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0篇
  免费   1066篇
  国内免费   1106篇
测绘学   134篇
大气科学   970篇
地球物理   1942篇
地质学   2045篇
海洋学   825篇
天文学   679篇
综合类   426篇
自然地理   60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228篇
  2018年   228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239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343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292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396篇
  2008年   342篇
  2007年   400篇
  2006年   326篇
  2005年   326篇
  2004年   283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232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202篇
  1997年   159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根据Kol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法,利用2000年以来1.7≤ML≤2.9地震目录,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前震中附近地区2000年以来地震活动的月频次和2007年7月以来地震活动的周频次分布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地震活动周频次和月频次都不符合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但周、月频次累积次数的对数与周、月频次之间呈线性关系,类似于G-R关系。分析了周、月频次的标准差σ、CV值、偏度Sk、峰度Ku和bm值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前,这些参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其中周频次的分布参数随时间的变化似乎呈现出了某种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992.
邵永新 《中国地震》2012,28(1):51-60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海河断裂、天津南断裂、天津北断裂和沧东断裂等的土壤氡测量资料,用M-M珚值的组合以及H值、An值等3种方式对天津地区4条断裂的活动性强弱进行了分析和划分,经与活断层探测中得到的4条断裂的活动性分段结果对比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同时发现,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进而认为,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土壤氡测量资料能够对断层的活动性进行初步分析和分区,从而为断层的活动性分段提供参考。通过不同断裂间上述3组指标对比发现,土壤氡测量结果不能用于判断不同断裂间的活动性强弱。从实际工作出发,为利于分析断层的活动性分区,断层气测线在布设时应在探测断层与已知断裂的交汇部位附近适当增加密度。  相似文献   
993.
杨马陵  塔青 《内陆地震》2012,26(1):10-16
使用1900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数据,统计分析了其与新疆地区MS≥6.6强震的关系。结果显示:新疆地区69%的MS≥6.6和86%的MS≥7的地震,发生在黑子数月均值≤35的时段内。以黑子数月均值≤20和≤35的时段作为MS≥6.6强震的预测指标,报准率分别为71%和64%;以黑子数月均值≤35的时段作为MS≥6.6强震的预测指标,报准率为69%。R值评分检验表明,上述预测指标是有效的。最后使用这些统计关系和指标对新疆未来几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994.
青藏块体强震活动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强震活动状态分析与研究是地震形势跟踪分析的重要基础,以频次的角度分析和探讨青藏块体的强震状态特征,研究表明,青藏块体存在强震平静与活跃交替活动的状态特征,已经历5个平静与活跃交替活动的状态过程.2008年3月21日于田7.3级地震、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的发生表明青藏块体强震活动已处于活跃状态.  相似文献   
995.
以福建及粤赣地区内陆为分析区域,基于该区域的地质构造环境,主要使用测震学分析方法,结合GPS、形变等手段的研究成果,研究分析该区域与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青藏亚板块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强震活动对福建及粤赣地区内陆地震活动有影响,地震活动具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6.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阴山地震带6.0级以上地震周期性规律等角度,着重研究了该区域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阴山地震带6.0级以上强震自公元849年以来,具有百年尺度的周期性特征,1900年之后进入第五活跃期,且当前应变处于较高状态,未来几年内该地震带发生6级以上地震可能性较大。临河—乌海—巴彦浩特地区是7.0级地震的主体空区。ML5.0以上地震具有以东经110°为轴东西对跳特征,东经110°以西地区是新一轮中等以上地震活动的主体区域。1970年以来,发生的6次5.9级以上地震前,均存在ML4.0级以上地震空区或条带。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阴山地震带逐渐形成两条明显的ML4.0级以上地震条带,条带交汇部位所在临河—乌海地区可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区域。  相似文献   
997.
在当前国内油气供需紧张的严峻形势下,开展"第二深度空间"的油气勘探"势在必行",也是"当务之急"."第二深度空间"的油气勘探需解决3个问题.一是油气无机成因的地球化学证据.原油、沥青、干酪根的Pb,Sr,Nd同位素示踪、原油中异常高含量的金属微量元素、原油中有机硅化合物的发现等均表明原油可以由无机反应而生成.二是油气无机成因论是可以指导油气勘探的.油气的分布与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的耦合表明有成因关系,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是油气的发生器,也是初始储层,据此可以对油气田进行预测.柴达木盆地昆北花岗岩油田的发现是一典型案例.三是"第二深度空间"的油气勘探需要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的支撑.目前第4代采集处理新理论、新方法业已提出.地球物理学家已经把深部勘探的新方法、新技术提到议事日程.总之,"第二深度空间"的油气勘探是有理论依据的,是可能的,是可操作的.发现大型、超大型油气田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998.
横波各向异性在裂缝和应力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裂缝性和低孔低渗地层的横波各向异性特征,反演得到横波各向异性参数,研究了裂缝的发育程度、方位和有效性,并对低孔低渗地层的应力场分布状态和方位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对反演得到的快、慢弯曲波形进行频散分析以及计算单极横波各向异性大小,确定了引起横波各向异性的原因,并结合常规测井资料、岩心及FMI成像资料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和对比,最后对研究区8口典型井的横波各向异性进行了综合处理和评价,得到了该区的横波各向异性特征以及和总的应力场走向.结果表明,利用横波的各向异性参数可以有效的评价裂缝的发育程度、走向及有效性,并能准确的确定地应力分布状态和最大水平应力方位.  相似文献   
999.
以香鱼卵母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卵内油球、有关酶的活力、以及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等变化的方法,研究了香鱼卵母细胞长时效演化的相关机理,结果表明,随着香鱼卵在腹腔内保存时间的延长,卵内油球从0h的油球直径≤10μm,且均匀分布,逐渐融合增大,至108h增大到120μm,油球数仅有5—6个。同时,SOD、POD的活力及MDA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最大峰值分别出现在60h、36h和24h。随着油球和酶活的变化,卵子质量逐渐下降,表现为受精率和孵化率的降低:排卵后24h、48h、72h、96h的受精率分别为94.37%、88.19%、50.20%、10.83%,孵化率分别为85.78%、68.14%、25.54%、0.53%。  相似文献   
1000.
对从南海海藻内生真菌ZJ27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的5种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的研究,采用96孔板法测定化合物对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种细菌的抑制活性,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化合物对黑曲霉、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白色念珠菌等4种真菌的抑制活性。化合物对上述6种细菌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对枯草芽孢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八叠球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MIC值分别为0.1、0.2、0.2μmol/mL。化合物1和2对黑曲霉、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白色念珠菌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对这4种真菌的IC50分别为15.06、3.09、3.68、8.19μmol/mL,化合物2相应的IC50为22.28、21.32、8.18、21.75μmol/mL。化合物1和2作为天然抗菌物质,具有广谱抑菌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和综合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