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ASTROD I is a planned interplanetary space mission with multiple goals. The primary aims are: to test general relativity with an improvement in sensitivity of over three orders of magnitude, improv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gravity and a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quantum gravity theory; to measure key solar system parameters with increased accuracy, advancing solar physics and our knowledge of the solar system; and to measure the time rate of change of the gravitational constant with an order of magnitude improvement and the anomalous Pioneer acceleration, thereby probing dark matter and dark energy gravitationally. It is an international project, with major contributions from Europe and China and is envisaged as the first in a series of ASTROD missions. ASTROD I will consist of one spacecraft carrying a telescope, four lasers, two event timers and a clock. Two-way, two-wavelength laser pulse ranging will be used between the spacecraft in a solar orbit and deep space laser stations on Earth, to achieve the ASTROD I goals. A second mission, ASTROD (ASTROD II) is envisaged as a three-spacecraft mission which would test General Relativity to 1 ppb, enable detection of solar g-modes, measure the solar Lense–Thirring effect to 10 ppm, and probe gravitational waves at frequencies below the LISA bandwidth. In the third phase (ASTROD III or Super-ASTROD), larger orbits could be implemented to map the outer solar system and to probe primordial gravitational-waves at frequencies below the ASTROD II bandwidth.
Wei-Tou NiEmail:
  相似文献   
82.
米萍  隋正红  阙州  周伟  商二磊 《海洋学报》2017,39(8):99-114
龙须菜配子体和四分孢子体在生殖结构的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细胞形态和结构层面的变化。本实验以龙须菜雌雄配子体和不同品系龙须菜四分孢子体为实验材料,采用连续徒手切片的方法,观察龙须菜配子体发育和不同品系四分孢子体四分孢子形成过程。观察到,雌雄配子体发育经过幼苗期、毛细胞期、性成熟期,幼苗期和毛细胞期雌雄配子体间无明显差异,进入性成熟期后,产生生殖结构时才能将其区分开。四分孢子起源于四分孢子体表皮层细胞,初始为鲜红色直径约5~10 μm的细胞,逐渐生长形成成熟的直径约20~25 μm的四分孢子囊,并分裂为4个四分孢子聚集在四分孢子囊中,在藻体外,四分孢子释放变形成球形,龙须菜四分孢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伴随着髓部细胞中红藻淀粉颗粒的减少。其中"981"龙须菜形成较多的畸形四分孢子,可能是其表现低育的一个原因。龙须菜自基部到尖端的表皮层细胞层数、髓部细胞数目和体积均发生连续的变化。细胞连接广泛存在于龙须菜表皮层、皮层和髓部细胞之间,但各层细胞连接大小、数目、长度等都存在差异。释放的四分孢子可能会附着在四分孢子体上,固着器覆盖包绕四分孢子体甚至侵入到破损有伤口的四分孢子体内,形成四分孢子体和配子体在同一株上的世代混杂现象,这也可能是导致龙须菜表现遗传复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3.
黄滚  张鑫  尹光志  郭虎  熊洋涛 《岩土力学》2015,36(Z2):715-721
为揭示在温度、地应力和瓦斯压力等多场作用下煤与瓦斯(methane)相互作用对煤矿瓦斯抽采、CO2注气强化瓦斯开采及CO2在深部不可采煤层的封存具有的重要意义,更精确地从微观角度观测在多物理场耦合条件下煤瓦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研制了一种在多场耦合条件下带显微观测装置的煤瓦斯试验装置。该装置由密封容器与施力夹持机构、气压系统、温度场系统、显微观测系统4部分组成,能够通过显微观测装置结合图像处理技术,直接观测多场条件下煤与不同气体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细微变化。利用该装置进行了无应力加载、相同温度、相同气压下的瓦斯、CO2的吸附膨胀试验。研究发现,(1)试件在两种气体的变形大致经历了快速增长、缓慢增长直至平衡3个阶段,类似于吸附等温曲线;(2)试件在CO2气体中达到吸附饱和的时间比试件在瓦斯气体中达到吸附饱和的时间要短;(3)试件在瓦斯气体中的最大线性应变约为0.15%,相同条件下试件在CO2气体中的最大线应变约为0.5%,相同条件下试件在CO2气体中达到吸附饱和时的最大应变比试件在瓦斯气体中达到吸附饱和时的最大应变大3倍左右。研制的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直观、精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84.
金属硫化物矿石中同沉积组构的成因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学明 《矿床地质》1996,15(1):16-22
同沉积组构是特定地质环境的产物,在矿化地层中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点。对组构进行成因鉴别时,必须注意野外地质产状的调查。在室内,既要对组构中硫化物颗粒的形态特征、排布形式及其与胶结物的关系进行放大观察,还要对一些可能是多解性的组构形态进一步进行测试研究。电子探针可以对其中的矿物颗粒进行成分对比分析,X光岩组可以测定硫化物晶体的定向特征及其与层理的方位关系。  相似文献   
85.
蒋述兴 《矿物岩石》2002,22(1):10-14
采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广西南源洞以层控接触热变质作用为主,并伴随有接触交代作用的叠加所形成的硅灰石矿石中的黑色碳质物的物相及存在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硅灰石矿石中的碳质物为石墨,并分别与多种矿物紧密伴生,伴生情况有几种:(1)碳质物与硅灰石、方解石紧密伴生;(2)碳质物与石英、方解石紧密伴生;(3)碳质物仅与方解石紧密伴生;(4)碳质物呈尘埃状或星点状被包裹于硅灰石矿物颗粒中;(5)碳质物以浸染、渗透方式存在于硅灰石矿物颗粒中。欲将碳质物从硅灰石矿物中解离出来,至少要将矿石粉碎到0.043mm以下。另外,还就硅灰石中的碳质物对于硅灰石粉白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6.
作者对西北地区不同类型温石棉矿床的石棉进行了扫描电镜和高分辩率透射电镜研究,拍摄到清晰的晶格象和电子显微象,发现茫崖型和小八宝型的温石棉纤维的晶格条纹、晶格缺陷及纤维形貌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与成棉地质条件和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87.
珍珠表面微形貌的AFM和SEM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结合传统的扫描电镜(SEM)观察不同质量的珍珠表面,在微米级至纳米级的范围内对珍珠表面进行了全面的超显微结构特征分析,探讨SEM下无法涉及的珍珠纳米级表面结构与珍珠物理特性(光泽度、粗糙度、伴色)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显示,珍珠等级与文石层、文石微层、文石板块及其内部文石集合体的有序度、致密度等均呈正相关关系。本文还提出在珍珠养殖与交易的珍珠分级中可利用微形貌数据如平均粗糙度(Ra)增加定量化标准。  相似文献   
88.
有机包裹体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目前研究有机包裹体已初步取得成效的较常用的五种新方法,并对各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进行了简要分析;还介绍了有机包裹体在矿床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有机包裹体在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前景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9.
Introduction The current earthquake damage and losses assessment is based on the parameters obtained from rapid determination of earthquake location.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re exist uncertainties of the rapidly determined parameters. For example, the deviation of fast determined magnitude from the magnitude determi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on technique obeys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such deviation is decreasing year after year with improvement of networks performance (MENG, 1994;…  相似文献   
90.
为研究海相含煤地层页岩的微观孔隙特征,选取黔西北地区石炭系祥摆组页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SEM)和液氮吸附实验研究孔隙特征,同时研究其分形特征,并探讨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炭系祥摆组页岩在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4类微观孔隙(粒内孔、粒间孔、有机质孔、微裂缝),其中微裂缝、有机质孔发育较丰富,具有较强的生成烃类气体能力和良好的储集性能;液氮吸附等温线在形态上呈反“S”形,表明中孔在微观孔隙中最为发育,滞后回线类型主要为H2型的细颈广体的墨水瓶孔;BJH总孔体积和BET比表面积值均较大,平均值分别为0.0155 cm3/g和13.20 m2/g,平均孔径为6.22 nm,纳米级微观孔隙大量发育,为烃类气体提供丰富的储集空间;页岩样品微观孔隙结构分形维数D较大,主体大于2.723 2,反映出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较强;BET比表面积与TOC、石英含量呈一定的负相关性,与分形维数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平均孔径值与石英含量正相关性较好,与分形维数负相关性较好,与黏土矿物含量呈一定的负相关性。石炭系祥摆组页岩微观孔隙的BET比表面积较大、平均孔径较小,微观孔隙结构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