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3篇
  免费   627篇
  国内免费   947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789篇
地质学   2871篇
海洋学   143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56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44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142.
143.
Seismic anisotropy within the uppermost mantle of southern German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presents an updated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anisotropy within the uppermost mantle of southern Germany. The dense network of reversed and crossing refraction profiles in this area made it possible to observe almost 900 traveltimes of the Pn phase that could be effectively used in a time-term analysis to determine horizontal velocity distribution immediately below the Moho. For 12 crossing profiles, amplitude ratios of the Pn phase compared to the dominant crustal phase were utilized to resolve azimuthally dependent velocity gradients with depth. A P -wave anisotropy of 3–4 per cent in a horizontal plane immediately below the Moho at a depth of 30 km, increasing to 11 per cent at a depth of 40 km, was determined. For the axis of the highest velocity of about 8.03 km s−1 at a depth of 30 km a direction of N31°F was obtained. The azimuthal dependence of the observed Pn amplitude is explained by an azimuth-dependent sub-Moho velocity gradient decreasing from 0.06 s−1 in the fast direction to 0 s−1 in the slow direction of horizontal P -wave velocity. From the seismic results in this study a petrological model suggesting a change of modal composition and percentage of oriented olivine with depth was derived.  相似文献   
144.
145.
146.
地幔流体的前缘研究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曹荣龙 《地学前缘》1996,3(4):161-171
地幔流体是与地幔环境处于平衡的气体和挥发分。其主要化学组分为碳、氢、氧、氮、硫(CHONS)。它以富于地球内部原始组分为特征,但也包含部分再循环组分。地幔挥发分在弱还原条件下主要为CO2-H2O,强还原环境则以CH4-H2O-H2为主。地幔流体地球化学的重要性质为:(1)易溶于硅酸盐熔体;(2)净化作用;(3)再沉淀作用。近年来,有关地幔流体中稀有气体和挥发分的起源、分布及同位素组成等前缘领域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当前拟优先探索的问题包括气体裂化与金刚石成因,非生物成因地幔烃,地幔流体与成矿作用,以及地幔挥发分注入与地壳重熔等。  相似文献   
147.
从生物化石的性质和分布分析秦岭上升的阶段性与幅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生物化石的性质、分布的与我国南、北方同期生物群的对比,分析了秦岭从中生代晚期以来各个时期上升的幅度。秦岭在三叠纪末期成陆后即开始隆起,但隆起幅度有限。白垩纪与古新世该区地形高低悬殊不大。早第三纪中、后期秦岭有一次强烈的隆起活动,地形起伏,且对动物的迁移起了明显的阻碍作用。相继产生的夷平作用使晚第三纪秦岭区内的动物仍与区外的保持着较好的往来交流。早更新世末期秦岭再次表现出了垂直运动的特点。由于  相似文献   
148.
报道和总结了近期陕西汉中碑坝和西乡地区重要地质体系统同位素年代研究成果,在重新厘定的年代学基础上,就扬子克拉通北缘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进行剖析,依据该区岩浆作用的上地幔源区性质及演化规律,提出了中、新元古代扬子克拉通北缘存在与现代板块运动类似的洋壳俯冲和壳幔再循环作用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149.
山东中生代橄榄安粗岩系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及其两侧的断陷型陆相火山盆地中,为早白垩世火山活动的产物.Rb-Sr全岩等时年龄变化于111.4~119.6Ma.岩石组合主要为粗面玄武岩-橄榄安粗岩-安粗岩-粗面岩.这套岩石在化学上具有富碱富钾、富铝贫钛、高氧化系数及富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的特点,并具有较高的ISr值和明显偏低εNd值.根据对岩石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产出构造环境的详细分析,表明这套岩石的成因应主要是富集型地幔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150.
地壳流体与地幔流体间的关系   总被引:72,自引:8,他引:72  
杜乐天 《地学前缘》1996,3(4):172-180
通过铀、金矿床及地幔岩捕虏体研究,初步得出以下认识:(1)在热液作用中岩浆分异热液是不存在的;(2)碱交代作用是整个地幔交代作用和地壳交代作用的基本运作机制,现已构成有几十条具体规律的理论系统;碱交代岩是地幔流体转变为热液的化石记录;(3)拆离断层构造体系是地幔流体上升到地壳后的活动通道;(4)磷(P)是地幔流体的特征性示踪成分;(5)大洋缺氧事件、生物种属灭绝、厄尔尼诺等有共同的地幔流体致因;(6)天然气-油-盐-金属成矿是统一的热液成矿作用。软流体是今后区域成矿预测的重要新依据。软流体的顶部发育有次级、再次级的局部上凸部,这是矿带、矿田群的重要成矿控制因素和找矿新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