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9篇
  免费   1104篇
  国内免费   1576篇
测绘学   674篇
大气科学   978篇
地球物理   1551篇
地质学   2732篇
海洋学   708篇
天文学   114篇
综合类   485篇
自然地理   103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237篇
  2020年   284篇
  2019年   284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283篇
  2016年   271篇
  2015年   332篇
  2014年   366篇
  2013年   349篇
  2012年   383篇
  2011年   428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403篇
  2008年   352篇
  2007年   393篇
  2006年   403篇
  2005年   338篇
  2004年   315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交通违法行为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交通违法行为的整体特征,缺少面向交通违法治理需求的分析框架。本文基于时空热点分析方法,提出从热点区域时间分布特征和典型时段热点区域空间分布特征两个角度识别交通违法行为特征的分析框架,分别用于支撑局部交通违法热点以及全局违法模式的原因分析和精准治理。基于该方法对福州市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含行人)违法行为特征进行了识别分析,结果表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违法行为在时间维度均呈现出9:00和16:00一日双峰特征,在空间维度呈现出“一片区、多热点”的聚集分布特征。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① 在时间维度,非机动车违法行为呈现出更大的变化幅度,高峰时段与中午低谷时段、工作日与周末的违法行为数量差异均明显高于机动车;② 在空间维度,机动车违法行为在商业中心、医院等重要场所和交通枢纽呈现出聚集特征,分布范围更广,而非机动车违法行为则主要在人流量大且人车混行严重的城市中心路口区域呈现聚集特征;③ 不同违法热点地区产生的原因存在差异,需要有针对性制定治理措施。上述发现表明了本文方法能够全面快速识别交通违法行为特征,可以帮助指导城市交通违法行为动态监测分析系统建设,为持续优化城市交通现场执法警力动态分配以及交通违法行为精准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72.
提出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抑制时延多普勒图(delay Doppler map, DDM)中的海杂波,提高海面目标反演精度。以挪威Snøhvit采气平台作为海面目标,采用2016-11-13的DDM数据进行目标反演。结果显示,未使用PCA抑制海杂波前,反演位置平均误差为17.65 km;抑制海杂波后,反演位置平均误差为11.42 km,位置精度提升35.30%。  相似文献   
973.
观测、实验和样品分析结果表明,位于半湿润地区的豫北延津县,其沙地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的改造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具体表现为:①抑制了风沙活动,防止了风沙危害;②恢复和提高了沙地生产力;③改善了沙地小气候。最终实现了土地风沙化的逆转。  相似文献   
974.
根据大气运动原始方程组导出一个支配台风中心移动的基本方程。方程中包括了非绝热加热、温度场分布、地形与摩擦等各种可能影响台风移动的强迫因子。对非绝热加热与水平温度分布的作用所作分析表明,非轴对称的非绝热引导作用可使台风加速、减速或转向运动;温度场上的冷区对台风有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975.
海洋平台的隔水套管群桩与土共同作用研究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资料甚少,因此在平台导管架设计中,一般不考虑隔水套管群桩承受水平力作用,这与实际不相符合。本文结合工程课题,在调查研究和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隔水套管群桩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工作性状与破坏机理、群桩的水平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单桩与群桩情况下应力应变关系等方面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砂土地基隔水套管群桩效应经验公式,弥补了现行计算方法的缺陷和不足。研究成果可供工程设计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976.
本文讨论了岩石试样在加载全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不同岩石声发射全过程曲线的分类以及类型的确定方法;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油区井下和地表试样进行了统计、分类,确定出该油区泥岩、砂岩声发射全过程曲线存在Ⅰ、Ⅲ两种类型;白云岩、灰岩、玄武岩声发射全过程曲线具有Ⅰ型特征。   相似文献   
977.
The impact of an elastic plate onto the compressible fluid without free surface deformation is considered. The ability of the liquid volume to be deformed is geometrically limited which leads to severe impact conditions. The present analysis is focused on the stresses in the plate and the hydrodynamic loads under the impact. The motivation for this research comes from ship hydrodynamics, where the hulls of a catamaran restrict the liquid outflow and the water impacts onto the wetdeck. The influence of the air on the impact process is investigated. The analysis did not reveal any great advantage of utilizing the air-cushion effect or ejection of air into the water near the impact region to prevent high stresses in the elastic plate. It was found that in the problem considered, the stress peaks far from the plate centre and the one-mode approximation does not provide correct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ress level.  相似文献   
978.
镧-氨基酸络合物对球等鞭金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研究了镧-脯氨酸和镧-苯丙氨酸络合物对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络合物对球等鞭金藻细胞繁殖及叶绿素的合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浓度范围为5-20mg/dm3时,至第6天细胞数分别提高10.8%~17.2%,11.5%-20.5%(P<0.05);叶绿素浓度分别提高31.7%-37.5%,44.7%~48.4%(P<0.05),其中以浓度为10mg/dm3的实验组最高。镧的氨基酸络合物对球等鞭金藻的作用效果与镧相比是等同的。  相似文献   
979.
Meddies are warm and saline anticyclonic eddies found at the mid-depth of the Mediterranean Outflow in the Eastern North Atlantic. They are observed to move almost southward at average speeds as high as 1.3±0.2 cm s−1. This paper examines a mechanism which accelerates this curious translation to a reasonable speed when combined with nonlinearity and a suitable vertical eddy structure. This mechanism is thepseudo-topographic β effect due to the westward decrease in the thickness of the mid-layer induced by the surface southward mean current. The linear dispersion relation including this effect is shown to account for a quarter of the surface southward mean current or a fifth of the observed southward translation of meddies. Three-layer quasi-geostrophic experiments reveal that the surface southward mean current certainly enhances the southward translation velocity of meddies to a speed in agreement with observation, if the meddy has a current structure of plausible intensity and vertical coherence. In the light of the current-induced pseudo-topographic β effect, previous hypotheses are also re-examined through dynamic arguments together with numerical experiments; they are suggested to have some difficulty either in dynamics or in correspondence with observation. Thus the nonlinear effect due to secondary eddies combined with thecurrent-induced pseudo-topographic β effect is the most likely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the rapid southward translation of meddies among those examin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980.
本文基于在MSC.Marc中加入纤维模型编制的THUFIBER程序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纤维模型和三维实体单元模型模拟桥墩和上部结构,建立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有限元模型。同时,采用2008年汶川地震波,分析了行波效应对四川某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非线性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波效应对高墩桥的墩顶位移和墩底剪力影响较大,墩顶位移减小了20%—50%;而墩底剪力增大了20%—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