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1篇 |
免费 | 212篇 |
国内免费 | 53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大气科学 | 9篇 |
地球物理 | 129篇 |
地质学 | 1739篇 |
海洋学 | 17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57篇 |
自然地理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50篇 |
2016年 | 58篇 |
2015年 | 61篇 |
2014年 | 68篇 |
2013年 | 67篇 |
2012年 | 76篇 |
2011年 | 54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47篇 |
2007年 | 77篇 |
2006年 | 86篇 |
2005年 | 94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66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76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57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国大陆造山带地壳密度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中国大陆造山带地壳介质密度的变化特征和不同类型,并用大陆动力学机制解释这些特征产生的原因。根据重力场小波变换的尺度—源深度转换律,进行地面重力异常场多尺度分解,取得了反映中国地壳不同埋藏深度的小波细节,揭示了造山带地壳的密度结构。和克拉通地体不同,中国大陆的造山带下地壳密度都偏低,只有古生代块体弱碰撞形成的摺皱山脉是例外。这些造山带大都与古大洋封闭和俯冲碰撞作用有关。古大洋封闭后在地壳中留下的裂隙和海水,会造成地壳密度降低。中国大陆造山带地壳密度结构大致可以分四类。上中下地壳密度都偏低的属于第一类造山带。第二类造山带上中地壳密度偏低,而下地壳密度偏高。第三类造山带上中地壳密度偏高,而下地壳密度偏低。第四类造山带上中下地壳密度都偏高。通过板块构造原理和岩石物理规律对青藏高原造山带地壳密度结构分类的解释可见,青藏高原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壳密度结构分属三类不同的造山带,体现印度次大陆和欧亚板块碰撞不同阶段作用造成的结果。根据地壳密度变低和厚度是否加大,还可以识别板沿和板内造山带。 相似文献
52.
阿尔金碰撞造山带西段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阿尔金山西段前早古生代变质岩的岩石组成、沉积建造、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历史、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将阿尔金碰撞造山带西段划分为3个构造单元北阿尔金地块、中阿尔金地块(包括英格里克构造-蛇绿混杂岩带、肖鲁克·布拉克高压变质岩带和塔什萨依玉石矿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岩带)和南阿尔金地块(包括南阿尔金中-新元古界隆起带和阿尔金南缘复合构造-蛇绿混杂岩带).提出该碰撞造山带经历了前长城纪古陆核形成阶段、长城纪-青白口纪不同基底联合阶段和早古生代洋陆转换阶段3个阶段的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53.
内蒙古达茂旗宝音图岩群是在达茂旗、查干呼绍地区 1:5万区调和白云鄂博幅 1:2 5万区调过程中从过去的巴特敖包群和白云鄂博群未分岩组解体出来的中级变质岩系。通过对宝音图岩群中阳起钠长片岩、二云片岩 (原岩均为基性火山岩 )进行单颗粒锆石U -Pb法年龄测定 ,获得了两条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 (2 486± 42 )Ma、(2 496± 2 6 )Ma ,代表了宝音图岩群基性火山岩及宝音图岩群的形成时代 ;在不一致线之外不同成因的锆石的2 0 7Pb/ 2 0 6Pb表面年龄 (2 2 2 7± 15 )Ma ,寓示着 2 2 0 0Ma左右发生了一次区域性变质热事件 ;下交点年龄 (319±486 )Ma和 (40 6± 46 )Ma ,代表了 2 5 0~ 480Ma时期该区大面积岩浆侵位及宝音图岩群后期变形变质改造的时期 ,两个年龄样的获得为研究古元古代古陆的裂解及白云鄂博海槽的形成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54.
对比利牛斯等造山带典型弧形构造的分析表明,弧形构造是造山带尤其是板内碰撞造山带的普遍特征,可分为挤压逆冲-推覆主动型构造和推覆-滑覆被动型弧形构造。西昆仑—帕米尔是与比利牛斯Basque弧在空间形态、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等方面一致的挤压逆冲-推覆主动型弧形构造,推测该弧中部存在一巨大的底部低角度逆掩断层并由根部带向北延伸达100多公里,康西瓦断裂(基底缝合带)可能是主根部逆冲断层带。 相似文献
55.
The precise constraints on the timing of metamorphism of the Changhai metamorphic complex is of great importance considering the prolonged controversial issue of the north margin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Sulu–Dabie HP–UHP Belt. While the monazite U–Th–Pb and muscovite 40Ar/39Ar techniques are widely accepted as two of the most powerful dating tools for revealing the thermal histories of medium–low grade metamorphic rocks and precisely constraining the timing of metamorphism. The Changhai metamorphic complex at the SE Jiao–Liao–Ji Belt, North China Craton consists of a variety of pelitic schist and Grt–Ky-bearing paragneiss, and minor quartzite and marble. Analyses of mineral inclusions and back-scattered electric (BSE) images of monazites, combined with LA–ICP–MS U–Th–Pb ages for monazites and 40Ar/39Ar ages for muscovites, provide evidence of the origin and metamorphic age of the Changhai metamorphic complex. Monazites separates from various Grt–Mus schists and Grt–Ky–St–Mus paragneisses exhibit homogeneous BSE images from cores to rims, and contain inclusion assemblages of Grt + Mus + Qtz ± Ctd ± Ky in schist, and Grt + Ky + St + Mus + Pl + Kfs + Qtz inclusions in paragneiss. These inclusion assemblages are very similar to matrix minerals of host rocks, indicating they are metamorphic rather than inherited or detrital in origin. LA–ICP–MS U–Th–Pb dating reveals that monazites of schist and paragneiss have consistent 206Pb/238U ages ranging from 228.1 ± 3.8 to 218.2 ± 3.7 Ma. In contrast, muscovites from various schists show slightly older 40Ar/39Ar plateau ages of 236.1 ± 1.5 to 230.2 ± 1.2 Ma. These geochronological and petrological data conclude that the pelitic sediments have experienced a metamorphic event at the Mid–Late Triassic (236.1–218.2 Ma) rather than the Paleoproterozoic (1950–1850 Ma), commonly regarded as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for the Jiao–Liao–Ji Belt. Hence, the Changhai metamorphic complex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discrete lithotectonic group.This newly recognized Mid–Late Triassic metamorphic event (236.1–218.2 Ma) for the Changhai metamorphic complex is coeval with the HP–UHP metamorphic event (235–220 Ma) for Sulu–Dabie rocks. This leads us to speculate that the metamorphism of the Changhai complex belt along the SE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was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Mid–Late Triassic collision of the North China and South China cratons. By the same token, the Sulu–Dabie HP–UHP Belt may have extended through Yantai, and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and to the southern side of the Changhai metamorphic complex. 相似文献
56.
鸡西盆地被平麻断裂分割成南、北两个条带,多数研究者将南带1煤之下的海相层叠伏于北带海相层或底砾岩之下,称为“城子河组下段”或“石河北组”。利用事件地层学的原理,分析盆地内城子河组早期盆地裂陷、海侵、火山喷发、聚煤等重大事件在地层精细对比方面的意义,甄别出了盆地中重大事件的地层记录.以等时层为基础建立对比框架。通过大量钻井资料追溯对比,认为盆地中坳陷部位的渴湖海湾沉积是南北两带的沉积过渡类型,根据微体古生物研究,南北两带海相层中的沟鞭藻类化石面貌基本一致,南北带的海相层应是同一层位,初步实现了盆地内南、北两个条带城子河组的精细对比,为恢复盆地古地理环境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57.
58.
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对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发育特征、形成期次进行研究,并从构造背景及力学机制两个方面探讨反转构造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主要发育一系列"上凸下凹"的大型褶皱背斜,伴生NWW向弱走滑断裂构造和NNW向张剪构造。反转构造及其伴生构造符合NEE右旋剪切应力场特征,形成时间与东沙运动一致,表明该反转构造带可能受晚中新世南海东北部东沙运动产生的右旋走滑应力场作用控制。反转构造有利于研究区圈闭的重建和改造,对琼东南盆地东部新区油气运移和重新优选分配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59.
论述了构造解析在变质岩专题填图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主要围绕以下5个方面:(1)构造解析在高级变质岩区地质调查中对重大地质边界的识别作用;(2)通过构造解析区别变质岩区不同岩石和/或构造单元因构造发生的堆叠作用;(3)通过构造解析识别并区分不同岩石单元的构造类型、期次和组合样式;(4)变质岩填图区剖面测制及地层原始厚度恢复需要在构造解析工作基础上进行;(5)变质岩区地质填图工作实际上是构造解析和变质岩石学的有机结合过程。总之,构造解析对变质岩填图区内地质情况的客观表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0.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典型剖面及刻槽采样等研究, 在云南峨山塔甸地区中元古界黑山头组识别出厚104~227 m数层石英岩矿层, 含矿岩性为灰白色、白色、乳白色块-厚层状石英岩, 呈隐晶质-粒状变晶结构, 主要由石英(>95%)组成; 分析显示样品SiO2含量为95.15%~99.41%, Al2O3含量为0.21%~2.61%, CaO含量为0.008%~0.047%, TFe2O3含量为0.088%~0.47%, K2O含量为0.009%~0.56%, MgO含量为0.010%~ 0.13%, Na2O含量为0.012%~1.4%, TiO2含量为0.011%~0.06%, 部分达到玻璃用、结晶硅用等硅质原料矿工业指标要求, 黑山头组石英岩矿为多层位赋存且单体厚度大的矿体, 层位稳定, 且延伸较远, 为一套滨海相沉积-变质型石英岩矿床, 具有较大潜在价值和经济效益, 有望形成大型石英岩矿原料产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