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5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57篇
测绘学   326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797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13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951.
基于KNN的地基可见光云图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图的自动分类是实现地基云自动化观测的技术保障。该文探讨了一种先将云图分为积状云、层状云和卷云3大类的分类方案,通过对3大云类和晴空这4种天空类型的纹理特征、颜色特征和形状特征进行分析,选取了21个特征参量,并采用K最近邻分类器 (K-Nearest Neighbor,KNN), 在不同的K取值情况下对这几类天空类型进行了分类识别。结果表明:新的分类方案是可行的,且当纹理特征、颜色特征和形状特征结合使用时获取了比单独利用纹理特征、颜色特征和形状特征以及它们两两组合时更好的识别效果。当K=7且使用21个特征参量时,KNN算法对积状云、层状云、卷云和晴空的识别最好, 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1.1%,74.4%,70.0%和100.0%,平均正确率为83.9%。  相似文献   
952.
路凤香 《中国地质》2010,37(4):1102-1111
华北克拉通古老岩石圈地幔演化过程中有3种深部地质作用最为重要:①岩浆的萃取作用;②不同来源的熔/流体对岩石圈的交代作用;③软流圈及其熔体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在蒙阴金伯利岩的捕虏体样品中发现有早晚两期斜方辉石,前者是早期粗粒结构橄榄岩残留的矿物;后者是晚期地幔发生塑性流变后形成的辉石。本文对比了蒙阴和复县两岩区以及南非两种典型结构橄榄岩捕虏体的主、微量元素,发现较晚期的具剪切结构的橄榄岩难熔程度反而低于较早期的具粗粒结构者。粗粒结构的Mg’值都大于0.90(0.902~0.93),Al2O3含量变化于0.22%~2.32%;而具剪切结构者Mg’值都小于0.90(0.86~0.88),Al2O3含量变化于1.69%~2.75%。表明地幔成分演化时不仅存在受第①种作用制约的地幔不断贫瘠/难熔的正向演化,而且还存在受第③种作用制约的地幔由贫瘠转向饱满的"逆向"演化趋势。经粗略对比后,推测在约3Ga的这段地质历史时期内华北克拉通古老岩石圈地幔至少出现过2次岩浆萃取事件和两次"逆向演化"过程。与显生宙的相比,出现在古老岩石圈地幔中的第③种作用规模小,强度低,不均一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53.
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体会,提出和讨论了"岩石圈减薄与成矿关系的不均一性"这一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岩石圈减薄导致岩石圈中分布不均一的金、钼、钨等成矿元素被消耗带出至地壳中成矿,是中国东部金、钼、钨大规模成矿的基本机制;华北地块岩石圈减薄对金、钼、钨大规模成矿的贡献时限始自构造转折开始时而终至岩浆富集地幔源向亏损地幔源转化期,即可能在163~136 Ma至117~80 Ma期间;岩石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一减薄可能是地壳中不同类型的金、钼、钨等矿床和矿集区时空分布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4.
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白鸭山A型花岗岩体中广泛分布着暗色微粒包体。对该包体及其寄主岩进行岩相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镁铁质微粒包体(MME)与其寄主岩具有相同的矿物组合,相似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指示MME与寄主岩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包体中岩浆成因褐帘石的发现,否定了富云包体的残余体成因,包体中含有碱性长石捕虏晶及大量针状磷灰石,指示岩浆混合作用的影响。结合共分母和不共分母图解判别,揭示MME与寄主岩明显具有岩浆混合作用特征,FeO*-MgO判别图解也指示包体为岩浆混合成因。Nd,Sr同位素组成指示MME的主体成分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寄主岩体的物质来源为北大别杂岩。综合研究表明,大别地区在早白垩世存在一次壳幔混合作用,可能与岩石圈的伸展减薄有关,岩石圈的伸展导致富集地幔上涌,底侵并诱发古老下地壳熔融,同时发生岩浆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955.
水竹岭铜-铁-金-硫矿床发育上部层状矿体和下部脉状矿体。上部层状矿石重晶石δ34S值为+19.9‰。上部层状矿石黄铁矿δ34S值为+0.9~+5.8‰,下部脉状矿石黄铁矿δ34S值为+3.2~+6.4‰。下部脉状矿体中方解石的δ18O值为+13.3‰,δ13C值为1.2‰,上部层状矿石白云石的δ18O值为+14.1‰,δ13C值为2.2‰。下部脉状矿石和矿化岩石中黄铁矿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平均值分别为18.2241、15.5245和38.2289;上部层状矿石中黄铁矿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平均值分别为18.0692、15.5020和38.1232。从下部脉状矿石到上部层状矿石,黄铁矿的δ34S值、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平均值逐渐降低,δ18O值和δ13C值等逐渐增高。地质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水竹岭铜-铁-金-硫矿床为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因,揭示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的二元结构性。  相似文献   
956.
刘严松 《地质与勘探》2010,46(2):230-237
桃花赤铁矿位于川东褶皱带与川湘凹陷的过渡带,矿区出露一套以砂岩、泥岩、灰岩为主的沉积层。上泥盆统黄家蹬组(D3h)为桃花赤铁矿的赋矿地层,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黄家蹬组上部,矿体与顶底板围岩界线清楚。黄家蹬组含Fe1和Fe2两层矿体,其中Fe1矿体无工业价值,Fe2矿体为矿区主矿体(层厚1.07m~5.89m)。矿区矿石为高磷、低杂质、较低品位酸性鲕状赤铁矿矿石,矿石因含泥质不同而呈紫红色或暗紫色,发育条带状构造和块状构造。依据矿床地质特征分析,桃花赤铁矿的分布主要受岩相古地理影响,矿体产出形态受褶皱构造控制。桃花赤铁矿属渝东鄂西"宁乡式"铁矿成矿区的西延部分,矿区泥盆系中统云台观组(D2y)和泥盆系上统黄家蹬(D3h)为一套海进过程中形成的滨海相沉积序列,矿体分布于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向页岩或碳酸盐岩过渡的层位。湿热气候和邻近海盆是形成赤铁矿矿的有利古环境,古海盆周围的古陆风化碎屑物是成矿的物质来源。矿区及其外围上泥盆统地层分布区是宁乡式赤铁矿的找矿远景区,褶皱是良好的构造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57.
针对传统正射影像建筑物倾斜、重影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角网遮蔽检测的真正射影像制作方法。该方法以三角形为检测单元,通过对三角形进行视觉排序来进行遮蔽区域的检测;采用权值影像的方式,利用相邻影像的可见部分对遮蔽区域进行纹理修补,生成真正射影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影像遮蔽区域,生成的真正射影像完整、无遮蔽。  相似文献   
958.
基于高分影像纹理分维变化的灾害自动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遥感变化检测主要是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不能满足灾害自动识别尤其是卫星在轨变化检测自动化的新要求,亟须研究遥感影像变化自动检测算法,以实现灾害遥感自动识别。该文将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多尺度格网分割与纹理分维变化比较相结合,提出基于高分影像纹理分维单调变化(Texture Fractal MonotonousChange,TFMC)的灾害自动识别方法。通过计算和对比不同格网分割尺度下前后两期高分影像的纹理分维变化及其空间分布,并基于纹理分维变化单调性准则,可自动检测并识别灾区范围。以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灾区的Worldview 0.5m全色影像为例,进行实验研究,表明MTFC方法无需人工干预即可根据纹理分形单调下降(当前减先前)可靠地识别出海水淹没区和密集房屋损毁区。经进一步优化,MTFC方法可望发展为高分遥感卫星在轨变化检测及灾害链聚焦监测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959.
江苏黄珏油田戴南组储层结构及合理注采井距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黄珏油田戴南组的孢粉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特征和测井相等分析,认为戴南组是在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滨岸—滨浅湖环境中发育的三角洲沉积;戴南组早期受南部的物源影响,戴南组后期的主导物源为北西方向;砂体类型有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体、溢岸砂体,但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的有效储集体;戴南组的分流河道为曲流河,其河道砂体平均宽度:戴二段的为329m,戴一段的为207m;砂体呈孤立状、透镜状,其间被分流间湾的泥质沉积物分隔,是典型的迷宫式储层结构。油砂体沿分流河道砂体分布,且规模较小。计算表明,选择注采井距为100~300m,才能大幅度地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60.
Northern Nevada hosts the only province that contains multiple world-class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The first-order control on the uniqueness of this province is its anomalous far back-arc tectonic setting over the rifted North American paleocontinental margin that separates Precambrian from Phanerozoic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Globally, most other significant gold provinces form in volcanic arcs and accreted terranes proximal to convergent margins. In northern Nevada, periodic reactivation of basement faults along this margin focused and amplified subsequent geological events. Early basement faults localized Devonian synsedimentary extension and normal faulting. These controlled the geometry of the Devonian sedimentary basin architecture and focused the discharge of basinal brines that deposited syngenetic gold along the basin margins. Inversion of these basins and faults during subsequent contraction produced the complex elongate structural culminations that characterize the anomalous mineral deposit “trends.” Subsequently, these features localized repeated episodes of shallow magmatic and hydrothermal activity that also deposited some gold. During a pulse of Eocene extension, these faults focused advection of Carlin-type fluids, which had the opportunity to leach gold from gold-enriched sequences and deposit it in reactive miogeoclinal host rocks below the hydrologic seal at the Roberts Mountain thrust contact. Hence, the vast endowment of the Carlin province resulted from the conjunction of spatially superposed events localized by long-lived basement structures in a highly anomalous tectonic setting, rather than by the sole operation of special magmatic or fluid-related processe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longevity of this basement control is the superposition of different gold deposit types (e.g., Sedex, porphyry, Carlin-type, epithermal, and hot spring deposits) that formed repeatedly between the Devonian and Miocene time along the trends. Interestingly, the large Cretaceous Alaska–Yukon intrusion-related gold deposits (e.g., Fort Knox)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northern extension of the same lithospheric margin in the Selwyn basin, which experienced an analogous series of geologic ev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