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31篇
  免费   2296篇
  国内免费   2312篇
测绘学   890篇
大气科学   1166篇
地球物理   3304篇
地质学   5873篇
海洋学   922篇
天文学   488篇
综合类   846篇
自然地理   750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258篇
  2021年   321篇
  2020年   346篇
  2019年   446篇
  2018年   344篇
  2017年   379篇
  2016年   418篇
  2015年   488篇
  2014年   545篇
  2013年   621篇
  2012年   638篇
  2011年   670篇
  2010年   478篇
  2009年   660篇
  2008年   539篇
  2007年   717篇
  2006年   661篇
  2005年   565篇
  2004年   520篇
  2003年   477篇
  2002年   410篇
  2001年   387篇
  2000年   407篇
  1999年   375篇
  1998年   350篇
  1997年   333篇
  1996年   318篇
  1995年   242篇
  1994年   246篇
  1993年   216篇
  1992年   163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9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利用献[1]给出的用井水位资料反演含水层应力变化的方法和井水位动态观测资料,反演了大同-阳高地震前后大区域应力场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应力场的零值线穿过震中区,地震前,震中区周围应力场发生转向,由正应力区变为负应力区,同时正应力的量值逐渐增大。地震发生后应力场呈缓慢变化。  相似文献   
982.
提出了纵向非均匀、饱含液体多孔介质孕震动力学方程组的数值解法。为了考虑非弹性效应,对该方程组采用增量形式求解。提供了当存在垂直力源和纵向非均匀时,定量分析研究垂直剖面上的地震孕育过程及其前兆变化机制的方法和软件。选用了一个饱含液体的双层地壳模型,运用所研制的软件计算分析了介质孔隙度、渗透率等地壳水动力学性质对前兆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孕震介质孔隙度的大小对前兆场的分布可以产生显著影响。孔隙度较大时,非弹性体积膨胀(前兆)的出现和变化一开始仅局限于断层附近区域,同时非弹性膨胀(前兆)持续的时间(前兆持时)占总孕震时间的比率较大;孔隙度较小时,非弹性体积膨胀除在紧靠断层的区域内孕震早期会出现非弹性膨胀(前兆)外,在离断层较远的区域内早期也会出现前兆异常。介质渗透率对前兆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当其它条件完全相同,仅介质渗透率不同时,较低的渗透率会推迟前兆异常的发生,同时使前兆异常首先在断层附近出现,然后向外扩展,并且使孕震过程变长;而当渗透率较高时,前兆异常一开始便会展布在断层周围及其远离断层的较大范围内。  相似文献   
983.
盆地超压层段非幕式突破期的地热场模型数值解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星  吴冲龙等 《地球科学》2001,26(5):513-516
盆地超压层段的地热场模拟对超压成因研究及油气生成,排放机理分析有重要意义,但求解超压层段的热传递方程的数值解法至今仍没有被很好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超压流体速度场,由于超压流体发生幕式突破之前的排出速率极低,其速度场v=vxi vzk近似满足条件Эux/Эx Эuz/Эz=0,可将其近似地视为稳定的不可压缩的无源流体,利用这一条件及相应的边界压力条件,可使整个计算过程得到简化,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地热场模型有限元数值解法和模拟软件,能够实现对含油气盆地在幕式突破之前的超压层段地热场进行动态模拟。  相似文献   
984.
山区河流准三维水沙输运与河床演变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根伟 《山地学报》2001,19(3):207-212
在渠道水力学和河流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不规则河流形态下的纵向流速分布和弯道水流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任意断面和垂线位置的流场计算公式。在综合各种泥沙动力学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探讨了在天然河流中的悬移质输沙能力与沉积条件,分析了河床质起动的控制性因素及推移质输沙方程。提出了受冲淤影响的河床质粒径组成和动态递推公式。结合这些流场与泥沙计算方法及河床形态调整技术,作者提出一个准三维河流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只需要河流几何形状、人流条件以及泥沙级配参数,能够模拟出不规则几何形态的河道断面流速分布及平面流场分布,并且对于弯道水流特征与泥沙输送一沉积特征也能得到较好的表现。该模型是对有关河流演变理论和实验成果的综合应用,为研究山区高含沙水流下的河床变形以及洪水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985.
中国西北地区季节性积雪的性质与结构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中国内陆地区积雪分布十分广泛。根据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干寒型”积雪的特征 ,对中国天山和阿尔泰山山区的季节性积雪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最大积雪深度达 15 2cm(1997) ,积雪层一般由新雪 (或表层凝结霜 )、细粒雪、中粒雪、粗粒雪、松散深霜、聚合深霜层和薄融冻冰层组成。与“湿暖型”积雪相比 ,“干寒型”积雪的性质具有密度小 (新雪的最小密度为 0 .0 4 g/cm3 )、含水率少 (隆冬期 <1% )、温度梯度大(最大可达 - 0 .5 2℃ /cm)、深霜发育层厚等特点 ,并且变质作用以热量交换和雪层压力变质作用为主。据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 (43°2 0N ,84°2 9E ,海拔 1776m)的观测资料 ,中国内陆干旱区冬季积雪期雪面太阳辐射通量以负平衡为主 ,新雪雪面反射率达 96 % ,短波辐射在干寒型积雪中的穿透厚度达 2 8cm。春季积雪消融期 ,深霜层厚度可占整个积雪层厚度的 80 %。随着气温的升高 ,雪粒间的键链首先融化 ,使积雪变得松散 ,内聚力、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降低 ,积雪含水率也随之增大 ,整个积雪层趋于接近 0℃的等温现象 ,因此 ,春季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地全层性湿雪崩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986.
复合沙垄是最大的沙丘地貌类型之一,表现为简单沙丘类型的垂直叠加和水平连接,在沙垄的高大地形影响下,沙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风沙环境特征。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复合沙垄为例,通过野外实地观测研究其流场和上覆沙丘组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沙垄的流场可分为沙垄迎风坡气流加速区、沙垄背风坡气流转向减速区、垄间粗沙平地气流风速风向恢复区和气流风速稳定区。受沙垄流场和地形的控制,沙垄上覆新月形沙丘链,垄间地分有简单新月形沙丘、沙堆、沙片、侵蚀地、简单线形沙丘。上覆沙丘分布特征表现为:垄间地上覆新月形沙丘疏密度较小,沙垄迎风坡和沙垄背风坡上覆新月形沙丘疏密度较大,而且超过1,说明沙垄迎背风坡上覆沙丘有叠置现象。沙垄上覆沙丘高度自沙垄迎风坡底部到顶部增高,背风坡上覆沙丘高度自沙垄顶部到背风坡底部减小,上覆沙丘在自身形态、地形和流场的共同影响下,存在相对运动,表现为分布进一步集中,因此沙垄有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87.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板块边缘驱动作用主要通过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实现其向板内的远程传递 ,并控制上层的构造变形。相应地造成构造应力场的的多层分布格局 ,主要包括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多震层 (属于上部地壳 )和浅层 (浅表地壳 )应力场。这些层中最大压应力方向可分别采用塑性流动网络共轭角平分线、震源机制解和井孔应力测量等方法加以确定。根据对亚洲中—东部下层与多震层应力场的对比表明 ,大部分地区二者的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表明了下层对上层的控制 ,这对了解板内应力场的一般趋势与格架提供了基础。靠近驱动边界的局部地段 ,由于上部地壳直接的传递作用 ,往往导致上、下层应力方向的显著偏差 ,有可能成为进一步了解深浅层联系和差异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88.
大别山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大比例尺 (1∶10 0 0 0 )构造制图及构造分析表明 ,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石含有丰富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同碰撞或挤压组构只保留于榴辉岩及其它超高压变质岩透镜体内部 ,表现为高角度网络状超高压剪切带与弱应变透镜体域规律组合格式。前者由面理或糜棱岩化榴辉岩组成 ,后者由块状榴辉岩及石榴橄榄岩组成。碰撞期后伸展构造表现为区域性的假单斜状 ,内部呈低缓角度的网络状强应变带及所环绕的透镜状弱应变域组合格式 ,强应变带的岩石为由榴辉岩退变成的角闪岩相高压片麻岩及部分熔融形成的含榴花岗岩 ,透镜状弱应变域的岩石为弱角闪相改造的榴辉岩及石榴橄榄岩。不同尺度上同碰撞或挤压组构及碰撞期后伸展组构所显示的这种残斑基质流变学结构样式 ,虽然与先期原岩成分、结构、流变学的不均一性有关 ,但主要是多期递进应变分解作用的结果 ,支持榴辉岩“原地”成因模式。依据构造学证据和可利用的岩石学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分析了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及折返过程 ,指出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石是在 2 45~ 2 10Ma形成的 ,碰撞期后伸展作用主要发生在 2 0 0~ 170Ma。在超高压变质岩石向地壳表层折返过程中 ,张扭作用可能有重要功能 ,不支持碧溪岭地区遭受过多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推论。  相似文献   
989.
藏北羌塘盆地的航磁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将羌塘盆地的航空磁场按不同的异常面貌特征分成八大区进行了详述描述。羌塘盆地航空磁场的展布总体以东西向或近东西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向和北西向,随着向上延拓高度的增加,该特征更加明显,磁异常具有鲜明的分区性和分带性,且从北向南异常由平稳到复杂逐渐变化,这些特征是羌塘盆地特有的地质构造和磁性岩石空间组合状态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990.
全国主要大中型金铜多金属矿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Visual dBase5.5和Visual Basic语言完成了全国主要大中型金铜多金属矿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CRGD1.0)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并将所收集到的约30个大中型金,铜,多金属矿田/床的基础地质资料,区域地球化学资料装入库中,形成了全国主要大中型金铜矿多金属矿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同时还开发,设计了数据录入,数据浏览,数据查询,数据输出,格式转换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