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12篇 |
免费 | 409篇 |
国内免费 | 12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1篇 |
大气科学 | 11篇 |
地球物理 | 158篇 |
地质学 | 3144篇 |
海洋学 | 258篇 |
天文学 | 26篇 |
综合类 | 170篇 |
自然地理 | 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122篇 |
2020年 | 100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93篇 |
2017年 | 83篇 |
2016年 | 96篇 |
2015年 | 144篇 |
2014年 | 164篇 |
2013年 | 182篇 |
2012年 | 149篇 |
2011年 | 177篇 |
2010年 | 214篇 |
2009年 | 179篇 |
2008年 | 168篇 |
2007年 | 163篇 |
2006年 | 230篇 |
2005年 | 158篇 |
2004年 | 166篇 |
2003年 | 143篇 |
2002年 | 107篇 |
2001年 | 106篇 |
2000年 | 91篇 |
1999年 | 101篇 |
1998年 | 99篇 |
1997年 | 82篇 |
1996年 | 69篇 |
1995年 | 58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5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3篇 |
1973年 | 8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e Palaeoproterozoic (1.9 Ga) Rytky and Kotalahti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s are located in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Archaean craton and Proterozoic supracrustal rocks. During the second deformation event (D2) the surrounding country rocks were subjected to intensive metamorphism and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Svecofennian orogeny; the Archaean/Proterozoic boundary controlled both D2 thrusting and magma ascent. Emplacement of the Rytky and Kotalahti intrusions took place at the culmination of D2, as shown by the gneiss inclusions with S2 schistosity within the intrusions. Overthrusting continued after emplacement, with detached fragments of the bodies incorporated into the Archaean gneisses. During the third deformation event (D3) the originally subhorizontal intrusions were rotated into a subvertical position, so that they now have their stratigraphic top towards the west. The Rytky intrusion is composed mainly of medium- and coarse-grained lherzolite, websterite and gabbronorite. The nickel deposit with pentlandite as the main nickel mineral is associated with the lherzolite and websterite. The coarse-grained lherzolite, websterite and melagabbro represent the first rocks to form, and they contain the nickel sulphide mineralisation. Country rock contamination, as indicated by high TiO2, P2O5, Rb, Zr and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 contents (LREE), is most pronounced in the marginal part of the intrusion, which was the first to form. The variation in olivine composition (Fo 78.6-84.77 mole %; Ni 630–2386 ppm) and the metal ratio of the sulphide (Ni/Co 19.3 – 50.3) along with the internal stratigraphy of the intrusion indicate an in-situ process of sulphide ore formation.Editorial handling: P. LightfootAn erratum to this article can be found at 相似文献
12.
旅游地学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积极作用至少可在不断发现更新旅游资源和对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诸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中国大陆是由多个小陆块经多期次离散碰撞拼合而成,而"小陆块是否能成大钾"一直是国内钾盐研究领域关注的科学问题。文章剖析了意大利西西里微陆块的典型海相钾盐矿床形成条件与机理,为中国小陆块成钾研究提供借鉴。在晚中新世墨西拿盐度危机(Messinian Salinity Crisis)最盛期(5.60~5.55 Ma),西西里岛的卡尔塔尼塞塔盆地聚集了高达2亿t的钾盐镁矾矿。通过对卡尔塔尼塞塔盆地钾盐矿的赋存地层格架、矿体特征、成矿模式和机理进行梳理和总结,指出该矿床呈层状赋存于地中海"再沉积下石膏组"的原生石盐岩中,形成于深水、分层的常年性盐湖环境;晚中新世中地中海碰撞挤压的构造活动导致卡尔塔尼塞塔盆地强烈挠曲下凹,形成多个次级成矿凹陷;次级凹陷接受海水的周期性补给;在墨西拿盐度危机最盛期,由于气候变冷变干、直布罗陀海峡关闭、海平面急剧下降,远离补给源的次级凹陷变得更加封闭,从而在5万年的极短时间内经强烈蒸发,聚集为大规模钾盐矿。西西里微陆块尽管陆块小、盆地小,但在满足封闭构造_干旱气候_充足物源三要素耦合的特定时期内,同样形成了大型钾盐矿床。因此,西西里微陆块的钾盐成矿实例证明海相小陆块同样具有形成大型钾矿床的潜力,这对中国海相小陆块汇聚区的找钾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建造和改造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晚石炭世珍子山组的发育特征,分析了与赋煤有关的地质因素。结果表明:珍子山组含煤段沉积厚度比较稳定,含煤性较好,受后期构造破坏较轻,是较好的赋煤区。该研究为密山地区进一步找煤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流变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的支柱学科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地球是一动态系统,其各层圈的构造运动归根到底就是多矿物复合岩石在各种物理条件(例如,温度、围压、差应力、应变速率、应变方式等)下和化学环境(例如,氧逸度和水含量)中的形变。流变学作为研究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行为的科学,现已成为地球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支柱学科。本文对国际上近年来岩石流变学的最新进展做些扼要的介绍,呼吁中国固体地学界加强流变学的研究,做出经得起时间淘洗、实践检验的原创性成果来,使中国的构造地质学研究迈进国际先进的行列。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