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0篇
  免费   379篇
  国内免费   588篇
测绘学   10篇
地球物理   633篇
地质学   1792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49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91.
我国地震的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展与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活动构造、大陆地壳形变与现代地壳运动、地震活动区与大震震源区的深部探测及动力学、大陆强震区的地壳介质结构与地震成因、构造的物理及数值模拟、大陆岩石圈动力学以及地球动力学模型研究七个方面扼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与地震有关的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进展和取得的一系列新认识以及研究动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动态地球动力学,上地幔的非均匀性、深浅部构造关系及其动力学和地球动力学模型的理论研究三个应该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2.
金刚石生长阶段所捕虏的不纯净组分,能够提供大量地幔流体的信息。本文从金刚石的成因研究,表征地幔流体的固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及流体的制药因素等方面讨论了金刚石不纯净组分与地幔流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3.
对有代表性的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Sr、Nd和Ce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合系统的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其地幔源区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性;利用Ce、Nd同位素地球化学给出的信息,探讨富集Ⅰ型(EMⅠ)地幔端元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4.
由深源远震体波记录反演华北北部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重点研究的地区为河北省北部包括京津地区,以及山西、内蒙的部分地区,在此区选取了29个台站;在向东延伸的背景区,选取了6个台站。利用这些台站的深源远震体波记录资料,通过选取介质结构模型,计算理论地震图,与观测图进行拟合,以确定地震台下介质结构的可接受模型。在拟合时,对每个地震台站都选择若干次深源远震的体波记录作为观测图。对每个地震台站一般都算出60个不同模型的理论图。实际上做出的结果比地壳深,为大约80km(即大致相当于岩石层或称岩石圈)厚度内的地壳上地幔介质结构,它们大都由10层左右的介质组成。通过波形拟合共给出了上述35个台站下的壳幔介质分层结构。并由此给出了Moho面的轮廓。  相似文献   
195.
伊通地堑上地幔剪切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研究糜棱岩型幔源包体的变形显微构造、位错亚构造及组构特征,确定它是上地幔剪切带的代表物质。该带形成温度为729~828℃、压力为1.10~1.38GPa、差异应力为97~150MPa、应变速率为IO ̄(-14)~1O ̄(-12)s ̄(-1)、等效粘滞度为10~1000EPa·s和深度为37~45km。这是一种与地幔底辟作用有关的规模较小的缓倾斜剪切带,也是应变集中带,能导致上地幔地震波速各向异性,并与地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6.
上地幔橄榄岩流变性研究新进展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系深部地幔流性研究进展综述文章之一,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际地球物理学界在涉及橄榄岩上地幔流变性的下述三方面取得的进展:(1)化学环境因素对橄榄石高温塑性的影响;(2)高温高压下水在橄榄石晶体中的溶解度和赋存状态;(3)橄榄石多晶体的变形机制转变,并对由此得出的地球动力学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7.
We use telluric and magnetic data of the diurnal variation recorded in Europe, Australia and North America to study the magnetotelluric tensor in the 6h–24h period range. We use associate directions and we eliminate the effects of deviation of telluric currents. We thus obtain for each observatory reliable phases and apparent resistivity values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ighbouring stratified substratum. It appears that the values obtained in the four European observatories (Saint-Maur, France; Ebro, Spain; Toledo, Spain; Nagycenk, Hungary) give similar results and that these result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btained either in Tucson (USA) or in Watheroo (Australia).Using Bostick transform we interpret these phase and apparent resistivity values in terms of conductivity of the upper mantle. We discuss then the conductivity heterogeneities in terms of change either in temperature, or partial melting or percentage of fluids of the upper mantle: at depths of about 300 km, the upper mantle appears to be 100 °C hotter under Australia than under Europe; the probable presence of fluids at depths about 100 km in the southwestern North America upper mantle appears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high observed conductivities. All these conductivity values are coherent with tomography results from Woodhouse and Dziewonsky: high (low) conductivities are cohernet with low (high)seismic wave velocities.  相似文献   
198.
地幔氧逸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目前国际上诸多有关地幔氧逸度的研究结果的系统分析和总结 ,提出了地幔中自由氧对地幔物质的性质、状态及运动过程产生影响的基本作用方式 ;介绍了目前地幔氧逸度研究的主要研究手段 ,包括本征氧逸度的实验室测量、模拟氧逸度的实验室测量、地幔氧逸度计及理论计算等及其优缺点 ;定性探讨了地幔氧逸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获得了地幔随时间的推移变得愈来愈氧化 ,随深度的增加变得愈来愈还原 ,以及在横向上不同大地构造部位的地幔区域具有不同的氧逸度等诸多结论。结合目前人们对地幔物质组成、性质、状态、运动过程及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历史等的认识 ,初步提出了地幔不同圈层氧逸度的约束机制。最后 ,针对目前地幔氧逸度的研究现状 ,为今后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9.
Inference of mantle viscosity from GRACE and relative sea level data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GRACE) satellite observations of secular changes in gravity near Hudson Bay, and geological measurements of relative sea level (RSL) changes over the last 10 000 yr in the same region, are used in a Monte Carlo inversion to infer-mantle viscosity structure. The GRACE secular change in gravity show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anomaly over a broad region (>3000 km) near Hudson Bay with a maximum of ∼2.5 μGal yr−1 slightly west of Hudson Bay. The pattern of this anomaly is remarkably consistent with that predicted for postglacial rebound using the ICE-5G deglaciation history, strongly suggesting a postglacial rebound origin for the gravity change. We find that the GRACE and RSL data are insensitive to mantle viscosity below 1800 km depth, a conclusion similar to that from previous studies that used only RSL data. For a mantle with homogeneous viscosity, the GRACE and RSL data require a viscosity between  1.4 × 1021  and  2.3 × 1021  Pa s. An inversion for two mantle viscosity layers separated at a depth of 670 km, shows an ensemble of viscosity structures compatible with the data. While the lowest misfit occurs for upper- and lower-mantle viscosities of  5.3 × 1020  and  2.3 × 1021  Pa s, respectively, a weaker upper mantle may be compensated by a stronger lower mantle, such that there exist other models that also provide a reasonable fit to the data. We find that the GRACE and RSL data used in this study cannot resolve more than two layers in the upper 1800 km of the mantle.  相似文献   
200.
发展中的板块边界: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冯锐  马宗晋  方剑  吴宣 《地学前缘》2007,14(4):1-17
亚洲内陆的强地震密集地发生在天山-贝加尔一线,但该处并不存在一条连续的大断裂,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长期相左。文中分析了这条地震带的时空分布、分区特点、应力状态和活动周期,计算了欧亚大陆的布格重力异常场、均衡重力异常场,反演了上地幔的密度分布和剪切波速分布。发现在这个部位的70~250km的深部有一条北东向的密度、速度陡变带,它是新生代的冷地幔和热地幔的交界带,与浅部构造存在立交关系,对亚洲大陆的现今构造运动和应力场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个带的地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板缘地震和板内地震,是一种因为深浅构造不同而造成的结构性地震,性质上为大陆内缘地震。文中还就深浅构造的空间立交关系、时间镜像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在南北地震带和伊朗东侧地震带的立交结构也与上地幔构造有关。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是正在发展中的板块边界,是大陆内部的一个典型构造,北侧为稳定的俄罗斯-西伯利亚次板块,南侧为活动的中国-东南亚次板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