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3篇
  免费   420篇
  国内免费   737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151篇
地质学   2558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134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缘发育的少量以浅变质基性杂岩为代表的非超高压变质岩片,为深入探讨造山带的大陆深俯冲作用及板块缝合线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制约。1∶5万区域填图表明,浅变质基性杂岩分布于从家屯、胡家和海眼口等地,它们以石门-薛家庄韧性剪切带与超高压变质带分界。同位素测年结果指示,胡家斜长角闪岩时代为古元古代末(1790±27Ma、1853±15Ma),而从家屯斜长角闪岩时代为新元古代(797±11Ma、782±16Ma)。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从家屯和胡家斜长角闪岩的SiO_2、TiO_2、Fe_2OT_3和MgO含量分别为47. 20%~52. 60%、0. 98%~3. 30%、9. 31%~16. 78%和3. 76%~7. 13%,为拉斑玄武岩成分。岩石的稀土总量介于45. 8×10~(-6)~289. 0×10~(-6)之间,LREE/HREE=1. 29~11. 6,(La/Yb)_N=0. 45~17. 3,稀土配分曲线较平坦,无铕异常(δEu=0. 75~1. 37)。微量元素相对富集Ba、Rb和Sr,亏损Zr、Hf、Th和Nb。从家屯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E型洋中脊玄武岩相似,而胡家斜长角闪岩则具有洋岛玄武岩特点。综合分析认为,从家屯和胡家斜长角闪岩分别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具有构造亲缘性,在三叠纪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这些不同大地构造位置和性质的基性岩被刮削叠置于板块缝合线附近,构成了大陆板块俯冲的加积杂岩。同时认为,分布在超高压变质带与非超高压变质岩片之间的石门-薛家庄韧性剪切带为一条重要的板块缝合线。  相似文献   
852.
本文对华夏地块浙西南八都群片麻岩和侵入其中的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以及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八都群片麻岩中的碎屑锆石普遍发育~1882 Ma的(变质)增生边,而侵入八都群花岗岩的结晶时代集中在1861~1841 Ma。综合本文及前人获得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可知,华夏地块在古元古代晚期(1890~1850Ma)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事件,该期造山很可能与Columbia超大陆的聚合作用密切相关,华夏地块可能为Columbia超大陆的一个陆块。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在八都杂岩中获得了三叠纪变质锆石年龄(235±1)Ma,综合前人发表资料可知,这些古元古代基底岩石遭受了强烈的印支期改造,可能与华南大陆印支期造山作用相关。然而,关于古元古代基底的三叠纪变形变质、抬升和出露过程及其与印支期构造演化的内在联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53.
The Huai Kham On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ukhothai Fold Belt, northern Thailand. The Sukhothai Fold Belt represents an accretionary complex formed by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ochina and Sibumasu Terranes. There are many small gold deposits in the Sukhothai Fold Belt; however, the styles and formation environments of those gold deposits are not clear. The geology of the Huai Kham On deposit consists of volcanic and volcanosedimentary rocks, limestone, and low‐grade metamorphic rocks of Carboniferous to Triassic age. Gold‐bearing quartz veins are hosted by volcanic and volcanosedimentary rocks. The quartz vein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mineral assemblage of the gold‐bearing quartz veins of Stages I and II comprises quartz, calcite, illite, pyrite, native gold, galena, chalcopyrite, and sphalerite. Quartz veins of Stage III consist of microcrystalline quartz, dolomite, calcite, pyrite, native gold, and chalcopyrite. Veins of Stage IV consist of calcite, dolomite, chlorite, and quartz. Fluid inclusions in quartz veins are classified into liquid‐rich two‐phase (Types IA and IB), carbonic‐aqueous (Type II), and carbonic (Type III) fluid inclusions.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Types IA and II fluid inclusions that are related to the gold‐bearing quartz veins from Stages I to III ranged from 240° to 280°C. The δ18O values of quartz veins of Stages I to III range from +12.9 to +13.4‰,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a homogeneous hydrothermal solution without temperature variation such as a decrease of temperature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gold‐bearing quartz veins from Stages I to III in the Huai Kham On gold deposit. Based on the calculated formation temperature of 280°C, the δ18O values of the hydrothermal solution that formed the gold‐bearing quartz veins range from +3.2 to +3.7‰, which falls into the range of metamorphic waters. The gold‐bearing quartz veins of the Huai Kham On deposit are interpreted to be the products of metamorphic water.  相似文献   
854.
鲁西南平原区第四纪全新世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5个组:下部为黑土湖组,中部为同期异相的巨野组、单县组、鱼台组,上部为黄河组。熏土湖组为全新世早-中期湖沼相沉积的灰-灰黑色粘土类粉砂质粘土,含大量淡水螺蚌介壳;巨野组为全新世黄河早期沉积,由褐黄色粉砂夹棕红色粘土组成;单县组为黄河古决口扇、古河道沉积,岩性主要为细砂、粉砂;鱼台组为黄河古决口扇前缘洼地沉积,岩性为-套棕红色粘土,局部夹粉砂土。黄河组为黄河现代河床及河漫滩沉积,由灰黄色粉砂土、粘质砂土夹粘土层及砂土组成。  相似文献   
855.
甘肃北山榴辉岩的变质历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岩相学、矿物化学和变质条件的估算表明,甘肃北山榴辉岩经历了前榴辉岩相(604-678℃、0.89-1.95GPa)、榴辉岩相(700-720℃、1.2-1.5GPa)、角闪岩相(629℃、0.63-0.83GPa)和绿片岩相(约400℃、0.3-0.4GPa)4个演化阶段。这一P-T轨迹证明北山榴辉岩是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在俯冲-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56.
大别山榴辉岩氢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碧溪岭榴辉岩石至少经历了5个阶段的变质作用,矿物对氧同位素地质测温结果与通过岩石学方法计算的温度吻合得非常好,表明碧溪岭榴辉岩体中大部分同位素体系接近或达到平衡,且退变质作用未明显破坏这种平衡,榴辉岩全岩δ^18O为3‰~5‰指示其母岩玄武岩曾与地表水在变质作用之前发生过一定程度的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857.
苏鲁高压-超高压带的结构、变形特征及形成背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由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变质岩石组合的构造岩片堆叠而成,自北向南可分别为9个构造岩片。这种复杂的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早期的变质变形作用控制,并被晚期构造作用改造。本文重点对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变形进行了分析,自元古宙—中生代韧性改造事件可分为4期。最后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对其形成的地质背景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两次高压-超高压变质事件存在的可能,而且其新元古代的构造事件可与全球Rodinian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相对比。  相似文献   
858.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榴辉岩的分类及测井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榴辉岩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的主要岩性之一, 分布在3245m之上.根据测井响应特征, 如自然伽玛、密度、中子孔隙度等, 可以很好地区分榴辉岩与主孔的其他岩类.由于主孔榴辉岩具有不同的矿物成分、全岩化学成分和测井响应特征, 这为进一步详细划分榴辉岩亚类奠定了基础.从原岩的起源、氧化物含量、次要矿物等3个角度对主孔榴辉岩进行分类, 研究了基于多元统计学的榴辉岩亚类的测井识别方法; 利用该方法对重构的11种榴辉岩亚类进行测井评价, 将可以利用测井资料识别的榴辉岩亚类归并为6种; 根据对榴辉岩亚类的识别结果, 将主孔中榴辉岩划分为20个层段, 分析了各种榴辉岩亚类在主孔中的深度分布特征, 为地学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859.
EH4电磁成像系统在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地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音频电磁-大地电磁测深法(EH4)具有不受高阻层屏蔽影响、性能稳定、轻巧便携、操作方便、施工简单和成本低廉等优点,非常适合浅层地质勘探。本文以杭州湾南岸新湾地区的EH4电磁勘探测量结果为例,论述了它在晚第四纪地层基底识别、岩性和沉积相划分、储层和天然气层判别等方面的应用结果。研究表明,EH4电磁成像系统获得的新湾地区晚第四纪地层电阻率-深度剖面,能够详细地反映晚第四纪地层基底连续变化情况,新湾地区晚第四纪沉积层基底为一凹凸不平的不整合面,变化极其复杂。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类型和粒度均不同,随着沉积物粒度的减小电阻率亦减小,因而借助电阻率的变化,可以大致划分沉积物及沉积相类型。通过单点电阻率曲线和电阻率-深度剖面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地下介质电阻率变化情况,气层厚度、气层与水层电阻率差值越大,气层在电阻率曲线上的显示越强,反之则越弱。电阻率曲线可以确定砂质透镜体的位置和分布范围,并判断出气层深度和厚度。  相似文献   
860.
陈贻真 《福建地质》2007,26(2):59-64
对闽西北地区晚三叠世各盆地的焦坑组岩石地层特征、生物地层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探讨了盆地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