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3篇
  免费   1034篇
  国内免费   1318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748篇
地球物理   727篇
地质学   4216篇
海洋学   1010篇
天文学   98篇
综合类   280篇
自然地理   258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262篇
  2018年   234篇
  2017年   274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259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320篇
  2012年   372篇
  2011年   343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352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342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304篇
  2004年   243篇
  2003年   230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介绍了所研制的DF-1型泡沫剂组分及性能;对泡沫泥浆钻进的配方进行了研究,得出的最优配方应用于现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对泡沫泥浆的护壁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2.
油气化探中甲烷碳同位素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阐述了在地表油气化探实践当中甲烷碳同位素对地表土壤烃气成因判别的有效性,但有时也会遇到判断错误的情况。通过对应用实例的分析,指出因忽略了土壤中异常甲烷是一种混合成因甲烷,从而导致判断失误。为全面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同时选送数量相当的背景土壤样品和异常样品进行甲烷同位素测定,然后通过教学方法计算出真实反映来源于油气藏中的甲烷的碳同位素值的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23.
张婷  张杰  王进  孟俊敏 《海洋科学》2014,38(6):43-46
基于南海北部PY30-1平台上2012年2月至9月测风仪观测的风速数据,开展了HY-2扫描辐射计风速数据比较研究。选取时空匹配窗口为5 min和25 km,利用HY-2扫描辐射计RM 100,70和35 km分辨率3种风速数据,分别与平台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在南海北部海域,HY-2扫描辐射计100 km分辨率风速和平台观测风速的均方根偏差为3.86 m/s;70 km分辨率风速和平台观测风速的均方根偏差为10.52 m/s;35 km分辨率风速和平台观测风速的均方根偏差为5.54 m/s。还进一步比较了有雨和无雨两种情况下HY-2扫描辐射计和平台数据的偏差,结果表明:有雨和无雨条件下都是100 km分辨率的数据偏差最小。这为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应用HY-2扫描辐射计的风速数据产品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4.
介绍了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纳和浅地层剖面等声波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在海底管道检测中常用设备与参数选择。结合工程实例给出了各种检测方法在海底输油管道检测中应用效果。介绍了海底管道检测流程,分析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和不足之处。结果表明,海底管道检测时应充分利用各种方法的互补性,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5.
我国相继在多个盆地陆相页岩油勘探中获得突破,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现阶段勘探认识,本文认为陆相页岩油富集主要条件是:(1)稳定且有规模和适宜热成熟度的富有机质页岩是重要物质基础,以TOC含量>2%,最佳为3%~4%、母质类型Ⅰ和Ⅱ1型为主,Ro>0.9%或更高(咸化环境0.8%);(2)有一定容积规模的微纳米孔隙且具脆性的多类储层是重要条件,页岩储层有效孔隙度宜>3%~6%;成岩阶段偏低时,纯页岩段不是中高熟页岩油富集段,致密砂岩和混积岩黏土含量宜<20%;成岩阶段高时,页岩黏土含量可高至40%左右;(3)滞留烃数量大且品质好是重要保证,以S1>2 mg/g为门限,最佳>4~6 mg/g;气油比>80 m3/m3,最佳150~300 m3/m3;(4)顶底板具封闭性保持超压且滞留足够多轻-中组分烃类。陆相页岩油分布特征是:(1)有外物质注入的深-半深湖相是页岩油主要富集区;(2)具备“四高...  相似文献   
126.
The post depositional thermal maturity and its related chemical changes induce the sporomorphs color alteration, which is a common useful tool in the optical microscopy of the organic matters (OM) and their pre-geochemical studies. The present contribution uses the modern available opportunity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achieve a quantifying system technique, which includes color measurements and their possible graphic presentation. The normal digital images of sporomorphs from several ages and geological settings are used to obtain color measurements in the form of digital Red, Green and Blue triple color system (RGB). These measurements were accomplished using some software programs such as Photoshop™© or ImageJ with employing average microscope setup. The triple RGB color readings are plotted on a ternary diagram,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fields. These fields express the maturity levels. The presented new RGB-based quantifying technique is economic and provides a simple examination for maturity, which is linked to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is can partially replace or walk side by side with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microscopy.  相似文献   
127.
利用溶胶凝胶法自制了碳纳米管和纳米二氧化钛的复合光催化剂,采用投射电子显微镜和X光衍射仪对粉体的粒径、物象、形貌和热稳定性等进行表征。通过研究光照条件、催化剂的投加量、油的初始浓度、催化剂制备的煅烧条件等因素,考察了自制碳纳米管和纳米二氧化钛的复合催化剂对降解模拟海洋柴油污染的海水去除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可见光照条件下,400℃煅烧2 h的复合催化剂,投加量为0.4 g/L、柴油的初始浓度为0.6 g/L、反应的光照时间为4 h时效果最好,去除率可达到67.65%。  相似文献   
128.
秦皇岛A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区内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新近系的明化镇组。明化镇组下段为曲流河沉积地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使得注水开发收效不均匀,平面矛盾突出。选取Ⅲ2砂体为研究对象,利用40余口钻井资料和覆盖油田的三维地震资料对储层内部结构和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Ⅲ2砂体是由两期点坝砂体叠置而成,每一期砂体在平面上由4~5个单一点坝顺向组合而成,点坝之间的溢岸沉积是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强的主要因素,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油田的生产动态证实,注入水流动规律与点坝砂体的平面展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部分井区水驱效果不均衡,个别单井产能低下都能从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129.
130.
On the basis of maps of sea level anomalies data set from October 1992 to January 2004, pronounced low frequency variations with periods of about 500 d are detected in the area near 20°N from 160°W to 130°E. A linear two-layer model is employed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It is found that the first-mode long baroclinic Rossby waves at 20°N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propagate westward in the form of free waves at a speed of about 10.3 cm/s. This confirms that the observed low frequency variabilities appear as baroclinic Rossby waves. It further shows that these low frequency variabilities around 20°N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can potentially be predicted with a lead up to 90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