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2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闽北建瓯大康闪长质杂岩的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胜利 《矿物岩石》1997,17(2):78-83
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康闪长质杂岩体的成岩时代为498.2Ma±15.4Ma,成岩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熔融。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大康闪长质杂岩应为华南同熔型岩浆系列中的较基性端员,岩体可能形成于俯冲带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242.
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强烈, 在达尔布特构造带形成带状展布的花岗岩带。近年来, 对该区域大岩基研究较多, 而对区域内小岩体的研究较为局限, 主要集中在包古图一带成矿斑岩上。都伦河东岩体位于西准噶尔扎依尔山阔依塔斯地区, 其寄主岩石主要为一套中粒石英闪长岩、中粗粒花岗闪长岩、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组合。于其中新发现丰富的镁铁质微粒包体, 通过对暗色包体的野外展布特征、岩石学等特征研究, 确定其为岩浆混合成因, 是高温的幔源基性岩浆和温度相对较低的壳源酸性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这一认识为探讨都伦河东岩体的成因及壳-幔岩浆的混合作用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对于西准噶尔地区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和多样性的研究也具有区域性意义。  相似文献   
243.
中蒙边境查夫-甲乌拉银多金属矿集区内与成矿相关的岩浆岩研究薄弱. 以查夫银多金属矿床含矿花岗闪长岩及其闪长质包裹体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原位Lu-Hf同位素研究. 花岗闪长岩及闪长质包裹体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95.7±1.3 Ma和196.5±2.4 Ma, 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为早侏罗世岩浆作用的产物. 寄主花岗闪长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 闪长质包裹体为同源岩浆混合成因包裹体. 寄主花岗闪长岩具有宽泛的εHf(t)值(4.4~10.7), 其二阶段Hf模式年龄介于550~960 Ma, 表明寄主花岗闪长岩的初始岩浆起源于新元古代从亏损地幔增生的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 并存在幔源物质的混入. 基于以上研究,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 认为查夫银多金属矿床含矿花岗闪长岩形成于蒙古-鄂霍次克洋板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  相似文献   
244.

湘南九嶷山复式花岗岩体位于南岭西段, 由一个加里东期岩体和四个燕山期岩体组成。其西侧金鸡岭岩体中广泛发育形态多样的暗色包体。本次选取一个2m×2.5m不规则椭球形包体开展研究, 发现它与寄主岩具有较为相近的年龄、矿物组合、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 (1)SI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寄主岩和暗色包体的年龄分别为154.0±1.6Ma和151.4±2.1Ma, 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2)两者均以钾长石、石英、斜长石、黑云母、磷灰石、锆石等为主要的矿物组成, 但在矿物组成比例、粒度和形态上有所差距; (3)寄主岩和暗色包体的SiO2含量分别为70.9%~75.6%和67.3%~68.0%, 两者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 但暗色包体的LILE略低于寄主岩而HFSE略高于寄主岩; (4)寄主岩的εHf(t)值和δ18O值分别为-8.6~-0.4和7.8‰~8.9‰, 包体的εHf(t)值和δ18O值分别为-7.0~+1.6和7.3‰~8.9‰。这些特征表明, 金鸡岭暗色包体是由富钾的下地壳玄武质变质火成岩在受到幔源岩浆持续加热后发生部分熔融, 熔融产物注入到已存在于中上地壳的岩浆房中(寄主岩)后发生淬冷作用形成的。尽管寄主岩和暗色包体均是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 但地壳成分的不均一性导致两者拥有略有差异的同位素和元素组成。沿南岭郴州-临武北东走向断裂带从南向北依次分布有姑婆山、铜山岭、九峰、骑田岭、宝山、锡田花岗质岩体, 其所含暗色包体的εHf(t)和δ18O值从亏损(+8、5‰)到富集(-8、9‰)变化范围很大, 表明南岭地区暗色包体成因模式具有多样性, 但无论是哪种类型, 幔源岩浆的长期活动持续为下地壳的熔融和岩浆房演化提供热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45.
李奋其  刘伟  张士贞  王保弟 《地质通报》2012,31(09):1420-1434
朱拉岩体位于冈底斯带东部,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其中发育闪长质包体,二者呈渐变过渡关系。3件寄主岩石LA-ICP-MS锆石U-Pb 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64.6Ma±0.8Ma、64.3Ma± 0.8Ma和63.9Ma±0.5Ma,含776Ma的继承岩浆锆石。1件闪长质包体样品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6.1Ma±0.3Ma。闪长质包体低Si,中Mg(Mg平均41.1),属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Nb/Ta值为22,Sr/Y值为3.69,稀土元素分馏较低,LREE/HREE平均值为1.92,Eu强烈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Rb、K、U、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Sr、Ti),暗示岩浆成分主要为幔源。寄主岩石富Si、K,贫P,属铝质—偏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Nb/Ta值15.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Rb、K、Th) ,亏损高场强元素( Nb、Ta、Ba、P、Ti),具有活动陆缘钙碱性岩系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寄主岩石与闪长质包体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闪长岩形成于富集俯冲带组分的地幔熔体,在上升过程中混染了一定量的壳源物质结晶分异产物,寄主岩石则为底侵作用产生的大量壳源熔体与少量幔源熔体混合并发生一定程度分离结晶后的产物。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古新世朱拉岩体与雅鲁藏布江大洋的向北消减有关。  相似文献   
246.
马绪宣  施彬  熊发挥  李海兵 《岩石学报》2020,36(10):3063-3080

冈底斯岩浆带位于拉萨地体南缘,其形成过程主要受中生代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和新生代印度-亚洲陆-陆碰撞控制,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过程和深化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曲水岩基位于冈底斯岩浆带中段,介于拉萨和曲水之间,主要由花岗闪长岩、花岗岩、闪长岩和辉长岩组成。岩基花岗质岩体中包含大量暗色岩浆包体,包体产出状态有同侵位岩墙、包体墙、包体群等,表明岩浆混杂与混合现象。前人关于曲水岩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很多进展,比如,发现这些暗色岩浆包体与寄主岩具有相同的结晶时代,主要集中在55~45Ma。但是,关于曲水岩基形成在俯冲背景还是碰撞背景还存在着争论。这些广泛分布的暗色岩浆包体和寄主岩的关系,及其所代表的岩浆混合过程还需要精细的矿物学工作。因此,本文在综合分析野外岩性分布、暗色岩浆包体出露形态的基础上,重点选择花岗闪长质寄主岩和其中的暗色岩浆包体中的角闪石进行矿物显微结构和构造的分析,并结合电子探针数据,以探求曲水岩基的岩浆混合过程。我们初步认为曲水岩基的形成经历两期混合过程:早期的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端元在深部的混合;晚期基性、酸性岩浆混合后的中性岩浆爆破、上升,并继续与酸性岩浆混合。此外,曲水岩基形成于俯冲到碰撞的转换过程,受控于俯冲板片作用所产生的弧型岩浆和板片回旋及稍后的断离所产生的地幔岩浆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247.
赵书槿  赵志丹  唐演  齐宁远  孙昊  刘栋  王青  朱弟成 《岩石学报》2021,37(11):3464-3478

冈底斯岩基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重要岩浆记录,尼木地区位于冈底斯岩基中部。本文报道了尼木地区寄主二长花岗岩和辉长质包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寄主花岗岩(197~190Ma)和包体(195Ma)同期侵位,形成于早侏罗纪。寄主二长花岗岩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和K、U、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锆石εHft)值为+13.9~+16.0,其可能来源于初生地壳的部分熔融;辉长质包体为准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与寄主岩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分配特征,锆石εHft)值为+13.8~+16.0,其可能代表了侏罗纪形成的新生下地壳,即寄主岩石的岩浆源区;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尼木地区的寄主花岗岩和暗色包体可能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引起的地幔和初生地壳的部分熔融有关。

  相似文献   
248.
The Zhongchuan distric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metallogenic belt in the Western Qinling. The Zhongchuan granite pluton occurring in the centre of the Zhongchuan metallogenic area has been poorly constrained, though the Triassic granite in Western Qinling has been well documented. In‐situ zircon U–Pb ages,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data are presented for host granite and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MMES) from the Zhongchuan pluton, in order to constrain its sources,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pluton. The distribution of major, 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apparently reflect exchange between the MMES and the host granitic rocks mainly due to interactions between coeval felsic host magma and mafic magma. The zircon U–Pb age of host granite (231.6 ± 1.5 to 235.8 ± 2.3 Ma) has overlapping uncertainty with that of the MMES (236.6 ± 1.3 Ma), establishing that the mafic and felsic magmas were coeval. The Hf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MMES (εHf(t) = −13.4 to 4.0) is distinct from the host granite (εHf(t) = −15.7 to 0.0), indicating that both enriched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e mantle (SCLM) and crustal sources contributed to their origin. The zircons have two‐stage Hf model ages of 1064 to 1798 Ma for the host granite and 858 to 1747 Ma for the MME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granitic pluton was likely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a Late Mesoproterozoic crust, with subsequent interaction with the SCLM‐derived mafic magmas in tectonic affinity to the South China Block.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