交叉口的物质运移特性时将导致较大的偏差,在将来的研究中有必要针对裂隙交叉口的几何特征建立修正的模型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18.
非闭合流域岩溶水模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贵州普定后寨河实验流域的研究,论述了非闭合流域岩溶水形成机制,根据流域地表、地下结构,将全流域划分为4个单元,并考虑各单元的闭合程度,建立了概念性岩溶水模型,为非闭合岩溶流域水文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19.
吕海深 《水文》2020,40(1):13-17
大孔隙流是土壤优先流的一种,在植被发育区土壤大孔隙比较常见,对径流形成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介绍了大孔隙流的研究方法,系统总结了近50年植被发育区土壤大孔隙对降雨入渗过程及径流形成过程的影响:从水分入渗的角度,大孔隙可以加快降雨入渗过程;由土壤大孔隙流与山坡产流的关系,大孔隙促进了边坡雨水的运动进而引起了快速产流;世界范围内的研究都表明土壤管流或大孔隙流是径流组分重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320.
Impulsive force of debris flow on a curved dam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Although Sabo dams are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river and basin management, traditional Sabo dam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ecology and landscape. Moreover, such dams are hit and often damaged by great impulsive force when they block the debris flow. Therefore, alternative shapes for Sabo dam deserv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 this investigation, a curved dam was designed by changing the upstream-dam-surface geometric shape to reduce the impulsive force of the debris flow, with enhanced stability and reduced concrete mass being the anticipated outcomes. In this study, the flume and laboratory facilities simulated the impulsive force of the debris flow to the Sabo dams. Three geometric forms, including vertical, slanted and curved Sabo dam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impulsive force. Impulsive force theories of the debris flow were derived from the momentum equation and the Bernoulli equation. In these, the impulsive force was balanced by the friction force of the Sabo dam and the opposite force of the load cell behind the dam as it was hit by the debris flow.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when comparing the experimental data with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our impulsive force theory has predictive validity with regard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results from both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data clearly show that curved darns were sustained less force than the other darns under the same debris flow. This comparison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curved geometry for a well-designed Sabo d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