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3篇
  免费   1482篇
  国内免费   1179篇
测绘学   739篇
大气科学   128篇
地球物理   1293篇
地质学   5180篇
海洋学   438篇
天文学   134篇
综合类   861篇
自然地理   531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268篇
  2021年   266篇
  2020年   285篇
  2019年   333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270篇
  2015年   312篇
  2014年   423篇
  2013年   412篇
  2012年   453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348篇
  2009年   380篇
  2008年   429篇
  2007年   469篇
  2006年   433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385篇
  2003年   296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71篇
  2000年   228篇
  1999年   206篇
  1998年   209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121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7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评述了卫星重力大地测量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地球科学的重大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物理构造与海洋动力学,以及大陆,冰川和海洋的相互作用,改善现有地球重力场模型(包括精度和空间解析度)是非常重要的。IUGG等国际组织对此已经强调了很多年。最近,由德国的GFZ(GeoForschungsZentrum),美国的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tration)以及欧洲宇航局ESA(European Space Agency)开发研制了最先进的地球监测技术-SST(Satellite-to-Sateilite Tracking)。其主要特点是利用现有的GPS连续追踪新发射低轨道卫星,并由低轨道卫星对地球重力场作精密观测。已经发射和即将发射的卫星有3颗:GHAMP(Challenging Mini-Satellite Payload for Geophysical Research an Application)已经于2000年发射;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rt)定于2002年发射;GOCE(Gravity Field and Steady-state Ocean Cirulation Explorer)计划2004年发射,它们可以统称为重力卫星。载有SST技术的人造卫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具有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空间解析度的全球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模型,加强人们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理解并为海洋和气象研究提供更好地参考。上述3个重力卫星工作在有明显区别的不同波谱内,它们有不同的科学应用,仅有一小部分重合。所以,就应用而言它们是完全互补的。它们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将是广泛的,特别对于固体地球物理学,海洋学以及大地测量学等领域,它们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其意义不亚于GPS。  相似文献   
2.
Reconnaissance seismic shot in 1971/72 showed a number of well defined seismic anomalies within the East Sengkang Basin which were interpreted as buried reefs. Subsequent fieldwork revealed that Upper Miocene reefs outcropped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basin. A drilling programme in 1975 and 1976 proved the presence of shallow, gas-bearing, Upper Miocene reef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asin. Seismic acquisition and drilling during 1981 confirmed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these discoveries, with four separate accumulations containing about 750 × 109 cubic feet of dry gas in place at an average depth of 700 m. Kampung Baru is the largest field and contains over half the total, both reservoir quality and gas deliverability are excellent. Deposition in the East Sengkang Basin probably started during the Early Miocene. A sequence of Lower Miocene mudstones and limestones unconformably overlies acoustic basement which consists of Eocene volcanics. During the tectonically active Middle Miocene, deposition was interrupted by two periods of deformation and erosion. Carbonate deposition became established in the Late Miocene with widespread development of platform limestones throughout the East Sengkang Basin. Thick pinnacle reef complexes developed in the areas where reef growth could keep pace with the relative rise in sea level. Most reef growth ceased at the end of the Miocene and subsequent renewed clastic sedimentation covered the irregular limestone surface. Late Pliocene regression culminated in the Holocene with erosion. The Walanae fault zone, part of a major regional sinistral strike-slip system, separates the East and West Sengkang Basins. Both normal and reverse faulting are inferred from seismic data and post Late Pliocene reverse faulting is seen in outcrop.  相似文献   
3.
地勘单位在向企业化经营转变的过程中 ,投资兴办了许多企业 ,但不少项目以失败告终。文章分析探讨了失败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The Tamtsag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extreme eastern portion of the Mongolia. The Basin and its counterpart in China (the Hailar Basin) are united a whole basin on the structural setting. In recent years, the Tamtsag Basin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ith the important exploration discovered in the 19th block by SOCO and in Hailar Basin of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amtsag Basin from the viewpoint of petroleum geology.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应用曲面拟合技术和利用离散的重力观测点的重力变化对特定研究区的重力场变化进行数值模拟以获取该区重力变化空间梯度场图像的具体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获得了2004年3月福建安溪3.6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空间梯度场图像,发现空间梯度场图像能清晰地反映出地震前重力场群体性变化的差异性;利用此方法对2005年6月~2006年3月间台湾海峡西岸重力场变化进行数值模拟,获得其空间梯度场图像。  相似文献   
6.
滇西动态重力网的分形特征及空间分辨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用分形学描述地球物理观测网非均匀分布和联合应用分形特征与Shannon定理确定最佳网格距的方法。研究了滇西动态重力网的分形特征,它的分形维Df=1.27,最佳网格距r0=28km。讨论了1986年至1994年间网区发生的8次Ms>5.0级地震前重力场变化的可信性,指出这些变化的波长均大于100km,至少2倍于网的最小空间分辨力,因而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7.
三峡重庆库区深部地球物理特征与断裂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研究三峡重庆库区岩石圈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断裂构造活动的控制和影响.并为之提供基础资料,为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基础依据,在已有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从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角度出发,通过实测地震测线资料的再解释.采用新的处理技术方法,对本区的东西向主剖面和南北向支测线的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二维射线追踪处理、Pg波成像;选用场分离技术、位移数字成像技术重新处理了重力和航磁资料,通过联合反演来建立深部二维构造剖面,对剖面所揭示的基底构造特征和地壳结构特征、主要断裂构造特征以及莫霍面的起伏特征进行了精细分析和细致研究.从地球物理平面场特征出发建立了岩石圈构造三维框架。研究结果表明,这样的研究思路准确、方法得当.结论可靠;沿该剖面,把可解译的断裂分为Ⅲ级:Ⅰ级为超岩石圈断裂;Ⅱ级为壳断裂;Ⅲ级为盖层断裂。依据地球物理特征,准确揭示了库区的断裂构造特征,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青岛市黄岛区拟建设海底地下油气储藏库,前期地质勘察工作要求施工倾角45°、深220m的取心钻孔4个,并在孔内分段进行压水试验.本文介绍了如何利用XY-4型金刚石小口径钻机施工基岩深斜孔及压水试验技术.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以爱黎-海斯卡宁均衡补偿假设模式为基础,利用圆模板编制了滇西北及邻区均衡重力异常图。分析了异常的基本特征与壳内构造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均衡重力异常和强震活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