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煤基岩块孔裂隙特征及其在煤层气产出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煤中发育植物细胞残留孔隙、基质孔隙和次生孔隙,植物细胞残留孔隙主要为复杂孔隙树结构,有效孔隙率高。基质孔隙和次生孔隙主要为简单孔隙树结构,孔隙曲折度高,有效孔隙率低,煤基岩块中普遍发育宽10~20μm,高50~1000μm的微裂隙,大多数构成连结孔隙和内生裂隙及层面裂隙的重要通道。微裂隙的存在缩短了煤层甲烷扩散的距离,煤层甲烷除在微孔隙中扩散和内生裂隙中流动外,尚在微裂隙中扩散或流动。微裂隙的大小是决定煤层甲烷扩散或流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崔军文  唐哲民 《岩石学报》2007,23(12):3295-3301
CCSD主孔中发育有十分丰富的脆性变形现象,按其充填特征大致可划分有石英和方解石充填的微破裂、有矿物薄膜的微破裂和既无矿物充填、又无矿物簿膜的微破裂等3大类.石英微破裂脉和方解石微破裂脉次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为110℃~215℃和90℃~190℃,表明前者的形成要早于后者,按现代地热梯度23.4℃/km估算,两者的形成深度分别为4.7~9.2km和3.8~8.1km,9.2km大致可作为宏观上岩石圈发生脆性变形的最大深度或岩石圈由韧性变形域向脆性变形域过渡的界线.片麻岩、榴辉岩和超基性岩微破裂脉的次生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三者由韧性变形域向脆性变形域过渡的深度是不一致的,依次为9.2km、8.5km和8.1km,反映主孔主要岩石类型的脆性变形行为存在有一定差异.根据微破裂的充填物特征和相互切割关系,大致可确定主孔中脆性破裂的形成深度和先后关系石英微破裂脉,形成最早,深度为4.7~9.2km,方解石微破裂脉的形成深度为3.8~8.1km,8.1km以上开始出现有矿物薄膜的微破裂,既无矿物充填、又无矿物簿膜的微破裂则是地壳深度3.8km以上的主要脆性变形构造类型.可见,微破裂次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或许可作为宏观上建立CCSD主孔脆性变形构造剖面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微裂隙对于岩石的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对显微裂隙进行的观察,难以将薄片的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裂隙同自然裂隙区分;其次,观测的裂隙大小限制在0.1mm或以上数量级,一些重要细节观察不到.扫描电镜的高放大倍数和三维分辨率使其成为适合于裂隙研究的理想工具.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浙江花岗岩在室温下由51.6MPa压力产生的裂隙的发育过程.观察花岗岩的表面以研究其微裂隙和矿物的解理、晶形及破裂作用.微裂隙分为3种类型:晶体内裂隙(完全发育在颗粒内部),晶体间裂隙(穿过颗粒边界进入其他颗粒中),颗粒边界裂隙(沿颗粒边界发育或与边界重合).本研究中的花岗岩为中—粗粒(1~6mm),经过蚀变,约含40%斜长石,25%钾长石,25%石英,10%镁铁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和白云母).(1)石英裂隙表面的石英颗粒具有边界破裂和贯穿颗粒破裂.贯穿石英颗粒的破裂常呈贝壳状断口.变形集中带与滑动面相伴,其上发育有擦痕和沟槽,这是石英典型的脆性破裂类型.石英矿物的贝壳状破裂产状指示其变形作用早期的碎裂作用,在变形作用中发生交代作用.一些平滑的破裂面上没有石英颗粒的微裂隙构造,但在石英表面却有明显的擦痕面,可指示应力的方向.由于石英的各向异性,这些面也是由贯穿颗粒破裂所形成.一些开放的裂隙集中于石英晶体之中或沿  相似文献   
14.
地震孕育状态的地面物理测度--兼论研究方法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地震孕育状态的地面物理测度问题,举出了两个地面物理测度的例子:地震活动性,微破裂导致的介质的各向异性;论述了实验在震源物理研究中的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Permeability tensors of both macrofracture and microfracture systems were measured progressively along the depth of limestone formations at severed sit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incipal permeability values KX, Ky and Kz in these permeability tensors all decrease simultaneously and logarithmically with depth. However, the limestone aquifers are composed of an upper region where the larger permeability ellipsoid is upright or prolate and characterized by Kz>Kx and Kz>Ky, a transitional zone, and a lower zone whose smaller permeability ellipsoid is horizontal or oblate and characterized by KZmicrofracture system. It is next to impossible to examine the rock permeability tensor of the aquifer just by meas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富有机质烃源岩顺层微裂隙的发育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岩心观察,在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中,发现大量顺层面分布的微裂隙,且大部分为亮晶方解石所充填。裂隙发育段在平面上的展布较广,在纵向上始于2900~3000m左右,与烃源岩成熟阶段对应。岩石学和有机地化研究表明,裂隙一般限于高有机质丰度、纹层理发育的页岩中,而有机质丰度较低、具块状层理的泥岩一般不发育,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裂隙发育与有机质丰度以及成熟度的关系表明,烃类生成是水平裂隙产生的主要原因。进入成熟阶段的富有机质烃源岩大量生烃,造成孔隙流体压力迅速上升,并最终导致顺层裂隙的产生。由于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以泥、页岩互层为特征,因而裂隙发育的非均质性造成裂隙发育段与裂隙不发育段的纵向叠置,并决定了其排烃过程以近似于三角洲前缘砂泥岩互层的排烃方式,从而一定程度提高了烃源岩的排烃速率和排烃效率。  相似文献   
17.
致密砂岩气藏具有裂缝发育和有效应力高的特征,研究不同有效压力下孔、裂隙介质地震波传播特征,有利于地震解释与地下储层的识别.但是前人的研究较少考虑岩石内部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孔隙、裂隙间流体流动的关系.本文首先通过选取四川盆地典型致密砂岩岩样,在不同有效压力下对岩石样本进行超声波实验测量.然后基于实验测得的纵、横波速度进行裂隙参数反演,得到不同有效压力下致密砂岩样本的裂隙孔隙度.再将裂隙孔隙度和样本岩石物理参数代入双重孔隙介质模型,模拟得到不同有效压力下饱水致密砂岩样本纵横波速度频散和衰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速度频散曲线与纵波速度实验测量结果能够较好的吻合.最后统计分析了致密砂岩裂隙参数,得到了致密砂岩储层裂隙参数随有效压力及孔隙度变化特征.依据实际岩石物理参数建立模型,其裂隙参数三维拟合结果能够较好描述致密砂岩裂隙结构与孔隙度、应力的关联,可为实际地震勘探中预测储层裂缝性质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室内岩石变形实验中岩石的微破裂和应变能释放等情况,联想到地震发生的几种相似现象:(1)岩体在较低的状态下亦有可能发生地震;(2)小震的发生预示岩体内应变和应变能的释放,但应力却未必释放;(3)主震时就变能大量释放,但仍有相当多的应变能残留在岩体中,这应是老震区发生地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渤中凹陷作为渤海深层油气勘探最现实的有利区,其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有待得到进一步验证.由于深部潜山储层地质情况复杂,岩性繁多且差异明显,对深部有效储层类型及分布的研究是渤中地区深层勘探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渤中地区太古宇二长花岗岩、片麻状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古生界灰岩以及中生界安山岩6种潜山代表性岩石,开展张应...  相似文献   
20.
微破裂成核过程和应力(场)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润海  熊秉衡 《地震研究》1998,21(2):128-133
利用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摄影装置记录有机玻璃板微破裂过程中应力(场)的变化,他微破坏的丛集过程及其与诮力(场)的关系,宏观裂缝的分叉和延伸规律,在破裂与微破裂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破裂发生前微破裂有丛集(成核)现象,微破裂的丛集与局部应力集中有关,大破裂(宏观裂缝)延伸方向是应力场高梯度变化方向,大破裂的发生位置与微破裂的丛集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